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10日,36氪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办了WISE2020新经济之王大会,本次大会是WISE大会的第八届,2020年也是36氪成立的第十年。在新经济之王主会场,我们邀请十年里乘风破浪的创变者们,连接初创公司、互联网巨头、投资机构、地方政府、传统企业等市场参与主体,一起回望中国新经济快速崛起的十年,共同展望新经济下一个十年的无限可能。
在本次大会的第二天,36氪邀请了来自交易所、上市公司、互联网券商和聚焦二级市场的媒体的嘉宾,以“澎湃十年新经济”为主题,共同探讨二级市场这一经典议题。
以下是主持人及嘉宾:
纽交所大中华区首席代表 杨旭
蔚来CFO 奉玮
富途高级合伙人、金融及企业服务总裁 邬必伟
金山云CFO 何海建
36氪二级市场负责人 郑怀舟
圆桌讨论现场
杨旭认为:上市地是企业非常重要的资本基地,是公司基本面的一部分,不仅要关注短期的估值水平,更要思考哪个市场可以为公司带来长期且可持续性的合理估值水平,这对于公司长期获得资金支持,再融资都有影响。
奉玮认为:资本市场最重要的三大功能是资源配置、信息传递和价值发现,与此对应,新上市的公司,要从短期、中期和长期三个维度与投资者进行清晰和有效的沟通。
邬必伟认为:当完成上市成为公众公司后,企业一定要积极地保持与市场的沟通,用最有效的方式将公司价值传递给投资者。尤其在零售化趋势下,个人投资者对二级市场流动性的贡献越来越大,这也要求企业找到投资者活跃的精准渠道和互联网化的沟通工具,来提升流动性。
郑怀舟认为:在一个如此艰难的内外环境下,我们看到了更多的新经济公司不畏艰险,成功走向上市,体现了国内经济依旧有潜力可挖。中概股今年在美融资的金额相较于2019年更是翻倍增长。我相信,有着过去十年的老前辈领路,以及现在注册制改革的契机,未来十年国内将会涌现更多优质的上市公司,丰富国内资本市场的结构。
何海建认为:对于二级市场股价的波动,一个是要看公司业务本身是否是一个长期、稳定增长、利润率表现也不错的业务,也需要公司的管理团队有心理准备,做一些关键的决定,最后其实都是对心理、对治理能力、对沟通能力的各种考验,需要团队协同。
奉总没到现场,会用大屏连线的方式到现场。
郑怀舟:36氪成立了一个二级市场部门,今天有请请到各位老总光临,先请各位自我介绍下。
杨旭:各位36氪的朋友大家好,我是纽交所中国区首席代表杨旭,非常感谢能有这样的机会,在这里跟大家一同探讨中概股赴美上市的趋势和展望。
邬必伟:我是富途的邬必伟,很高兴今年又来36氪的WIES大会,希望今天能够跟大家多一些交流。
何海建:感谢现场各位来宾,我是金山云的何海建,非常高兴今天有机会跟大家做分享。作为一家云计算公司,今年真真切切感受到新经济对业务的积极影响。非常高兴利用这个机会,跟各位做分享。
郑怀舟:可以看到今年美股市场,两地关系特别好,融资的环境收紧了,可以看到今年的融资额相较于2019年来说,是一个翻倍的提升,特别是像纽交所,有一个明显的提升。问一下大家,过去十年的澎湃的上市潮,特别是海外市场的新经济的上市潮。各位怎么看待过去十年的新经济上市潮呢,以及对未来的趋势如何看?
杨旭:过去十年是以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中国新经济发展的十年。在前面的十年创投论坛中,很多VC、PE的代表就在一级市场助力中国企业展开了分享。谈到二级市场,在A股、港股市场没有改革时,美股是中国新经济企业境外上市的重要通道。过去十年中概股赴美上市潮,用澎湃二字形容十分贴切,从总量上来看,累计共有208家企业,总融资金额约为700亿美金。这些资金纷纷投入到中国的新经济发展过程中。但中概股上市进程并非一帆风顺,历经起起伏伏,整体概括为三个阶段。
2010年是中概股赴美非常起量的一年,共有40家公司赴美上市,总融资超过41亿美金。但海外投资人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一知半解,海外做空机构频繁发布中概股做空报告,导致中概股上市潮遇冷。在2010年后的两到三年时间,鲜有中概股赴美上市,很多企业甚至流血上市。从行业分布来看,彼时上市的中概股呈现行业夹杂的状态,既包括传统行业也包含新经济企业。上市企业的普遍质量也很难与今天的赴美上市企业作比较。
再对过去十年的收尾做个总结,2020年,共计27家中概股赴美上市,总融资达120亿美金。不管从总融资金额、平均融资金额还是企业市值来看,与十年前的企业相比,都有一个质的飞跃,这是新经济十年发展的印证。
从当年海外投资人对中国公司普遍不了解,海外做空机构的频繁做空,到今年贝壳,小鹏,完美日记的上市,我们看到很多长线基金甚至要抢着投资这些优质企业,这是中国新经济不断发展的结果。
回到十年上市潮的中间阶段,随着2014年,阿里巴巴的成功上市,拉开了中概股赴美上市的序曲,2014年不论从企业质量还是数量,都达到了高潮。
2015年到2016年,A股市场澎湃发展,很多中概股认为其估值被低估,期间有20多家企业选择私有化退市或宣布资金回购,中概股赴美上市潮也随之进入了一个调整的阶段。再看到2018年到2020年,过去的三年是新经济企业频繁赴美上市,优秀企业辈出的阶段,这是对过去十年的简单总结。
对于未来的趋势,新经济、硬科技、企业服务、在线教育、智能制造等行业将成为中概股境外上市非常重要的主战场,非常期待在未来的十年,看到越来越多优秀的新经济公司赴美上市!
郑怀舟:下面有请富途的邬总介绍一下,关于过去十年和未来十年的展望吧。
邬必伟:刚才杨旭所讲,我也非常认可,因为富途正是在过去十年创业、成长起来,也在这期间完成美国上市。从现在的节点往回看过去十年,用八个字形容我觉得特别有意思,叫“风云际会、大浪淘沙”。小时候看得最多的一部电影是《大浪淘沙》,讲大革命时代的故事。会发觉过去十年当中,因为大量的新经济公司或科技企业成长起来以后,创造了很多新的业态、新的方向和赛道。这当中诞生了一些非常厉害的公司,比如说像美团、小米、滴滴、字节跳动这样的公司。当然我们也看到有很多曾经很辉煌的公司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而陨落了。就我个人来看,感谢中国的创业土壤非常丰富,能够生长出各种各样的业态跟公司。
至于这些公司能不能成功、能不能顺利上市,或者上市以后能不能长久呢?在创业之初蛮难去确定的。新经济公司也好,传统公司也好,在我看来本质上就是一个事——就是做生意。商业的规律几千年都不会变,市场永远不会缺明星,缺的是寿星。一家企业能不能以长远眼光去看未来,这是很重要的事。
未来十年有一点是确定的——未来十年一定是一个高速变化的十年,无论是政经形势还是科技发展。大家能够想到的都已经能数出来很多了,像5G、云计算、大数据、机器人、新药、新材料等等,太多了。未来十年一定比过去十年更加精彩,而且未来十年一定是充满变化的十年,也一定会看到一批企业用科技的手段去解决To B和To C的问题。解决了这些问题,他们就会成长起来。所以未来十年高速变化当中不变的依然还是用科技手段去解决问题。
郑怀舟:下面有请金山云的何总发表一下观点。
何海建:刚刚两位做了非常好的回顾,过去十年和今后十年都是一个特别大的话题。先分享一下切身感受,今年确确实实是新经济从二级市场重新认知它的价值特别好的一个案例。分享一个很有意思的经历,今年全球资本市场,不光是中概股,包括美国本地的上市,从1月份到4月底没有企业上市,非常不容易,我们成功实现了5月8号在美国的上市,不仅是中概股,也是疫情以来全球资本市场重启的第一个IPO。当时一个非常明显的感觉,因为线下路演没有办法和投资人沟通了,所有的沟通变成线上了,我们也是一家云计算公司,是第一家做了云路演和云上市。当时感觉第一个星期每个会的开头都会晚5到10分钟,几乎所有,包括世界最一流的投资者,哪怕是最资深的基金经理、资深分析师都没有Zoom或者微软Team等远程办公工具账号,所有人都要重新调试账号、话筒不出声音、图像会卡顿。经过过渡阶段以后,从二级市场投资者自身的使用习惯和分析问题逻辑思维角度上,特别明显感觉到新经济不光是一个概念了,更多是在他们身上切切实实发生改变了,这是特别明显的一个变化。在疫情之后,投资思维的沟通、信息获得方式的整理和处理,以及后续各种交流,会慢慢发生改变。所以这本身是技术对于投资流程,包括上市流程带来的特别积极的变化。
展望今后新兴十年,我特别同意邬总的观点。今后十年是通过技术更新迭代和进步带来创新,而且一定会有一个特别向好趋势的十年,包括从5G、AIOT、大数据,很多创新技术还没有真正开始产生大规模社会价值特别好的起点。而很多应用需要特别扎实的基础设施的,所以我们觉得这些都会慢慢转变成市场对价值本身的认可。过去十年移动互联网发展非常好,今后十年技术性的驱动也是特别重要的因素。
第三,新经济是一个特别垂直性的概念,包括从基础设施到商业模式、经济模式的创新。同时因为今天的论坛讨论二级市场,大家也会切身感受到从二级市场的观点来看,所有大型投资机构、知名投资机构,看新经济公司本身内部也会出现特别多的变化。包括分析师、基金经理的平均年龄更小了。他们用着新经济的各种东西成长的环境中间出来的,报告或分析问题的商业模式就会发生变化。
大家十年前意识到,上市时候从估值角度,很多互联网公司会看用户群大小。当时最原始的办法,会看DAU,根据数给估值。现在大家会发现,整个估值体系每过几年,会悄然之间发生变化,这也是我们感觉特别明显的一个现象。所以新经济是一个特别好的趋势,技术驱动,同时二级市场和市场的判断标准,也在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新经济思考这两者的平衡。
郑怀舟:海外上市新洞察,可以看到海外资本市场,很多公司去海外市场上市。请问一下,海外资本市场的选择需要考虑哪一些因素呢?还有两地上市成为了今年热点,未来会不会一种常态呢?
杨旭:首先,中国公司对于如何判断上市地,我认为,核心是六个方向。
第一,投资人的构成,这对于评估并了解公司,具有基础性的影响。所以机构投资人的构成比例和专业度,对于公司的上市地选择是一个很重要的考量因素。美股因其资本市场200多年的发展进程,积累了成体系机构投资人的构成。
第二,资金池。今年截至到今天,美股IPO共融资1200亿美金,这对于资本市场的资金池深度有很高的要求,这一点也成为很多企业选择上市地的核心因素,因为资金池对于公司后期再融资,以及多重资本市场的运作,都会起到决定性的影响。
第三,流动性。美股、港股和A股,在流动性上,分别有不同的特点。A股以散户为主导,流动性充足,但同时具有很强的主题性导向。反观美股,不管是小市值、中市值、大市值,都有相对应的被动指数基金或基金经理进行跟踪,所以跨市值大小的流动性非常充足。
第四,估值水平和认知。很多企业需要找到可比对象,找到更了解自己的投资人,所以估值体系成为很多企业选择上市地的重要考量。比如像AI(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企业服务等企业,过往在美国已有众多上市公司可作为参考标准。且投资人可以接受更多元的估值方式,除市盈率、市销率外,还有更灵活的估值方式,这也是一些前沿科技企业选择赴美上市的原因之一。
第五,确定性。企业在选择上市地时也需考虑到上市的确定性。美股采用注册制,上市是一个高度确定的行为,这一点对很多企业也非常有吸引力。
第六,对于品牌的背书。如果希望成为一家全球化企业,那么赴美上市可为企业提供免费提升全球知名度的机会。
回答第二个问题,两地上市是否会成为常态?
我的答案是肯定的,两地上市为中概股企业提供了更多的选择,背后有几点原因。
第一,港交所对于上市制度的改革,使新经济企业回港上市或二次上市变得更加便捷。
第二,阿里巴巴、京东、网易等科技企业的成功二次上市,起到了示范作用。
虽然我代表美国交易所,但我对此也感到十分开心,因为这为中国新经济企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多一层的选择。
邬必伟:不管在哪个市场上,从企业家做判断,有一个最简单的标准,就是你的对标公司在哪。
如果你的对标公司在美国那你应该去美国,如果你的对标公司在A股或者港股,那你就应该选择港交所或者选择A股。因为很简单,这些对标公司作为前辈已经帮你把基本的坑都淌过了,而且相应的,这个市场对于这类型公司都已经有了一套非常成熟的估值体系,等到你上市时候,投资者会更容易理解你是干什么的,理解你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
就像我们,富途最早业务是在中国香港起步,当时我们也考虑过在港交所上市,但是我们为什么最终选择了赴美上市?因为我们觉得我们的对标公司,基本上都是在美国上市,而且美国的投资者对于我们这种商业模式非常理解,很容易就讲清楚了。但是在香港路演的时候,我们就明显发觉有些不同。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企业家在做上市选择时一个最简单易行的方法——找你的对标企业在哪里上市。
第二点,我觉得企业家在上市的时候有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要有非常强的定见。因为我们富途做企业服务业务,以及我们自己上市过程中,我也接触了非常非常多创业者和企业家,往往是在做企业时候非常有洞察力,但是当上市时候,则往往会比较多受到投行和中介机构的影响,这当中可能就有一些问题会出现。
为什么呢?我一直把上市比喻成是一场婚礼,其实中介机构,可以比喻作婚庆公司的员工,他们帮你把这场秀搞完以后就撤了,但是婚礼后要过日子的还是企业自己。
从数据看,2017~2019年在美股上市的中概股约100家,我们统计发现大部分中概股在美股上市后都会面临流动性问题:近三年上市后股价倒挂的中概股企业占比达76.27%,平均跌幅超过60%;20%的企业日均交易额不到10万美元,30.5%的企业日均交易额低于20万美元。(股价及市值为2020年6月24日盘前数据,交易额为2020年5月数据)
实际上,作为企业家最重要的是明确在上市这一刻我应该为上市以后做什么样的准备?上市后我又应该做什么?这里我觉得有2点很重要,第一点是一定要对二级市场的流动性有高度的关注。更好的流动性才能抵御市场情绪的波动,收敛股价的波动率;反之,不仅股价容易波动,机构投资者也难以入场,将直接影响到企业后续的融资能力。
当完成上市成为公众公司后,企业一定要积极地保持与市场的沟通,用最有效的方式将公司价值传递给投资者。尤其在零售化趋势下,个人投资者对二级市场流动性的贡献越来越大,这也要求企业找到投资者活跃的精准渠道和互联网化的沟通工具,来提升流动性。例如,富途首创并推出的企业号正是针对上市公司的IR\PR需求,搭建高效、便利的沟通渠道,帮助企业触达千万级的投资者,提高沟通效率。截至今年第三季度,我们的企业号已经覆盖超300家美股、港股上市公司。
对企业而言第二个重点,则是要在IPO过程中妥善处理好员工激励和管理。一定要想清楚,在设计股权激励时候应该是给哪些人?哪些人是在企业上市以后有帮助的?在实际过程中,我们也看到很多企业在这方面有许多困惑。
主持人(郑怀舟):谢谢,时间也已经不多了,奉玮总已经在场外等候很久了,下一个问题是关于怎么应对二级市场的股价波动,我们知道股价像过山车一般起起伏伏,所以我们有请奉玮总讲一下他们怎么应对这个股价的波动的?
奉玮:谢谢主持人!很有幸应邀参与WISE2020新经济之王大会。关于主持人提到的新上市公司该怎么应对二级市场股价,有什么建议?说实话其实我们也没有好的办法和建议,资本市场最重要的三大功能是资源配置、信息传递和价值发现,与此对应,因为我们知道新上市公司,我们是要从短期、中期和长期三个维度对投资者进行清晰和有效的沟通。
在短期的维度上,近年来整个从国内到海外的发展都是跌宕起伏,从年初的疫情到年中的恢复,整个行业变化巨大,与此同时,在这一年时间里面,有很多的新品发布和新的商业创新,从4月的新巴上市,到年终的146上市,从8月推出的Bus到11月推出的一百电。我们需要让投资者知道上市公司的最新动态,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在中期来看,公司需要有清晰的目标和策略,所以每次业绩发布之前,我们都会针对投资人可能关心的问题做精心的准备,可以帮助投资者分析理解公司这些经营指标的变化,变化的背后底层逻辑和驱动因素。
第三点,在长期的维度上,如何实现资本市场的价值发现,大家都知道,其实行业目前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需要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结合行业发展的大趋势,帮助投资者理解和分析未来的长期战略、模式创新以及由此给未来带来的商业价值、竞争壁垒和对于用户带来的愉悦体验。
好吧,谢谢各位!
主持人(郑怀舟):非常感谢蔚来的奉玮总发言,我们下面有请金山云的何总来发表一下您怎么看待上市公司应对二级市场的策略?
何海建:感谢,刚刚奉总也讲了很多心得,我讲一讲我自己的感受,主要有三点:
第一点,回到刚刚那个问题,就是去美国上市的抉择本身是个特别重要的决定,这个涉及到后面一系列的执行,业绩管理等等因素。所以在这个意义上,其实我补充邬总的一点,一方面要看你的可比公司,更进一层这些可比公司它的投资者群体是谁?投资者对这些可比公司判断是怎么判断的?说到底,最重要的一点,你其实是想把你公司卖到那个市场,并且是那个市场相关的投资者群也是在类似可比公司上赚过钱的,所以他对你的指标,对你公司的故事,对你的逻辑就更为理解了。而且对于任何投资群体来说,不管是一个机构还是一个个人,他其实对于以往成功的判断和投资案例,他自己会有更多的信心。这个是能够降低沟通成本,取得更好沟通效果。
回到刚刚您讲的关于应对波动的问题,可能从我们自己的业务角度给大家分享一下。我们作为国内领先的一家独立的云计算公司,所处的云计算这个业务本身是基于云原生技术。亚马逊在单独披露它的亚马逊云服务,可能今年是第19、20年的年头了,所以它是走过了20年的历史征程,可能跟美国的资本市场一样,也是一个特别长期,有一个特别好的追溯历史的轨迹的。
所以其实应对波动的两种策略,一种是美股市场以及美股业界走过的20年历程当中,短期的波动本身跟你公司实际的业务其实没有特别相关性,这个波动你可以通过更好的沟通,通过分析、和市场做比较明确和透明的交流。
从云计算的行业来说,因为本身美国是走过的20年非常成功的案例,同时在这20年凡是投了亚马逊、投了微软和看中云行业赛道的投资者也都是赚过钱的,所以这两个因素放在一起,市场特别容易能够拆分出长期价值的驱动力和短期波动中间对你实际的影响。
所以在恰恰那个时间点上,你能够更好利用我刚刚讲的第一点,就是能够更好的通过某个事件判断市场中间哪些投资者是对你最理解、最支持的,这恰恰来说是一个双方互动的过程。所以对于第一点,我的感觉是,业务基础和判断上市地点很重要,自然的结果会让你理解到相应的投资者的社区和群体的判断,然后利用这个波动其实更好的做一个双向的交流,加强对彼此的理解。中间的回馈信息也非常重要,因为这个对于你公司内部战略的制定、财务的指引,对于今后战略的执行以及预期的管理,都能起到一个特别好的反馈信息的作用,能够更好的有效的指导,如何管理好公司的预期,管理好公司的战略目标,如何最好的拆解你最后内部要做的很多事情,所以这是一个特别好的双向互动。
第二个,很多短期的波动其实是大环境的波动,跟你公司本身感觉有一点点关系,或者说有时候感觉不一定那么直接,那么中间的例子特别明显的就是6月份的时候,我们上市一个月的时候,碰上第一次美国国会刚刚想提出关于审计问题的新法案,这两周这个法案也开始有一些动议,大家都看到新闻了。
所以我们股价从上市17块钱,到6月份刚刚好表现的都不错,但是因为这个事件又刚刚好回到17块。所以当时特别明显的感受,这个事其实好像跟所有中概股都有关,但其实又不完全相关,在这个节点,沟通就变得非常重要。通过沟通可以让大家更多的理解这个事情的本质。这个事情感觉特别明显,其实从公司的角度要帮市场,或者帮你的股东,你的投资者做更加有益的分析,如果你多提供有益可靠的信息,反而能够增加大家对你的信心和理解。而且越是这样比较专业性的问题,其实从公司角度,你的观点和你的信息可能更有帮助。所以这一点我觉得就是从更多沟通透明的角度,给你的股东投资者更多的信息和更多的信心也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第三点就回到技术上的支持,就是刚刚杨旭讲的我非常同意,短期波动由于本身美股流动性的机制,股东都是长线基金,机构投资者的优势,并且它的估值体系这么多年演化,达到了一个相对成熟稳定的状态以后,市场对很多短期波动的理解和消化的效率是很高的。所以这就是选择上市地点在技术层面上的一个好坏优劣的对比,当然可能有好有坏,各种不同层面。
回到您刚刚那个问题,我觉得其实对于短期波动和长期来讲,公司本身所在的业务,本身如果是一个特别长期,又是稳定增长、利润率也表现不错的业务,其实对于短期波动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支持。但是最后归根结底其实是公司的管理团队,一定要有心理准备,总是会在一些特别的时刻做一些特别的决定,并且要很辛苦的做工作。最后,凡事不怕“认真”二字,其实最后是对心理、对治理能力、对沟通能力的各种考验,团队协同工作,一定是个辛苦的活,是对团队的一个考验。
通过这些以后,从技术层面来看,每个公司情况都不一样,也一定会找到一个特别切合公司的策略和措施。
主持人(郑怀舟):好,谢谢何总的介绍。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就请两位上市公司老总简单的讲一句话,对于未来新经济公司上市的一个寄语。
邬必伟:我觉得新经济公司上市,最重要的是要选择好合作伙伴,这个很重要,因为上市就是开启一段没有终点的旅途,与谁同行比要去的远方更重要,要选能够陪着你一直往前走的伙伴,这个我觉得是非常重要的。
何海建:其实我刚才提过,一定是一个五味杂陈的过程,有兴奋、有紧张、有高兴,但是可能更多在当下是一个特别辛苦的事情,而最后回头想起来,可能这些五味杂陈到一个时间点会慢慢释放。但是最后一定是特别长期的一个赛跑,对公司的管理、对公司的业绩,其最后是一个长期的赛跑。
谢谢!
主持人(郑怀舟):谢谢何总!对于纽交所这边的话,我想问的就是你对未来新经济公司有什么寄语?同时,像国内的话,很多制度也开始走注册制,越来越仿美股这样一个制度的建设,请问在先进管理上面,纽交所是如何应对未来挑战的?
杨旭:首先对于未来新经济公司的一个寄语,我觉得
上市地是企业非常重要的资本基地,是公司基本面的一部分,不仅要关注短期的估值水平,更要思考哪个市场可以为公司带来长期且可持续性的合理估值水平,这对于公司长期获得资金支持,再融资都有影响。
此外,我也特别同意邬总的观点,要选择对的合作伙伴。
纽交所根植于中国超过二十年的时间,一直围绕两个目标。
第一,建立一个良好的生态系统,帮助中国的新经济公司越走越好。
第二,成为每一个创始人最佳的合作伙伴,为他们提供长期的服务和支持。
所以我的寄语是,希望可以和越来越多的新经济公司建立沟通,协助更多中国的领先企业赴美上市。
第二点,您问我纽交所如何应对未来的竞争?
A股开始推行注册制,港股也在大刀阔斧的改革。首先我们认为这是一个特别积极的事情,也为此感到高兴。中国公司能有更多的选择,对于我来说是一件特别振奋的事情。
我也想分享一下纽交所的一些改革,在资本市场20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IPO基本成为公司登陆二级市场的唯一路径,但在过去这些年的发展当中,企业的融资方式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第一点,SPAC上市,我们很荣幸邀请到了纽交所的好朋友,Hedosophia的CEO跟大家做一个分享,在此我就不过多赘述。
SPAC是美国独有的企业融资新路径,以一个空头支票的方式,先造壳再融资,接着去找寻并购标的。今年,超过50%的IPO融资额都是以这种方式完成的。纽交所也发挥自身优势,走在创新前沿,成为市场的领导者。
第二点就是直接上市,过去两年中,全球唯四的直接上市公司,均选择在纽交所上市,包括全球最大的流媒体音乐服务商Spotify, 全球领先的协同办公软件Slack和Asana,软件服务独角兽Palantir均在没有聘请投行,没有募资的情况下,直接把一级市场上的公司带到二级市场。这是纽交所在过去200多年资本市场积累的经验总结和正反馈,也是纽交所对于帮助公司上市获取资金,做出的创新和改革。
主持人(郑怀舟):好,谢谢杨总,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今天的圆桌就到这里了。请杨总留步,因为听说有个好朋友要见您,我们就先到这里了,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