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全媒派”(ID:quanmeipai),作者腾讯传媒,36氪经授权发布。
当代青年的世界里,随着工作与生活的边界进一步模糊,职场社交已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
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一项新研究表明,社交媒体对求职的作用相当大,在美国,大约有25%的工作岗位是通过这种非正式的招聘形式完成的。即便是求职成功后,社交媒体仍然发挥着极大影响力。依靠社交媒体建立的职场弱连接关系,为“社畜”们提供了更多的信息和机遇。
那么,国内外都有哪些优质的职场社交平台?衍生出了哪些新的形态?全媒派(ID:quanmeipai)发现,职场社交应用早就不是单一的找工作平台了,它们的属性正变得多元化。
传统求职平台的本质是连接公司和个人,但随着一些平台用户体量的增加以及互联网交互形式的演变,单一的求职或处理业务的功能已经无法满足所有需求,平台开始在内容上做起了文章。
谈到职场社交,领英(LinkedIn)不得不提。它成立于2002年,目前注册用户有6.45亿,是全球最大的职业社交网站。
虽然在不少人的刻板印象里,领英只是一个用来找工作、晒简历的平台,但近年来,领英也在积极拓展自己的内容平台属性,全媒派往期文章《领英正成为媒体分发的真爱渠道:细分,精准,小而美》就曾详细介绍过。
相比Facebook不准频繁分享内容的规定,领英账号可以不受限制地进行内容分享和互动。随着用户体量的扩大和用户粘性的增强,领英已经不再是单纯的职业信息发布平台,不少公司开始将自家的领英账号作为重要的内容宣发渠道。例如,商业新闻网站Cheddar每天在领英上分享的内容就多达40-50条。
领英与生俱来的职业属性,为企业在该平台上的内容传播、品牌构建提供了天然基础。而在Facebook和YouTube上传播与品牌相关的内容时,总会与这些平台的调性格格不入,容易被直接判定为广告,进而引起用户反感。而领英社区以职业为导向,也一直专注于建立职场专业人士之间的连接,因此传播品牌内容并不会显得突兀。
在内容运营策略方面,媒体们也发现,“以职业为中心”并不是唯一准则,其他内容同样能够在这里获得一席之地。Cheddar作为严肃的财经媒体,还会在领英上发布各种趣味视频。《连线》杂志也开始把发布在其他平台的内容搬运到了领英,据分析,以商业、科技和创意为主题的内容热度最高。
除了官方账号之外,一些公司高管和员工也入驻领英,开设了自己的个人账号,作为一个展示窗口。比如《连线》杂志的主编NickThompson,就频繁地在自己的领英账号上分享短视频内容。
在国内,也有一个基于职场人士社交需求的小而美、精而深的内容社区。去年,腾讯上线了这款名为“头牌观点”的小程序,用户会在这个短评论社区中填写、认证自己的职业身份,同时也可以添加教育经历、从业经历和社会影响力等。目前社区内的用户大多是互联网、媒体、科技、财经、文化等领域的从业者,其中不乏公司高层和互联网大V。在一些热门话题中,甚至还能看到当事人出来发表评论。
与领英上较随意的内容分享风格不同,头牌观点里的内容更为专业。一方面,用户可以向社区里分享自己觉得有价值的文章,成为“牌主”,留下经过思考的评论;另一方面,“牌主”分享的高质量文章会被推送到首页信息流中,其他用户可以跟进评论(头牌观点为这一行为设置了专门术语:“翻牌”)。对于用户推荐的内容和翻牌,平台方也设置了不同程度的奖励规则。
头牌观点小程序首页
这种机制提升了整个社区讨论的参与度和专业度,其背后逻辑是:用户在日常工作或生活中一旦发现了与本人所在行业相关的文章,会及时进入小程序分享。其他用户在平台里看到文章时,也可能出于同样的相关性原因积极参与,由此形成一个又一个职业圈层较为聚合的讨论场。
于是,头牌观点里的评论内容,大多会与翻牌用户的职业存在比较强的联系。以近期内容为例,互联网从业者会很自然地对互联网大佬的家事表现出更多热情;自媒体从业者则可能对新媒体人的裸辞潮保持极大的关注。理想状态下,不同的职业人群会对应上与自己相关的各类话题,通过这种机制去引导专业的人发表专业的评论,社区里的内容自然也会更加优质。
在社交平台内容大多泥沙俱下的今天,头牌观点近乎执拗地抬高门槛,建立了一个基于优质内容和专业观点的职场社区。用户可以在这款小程序内找到同一行业的从业者,进行交流、对话和观念的碰撞,同时也可以搜索、关注行业大佬的账号,看看他们的最新观点。
头牌观点小程序的“关注”频道
除此之外,头牌观点小程序也可以帮助用户完成个人品牌创建。优秀的内容输出者和行业精英可以申请成为PRO用户,获得更高曝光率和权威性标签的同时,更是在为自己的职业履历增光添彩,通过专业而稳定的评论成为相关职业领域的KOL。
兴趣属性:打通线下,连接更多用户
多数职场社交平台的产品逻辑是将线下的职场关系转移到线上,一些平台却反其道而行之,线上建立社区后,再鼓励用户在现实生活中见面。
Meetup成立于2002年,于2017年被美国一家专为科技创业公司提供共享工作空间的房地产企业WeWork收购。Meetup的线上群聊主题包罗万象,其中,基于职业发展和兴趣的群聊是最受欢迎的。
在Meetup的“职业和商业”频道,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地理位置和所在行业,选择感兴趣的群聊。以英国伦敦某地为例,Meetup显示附近的群聊主题非常丰富,囊括了互联网营销、区块链和创业等诸多内容。
用户加入自己感兴趣的群聊后,就可以查看群友们线下发起的各种活动,这些活动有的是完全免费的,有的则需要门票。用户可以在Meetup上购买门票,前往活动场地,同群聊中的网友见面。一些主办方还会邀请知名嘉宾,以此吸引更多的用户。
无独有偶,另一家求职网站也做起了线下活动。XING是德国的一家以就业为导向的社交网站,被视作领英在德语区的最大竞争对手,注册会员达到了1600万。
在XING的网站上,有7万多个在线群聊,用户聚集在这些聊天群里,讨论某个行业或专业领域的内容。为了将线上的流量与线下打通,XING还专门设立了“大使”一职,目前有区域大使、行业大使两种类型。
区域大使们专门负责某些地区,定期组织当地用户参加XING的活动。行业大使则会基于兴趣群的主题,组织同种职业的用户,定期参加与本行业相关的活动。
XING部分大使
工具属性:为团队协作提供强大功能
尽管不断有新的产品观念冒出,但许多职场类应用软件的本质还是工具,职业辅助功能强大与否直接决定了用户满意度。因此,一些职场类应用也在想尽办法增强自己的工具属性,力求满足公司和团队的需要。
一度被视作硅谷传奇的职场协作工具Slack发现,现代职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复杂。Slack发表过一份2019年全球工作状况报告,调研了全世界17000名从一线到CEO职位的知识型员工,结果发现,要在瞬息万变的职场上存活下来,最重要的一点莫过于“别掉队、跟紧团队”。
Slack是一套团队协作云端软件,星巴克、BBC、《纽约时报》乃至麻省理工学院都在使用。自2015年以来,Slack的用户数量就呈现出指数级增长的趋势,目前日活跃用户已经超过了1000万。
到底是什么让Slack如此有吸引力?在Slack面世之前,公司一般都是通过电子邮件、Facebook和Skype进行沟通。Slack希望建立一个更加高效统一的协作空间,允许公司创建“工作区”,再邀请员工加入。公共频道的消息对所有员工可见,私密频道只有相应成员才可见。
但如果Slack的作用只是聊天,也不可能在职场中替代Facebook和LinkedIn。为了实现“协调一致”的职场准则,Slack在工具性上做足了功夫。免费版应用允许用户查看、搜索最近的1万条消息,付费版应用能查看的消息数量更多。即便是新加入的用户,也可以查看过往同事们的聊天记录,无缝对接团队消息,想想还有点恐怖。
除此之外,Slack还可以添加无限的应用程序和大规模工具集成,包括谷歌云盘、Trello、GitHub等常用工作软件。Slack团队还提供了API(应用程序编程接口),可以与多种类型的应用、服务兼容。用户可以创建自己的应用和自动化管理流程,比如向所有员工发送自动通知、特定条件下发起警报等。
在职场协作工具领域,Teams可以算作Slack最大的对手。Teams由微软出品,在工具属性上也有许多小心思。比如Teams将在线动图数据库Giphy整合进聊天窗口,让用户可以自己制作表情包。
Teams的网络会议功能也很强大,即便是免费版也可以同时允许250名员工参加语音或视频会议,还有会议记录和屏幕共享功能,这点是Slack做不到的。对大型公司来说,这项功能可以说是刚需了。
背靠Office系列软件,Teams在职场上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Outlook的日历视图中,有一个“发起新的团队会议”的按钮,用户点击这个按钮,就可以为Teams中的成员设置会议事项。保存后,该会议事项就会出现在所有成员的Teams会议列表和Outlook日历上。
通过Outlook给Teams成员设置会议事项
Teams还在软件中配备了助手机器人,名为T-bot,可以为用户提供一些基本的使用指导。还有一个更加高级的机器人叫做WhoBot,用户可以用它查找公司某个团队或员工的信息,比如他们的特长、所属部门、直属领导等等。WhoBot还可以向需要帮忙组队的员工提供建议,给他们推荐合适的同事人选。
WhoBot使用示意
进一步开发强大工具属性的同时,职场类应用的确也不再局限于“求职”和“工作”本身。整体来看,从纯粹的职业工具演变为多样化的职场社交平台,几乎是大势所趋。这几年,职场类应用江湖风云变幻,一部分平台坚挺的同时,遗憾退场者众多,却也不乏新鲜血液的加入,而新玩家中大多都打出了社交这张牌。
将职场人群圈定起来做社交,的确是一门现成的生意。根据CNNIC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在粗估范围内,我国白领网民约为1.99亿。这部分人群正是职场社交平台的目标用户,“在整体网民中,他们具备更好的消费能力、更强的消费需求和相对更高维的消费选择。”
因此,无论是潜在用户基数还是潜在变现价值,职场社交都蕴含可观的前景。只不过,面对这门现成生意,很多非职场类的流量大户都曾折戟,因为社交的准入门槛很低,但社交的发展门槛却极高。职场社交平台在明确定位、玩出花样后,如何让用户也参与进来一起玩,这依然有待探索。
参考链接:
1.https://mp.weixin.qq.com/s/LPdDQClxNGZFVBoIQU7HjQ
2.https://www.forbes.com/sites/adigaskell/2017/09/11/using-social-networks-to-advance-your-career/#38fc863550a6
3.https://www.uctoday.com/collaboration/team-collaboration/slack-explores-the-current-state-of-work/
4.https://www.businessinsider.com/slack-users-are-growing-like-crazy-charts-2018-8?r=US&IR=T
5.https://diginomica.com/hypergrowth-slack-puts-pressure-hr
6.https://interestingengineering.com/slack-the-communication-and-collaboration-service-that-everyone-is-using
7.https://www.zdnet.com/article/slacks-desktop-client-gets-major-performance-improvements-after-codebase-rewrite/
8.https://diginomica.com/slack-pitches-align-teamwork-across-enterprise
9.https://www.digitaltrends.com/computing/slack-vs-teams/
10.https://www.uctoday.com/collaboration/team-collaboration/the-latest-updates-to-microsoft-teams/
11.https://zh.wikipedia.org/wiki/XING
12.https://www.socialseeder.com/new-feature-xing-is-here/
13.https://www.meetu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