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做教学质量及管理的评估这件事,最早可以追寻到 1998 年。当时教育部就曾下发过相关文件,提出了要加快制度建设、改进和完善教学工作评价的方案;直到 2007 年,关于在高校范围内做数据监测、数据库建设的事情被提上日程,这个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创业公司加入到校园信息化的队伍中来。
过程中,高校也会部分自主采集数据,寻道科技的创始人聂敏告诉 36 氪,其中的问题在于高校的各个系统是离散的,比如图书馆的数据只存在图书馆,学生的成绩只在教务处,各个部门之间的数据并没有从逻辑上打通,而且不同系统在技术、存储介质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化,所以建立一个教育大数据一体化平台就很有必要。寻道科技从电子科技大学孵而来,希望通过数据收集完成对学生的学业、就业引导。
寻道科技主要有三条产品线:高校画像、网络文化和 K12 大数据,目前高校的画像系列是主营产品。那么高校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数据呢?聂敏介绍,在研发产品之初,公司曾经和 150 多所高校一起研讨过需求,在做了拆解和组合之后,现在产品功能已经基本全覆盖。
高校画像产品已经和华东师范、哈工大、电子科大等学校达成合作,通过从学生的基本信息(如家庭背景)、平时成绩,甚至图书馆借阅次数、就餐时间、进出宿舍的规律性等维度判断他们的行为,做最终成绩预警,准确率能达到 98%。如此精准的数据是如何统计出来的呢?聂敏表示,这个模型已经在试点学生身上得到验证,数据+算法得到的结果和实际情况基本一致,而且他们发现按时吃早饭和成绩提高有必然联系。
学生数据页面
我的问题是,不论对学生个人还是老师,大部分学生的最终成绩已经能从个人能力、平时表现等维度大致估计出来,为什么还要建立大数据模型呢?而且进出宿舍的时间、就餐时间等细节的不确定性太多,如何保证数据的精准?
聂敏表示,学习成绩和外部环境非常相关,这部分寻道的数据特征有 200 多个,除了成绩,还能给出职业选择方面的预测;其次,大部分高校都只关注成绩在两端的学生,寻道给出的数据可以把结果精准化、自动化,让管理专注于人本身;另外,除了成绩和就业,寻道还建立了失联告警系统、贫困告警系统,甚至定位抑郁易感人群,给出学生过宅警告。
在全面收集并计算了这些数据以后,需要考虑的就是隐私保护和数据的商业价值方面的问题了。聂敏表示,寻道从技术、业务等 6 个维度设计了数据获取权限,只给校内特定的管理岗位开放,帮助他们做决策。商业化方面,寻道还没有把数据向外部开放,而是把社会数据(比如建立数据、就业趋势)引入学校内部做打通,指导当下的学生情况。
除了学生,寻道科技还对教师也进行了画像,收集的数据包括他们的科研资金、路径人事、财务情况,目的是分析人才圈层、对教师的发展进行规划。聂敏介绍,因为高校的教师都有做科研、项目及校内外合作的需求,这套数据能够打通校园管理层面不同业务系统之间的数据,为学校领导层、科研管理部门的项目财务管理工作提供定量化决策依据,同时帮助学校解决老师招聘问题。
网络文化系列产品方面,寻道科技主要顺应了教育部要求,希望建立一套评价体系,结合文章发布途径和主题属性判断文章的影响力。聂敏介绍,寻道目前在这方面收集了 200 个主流网站的数据,建立了 40 多个评价指标,这个过程中硬件投入非常多,剩下则是算法、流程的梳理和设计。他表示,做网文指数评测的市场价值可能在于政府决策参考、给媒体提供参考等方面。
另外,寻道最近也把触角伸向了 K12 领域,聂敏表示能把画像的理念利用到中小学和早幼教领域,目前已经在一些幼儿园和小学做了试点。
盈利模式方面,寻道科技以画像产品的 to B 收费为主,每个学校的年收费在百万级,另外还有一些增值服务来延续销售能力,目前合作的学校数量近 10 家。寻道科技曾在今年 9 月获得 500 万人民币 Pre-A 轮融资,由成都技转投资有限公司完成,投后估值 8000 万,目前已经启动 A 轮融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