这家丹麦医药巨头不是第一次大裁员,但这一次不是为了削减成本。
日前,诺和诺德发布了《转变研发方式的计划》,宣布在中国和丹麦裁员400人,中国裁员人数为30人,并表示要在今年年底设立4个“转化研究单位”,专注于寻找新疗法和新技术,公司也会加强自动化、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方面的投入。这已经是诺和诺德今年以来的第二次裁员。
6月份,路透社消息称,由于美国市场形势日益严峻,诺和诺德计划裁员3000人,在稍后对媒体的回应中,诺和诺德表示大中国区没有任何减员计划。时间再早一点,2016年、2015年,诺和诺德分别有一次大裁员,包括研发、销售、教育经理等众多员工。这三次裁员均是因为企业要削减成本。
就中国市场来说,医药外包和两票制是造成跨国药企裁员的重要因素。
近年来,医药外包(CRO)这一在国外有相当发展基础业务形态正在中国成长起来,即将医药研发项目委托医药专业研发团队完成。对医药巨头公司而言,可以将非核心研发剥离给医药外包,从而更加聚焦于核心重磅专利药的研发,这会造成跨国药企的裁员发生。另外,自两票制推行以来,医药代表合规性一直备受争议,不能再承接销售任务的医药代表们经常被列入裁撤名单。
但是相较于国内市场,跨国药企在国外市场的裁撤力度更大,9月以来裁员几乎接连发生。
月初,英国制药企业葛兰素史克声明在美国削减650个职位,裁员节省的资金将用于研发和新产品的商业支持,11日,武田宣布关闭芝加哥地区美国总部,关闭1000个相关职位并削减约7%合并员工,25日,诺华宣布在总部瑞士裁减2200多个岗位,同时宣布每年斥资30亿瑞郎专项资金用于新药品和新疗法的研发生产。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诺和诺德此次裁员释放出来的信号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正在加速渗透药企。对这些跨国药企业来说,核心竞争力是专利原研药,但是这些药的专利保护期有限,仿制药又对其有销售冲击,提升新药研发效率,是守住市场份额的唯一方法。但是,这反而为以深度学习为代表的新一轮人工智能技术(AI)提供了入口。Numerate公司首席执行官Guido Lanza博士曾表示在未来的三到五年内,AI会被应用到整个医药行业。
AI能帮助药企升级科研,并模拟药物研发。新药研发通常要经过确立靶标、临床前研究、申请临床试验、新药申请、上市及检测等几个阶段,跑完整个链条常常需要10年以上,而且每个阶段都有可能失败,深度学习和算法能在一定区间内缩短时间并降低失败率。
很多药企和CRO企业都已经开了在AI的布局,2017年,武田制药与人工智能公司Numerate签约、强生与BenevolentAI达成合作,今年5月,辉瑞制药和以算法驱动创新的AI医药研发公司晶泰科技签订战略研发合作,7月,国内CRO龙头企业药明康德参与领投了美国人工智能公司Insilico Medicine。
在医药研发领域,以前大家都讨论人工智能可能对药物研发产生的变革,现在,这些变革正在悄然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