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普通的高考考场:考生就坐,准备就绪,开始答题。
但这又不是一个普通的高考考场:这里不够安静。在一个大约三百平方的大厅里,循环大声播放着一首钢琴曲,时不时还有女主持人和男性嘉宾的对话。大厅一排排的椅子上坐着兴奋而略带焦躁的观众,人们窃窃私语,似乎都对他的解题过程充满兴趣。
面对音乐和干扰,考生表现出了卓越的心理素质。他全神贯注的解题,速度与质量没有受到外界的丝毫干扰。他解开每一道题的速度为 7 到 15 秒。据熟悉他的人介绍,这是他放慢了六倍的结果。
他放慢的原因是:他不仅需要把题目做对,还需要给大家展示他是如何做到的。根据高考要求,他不能直接说话。他也没有多余的手来为观众进行演算。一切只能通过礼堂前部的大屏幕来展示:左边是一个由无数蓝色光点组成的大脑,每算一道题,蓝色大脑里就会跳出若干以红色、黄色、蓝色节点构建的知识链。每个节点旁边有一行白色的字,标注着这道题涉及了哪些知识。
屏幕的右边是正在演算的题目。蓝色光标在题目末端闪烁,过一段时间打出一行字:那是他给出的答案。答案闪现的飞快,一些观众干脆从椅子上站起来,想看清楚题目以跟上他思考的速度,但往往还没有把题目读完,就已经到了下一道题。
时间开始是六点四十:这比高考要晚了近五个小时。不过,在这场为他专门准备的考试里,才开始了不到八分钟,而他已经快把题目做完了。
最终,他答完了题。用时 9 分 47 秒。
经过数学特级老师、奥赛教练韩兆勇的评审,他的分数最终公布:134 分。
为了衡量这个分数的价值,有三组高考状元陪他一起进行测试:状元一组得分,119分。状元二组得分,140分。状元三组得分,146分。三组高考状元平均分135分,最终结果是,他的分数以 1 分之差,惜败于最精英的人类“做题家”。
几乎在他答完题目的同时,在两千公里外的成都,另一个与它类似的考生,也已完成了题目。他们使用相似的屏幕输出,做一样的北京市高考数学卷,只不过那一位成都的考生用时要比他稍长些:22 分钟。
半小时后,成都的考生也得出了结果: 105 分。这一分数不如北京的考生一样显眼。但对他而言,无疑仍是个的进步 —— 仅四个月前,它的成绩只有93分。4个月的时间里,他就提升了12分。
这是两位特殊的考生,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正式参加高考的人工智能。北京的“考生”是学霸君推出的智能教育机器人 Aidam,而成都的“考生”则是由成都准星云学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人工智能系统 AI-Maths 。在恢复高考的第四十年,TA 们来了。
状元与Aidam的最终分数
为何要让人工智能参与高考?人工智能有可能通过高考吗?
在李世石和柯洁先后惨败于围棋AI Alphago之后,“ 人机大战 ” 成为了许多媒体在报道机器人的过程中常常出现的词语。或许由于此,在机器人宣布参与高考之后,网民的评论也日趋两极化。一种声音认为,人工智能参与高考,很可能是在 “ 蹭 Alphago 的热度 ” ,或是认为人工智能进行高考,犹学生如计算器计算数学题,有何意义?而更多的人,即便承认人工智能参与高考有价值,也认为以高考的难度,人工智能要获取好成绩,仍属不可能。
甚至在知乎 “ 如何评价国产机器人将参加2017年高考?” 问题下,有一个高票答案断言 “ 当今人工智能的发展,机器是不可能在非西藏,新疆等省份考入一本的,在新疆西藏考文科还有个一搏,理科是会死路一条。” 对数学的估计是 “ 估计60~80比较靠谱。” 也有人认为机器必须要联网才能获得答案,否则会 “ 老师,if 断网 , 404 not found ” 。
在两位人工智能参与高考的前一天(6月6日),科大讯飞轮值总裁吴晓如及讯飞研究院院长胡国平接受媒体采访,对这些问题做出了回应。
据吴晓如披露的内容和相关资料综合,机器人参加高考,并不是所谓的 “ 人机大战 ” 后才出现的噱头。在国家层面,“ 高考机器人 ” 是国家863计划信息技术领域 “ 基于大数据的类人智能关键技术与系统 ” 项目的重要研究目标之一。该项目由科大讯飞联合30多家科研院校和企业共同参与,早在2015年便已立项。
“ 高考机器人 ” 有多方面的意义:聚集国内的一些比较顶级的研究机构和科学家,一起来攻关现在人工智能领域相关的一些重要的技术问题;替代传统测试人工智能水平的 “ 图灵测试 ” ,全方面测试和应用与人工智能相关的多个领域;最后将这些领域攻关所取得的技术成果,运用到相关行业和领域,如翻译和车载控制等。
目前 “ 高考机器人 ” 仍在开发和完善之中,要 2019 年才会正式参加考试。但今年参与考试的 “ 考生 ” 之一准星云学 AI-Maths ,与该项目有着密切关系。资料显示,准星云学的核心团队于2015年参与了 “ 基于大数据的类人智能关键技术与系统 ” ,并主导子课题 “ 初等数学问题求解关键技术及系统 ” 。后者正是 AI-Maths 技术的重要来源。同时,准星云学还拥有智能推理解题判卷技术,即将数学知识体系全部串联成知识网,能够像人类一样逐步思考、推理,最终对解题过程进行判定。
而另一个 “ 考生 ” Aidam,则来源于学霸君。以拍照搜题为最初产品的学霸君,其产品已经有 7000 万注册用户,答题搜索次数超过 100 亿,老师在线答疑超过 500 万次。
这一庞大的题库和数据积累为 Aidam 的发展打下了基础,“我发现,原来在我们的题库里面我们记录了大量的关于状态之间可跳转、可推演、可演算、可关联的信息。” 在讲解 Aidam 的背后逻辑的时候,学霸君的首席科学家陈锐锋使用了围棋作为比喻。类似于围棋棋盘可以被分为无数横轴和纵轴。人的思维模式和解题模式也可以被具象为棋子,棋子的纵轴与横轴分别代表起始的状态和下一步的状态,这样,每一次题目的可能解法,就相当于在一个庞大思维矩阵里下棋的过程。而学霸君此前积累的庞大的题库与数据记录,恰恰类似于无数张围棋棋谱,为人工智能自主学习提供了可能性。
尽管目标类似,但不同的背景决定了二者的不同的解题思路,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截然相反:准星云学的 AI-Maths 与 863 计划的高考机器人的思路一致,强调 “ 不联网、不连接题库、无人工参与 ”。在只有少量训练样本的情况(只有约500套试卷、1万道题的训练量)以机器建立类似人类的复杂逻辑推理能力与联想能力。试图让机器在较少样本和较少资源耗费的情况下,拥有“举一反三”能力。而学霸君的思路则强调大题库(已经有超过7000万的巨大题库),通过海量的题库,用户行为数据,以及 Ai 自我博弈,从海量题目中找到适合共通的知识元件和解题模式。从某种角度说,这两种模式的区别类似于Alphago 早期版本的学习过程,计算机可以通过规则自己对弈,也可以学习棋谱。从此前的测试中看,Aidam 的成绩要好于 AI-Maths,但如果以纯粹人工智能的难度和多行业的延展性,AI-Maths 面对的问题更加复杂。
陈锐锋为观众讲解AI原理
不过,尽管距离人类只有“1分之隔”,但无论是 AI-Maths 还是 Aidam ,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四个月前的那次首次亮相中,AI-Maths 仅得了 93 分。事后,准星云学 CEO 林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它失分的重要原因来源于“无法理解题意”,它们缺乏人类生活的常识,它们无法理解“投资”、“理财”这些概念。
在现场,AI-Maths 的研究人员举了一个例子:它可能能够解决复杂的数学问题,因为1-9的数字对它理解起来非常很容易。但是人工智能要理解“苹果是什么”却很难,因为一个具象苹果,需要非常多的描述。人类可以从小从生活经验里习得,而 AI 则不能。这也导致了,在语言相对更复杂,概念更多的应用题领域,AI 的难度要比人类解题大得多。
这一问题同样困扰着 Aidam 的开发者。陈锐锋简要介绍了 AI 的答题过程必须经过三步: 第一步,从自然语言转为形式语言,需要将复杂的数学题分析其中的语法结构,抽出其中的主谓宾,形成能够让AI理解的语句。第二步,从形式语言进行自我映射、自我推理,并完成最终解题过程。第三步,将解题完成后的机器语言翻译回人类的语言。仅在解决“如何将几何语言转化为机器语言”这一难题上,开发者就花费了整整一年的时间。此次的题目也是由人手工输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 AI 解读的难度。
但从整个 AI 行业而看, AI 对语言的理解,乃至对于主观题的判断,又比人们设想的更加迅速。据吴晓如在访谈中介绍,目前科大讯飞的智能阅卷产品,已经可以实现对主观题,甚至对语文、英文的这样一个作文题都可以实现自动的评分,包括给出详细批语,甚至可以对学生们用的好的一些优秀的排比句,和名人名言给予针对性的鼓励和评点。另一方面,微软小冰在2017年5月19日出版的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获得好评,被认为比起去年的高考作文有了很大的进步。
从以往的技术发展进度看。人工智能从第一次走进高考考场,到最终攻克应用题和语义理解难关,获取较为优异的高考的各科分数,到最后考入清华和北大,只是时间问题。或许真正的问题是,之后人们如何与人工智能相处,乃至借助 AI 的力量,让教育变得更有质量、更个性化,也更加公平。例如此次的两家公司:学霸君和准星云学,其技术都包括了自动批改、智能评测、学习诊断等功能,这也逐渐成为目前的“AI + 教育”类产品的标配。
这不禁让人联想,2017年6月8日,是中国恢复高考制度 40 周年。这 40 年,高考制度成功的打破了原有的社会壁垒,改写了无数中国人的命运。那么下一代,AI 走入教室和考场,是不是能改变人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