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第一财经,作者:李娜,36氪经授权发布。
技术的催熟远比想象中来得更快,有时候也是形势所逼。
五个月前,当华为消费者业务负责人余承东预言未来手机将从APP(应用程序)时代走向AI(人工智能)时代的时候,外界更多持的是观望态度,甚至是质疑。而当时占据风口的是“全面屏”,至于人工智能,也许是未来,但不是现在。
五个月后,在全球顶级智能手机玩家密集发布或准备发布的旗舰机型中,无一不在打“人工智能”的口号,从三星Galaxy S9到LG V30,再从华为P20到OPPO R15,以及vivo X21都在“借势”人工智能,希望在疲态尽显的智能手机红海中走出一波销量高峰。
值得注意的是,全球智能手机的出货量如今已经在高高的钢索上走得颤颤巍巍。
换言之,智能手机市场已经达到了顶峰——在众多手机调研机构的出货量预期中,未来几年的手机增长率可能都在个位数甚至是更低的数据下徘徊。
本来是中国传统消费旺季的春节,也没能撑起手机市场的表现。比如,囊括春节假期在内的今年2月,国内手机市场出货量为1812.2万部,同比下降38.7%。今年2月份的数据也不是孤例。据工信部旗下的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数据,2017年11月以后,国内智能手机出货量持续走低,甚至终止了国内智能手机连续八年的高增长趋势。
OPPO副总裁吴强认为,目前正处于“后智能手机时代”,即在前沿技术进入成熟商用阶段之前的空置期,也被分析机构称为红利真空期,手机厂商需要做出一些改变,包括对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做更多的布局。
“必须是AI。短期来看,手机上的人工智能将会以私人助理的形象出现,而长期来看,AI的完善需要全球产业链企业的共同参与。” vivo产品线经理韩伯啸对第一财经记者说。
韩伯啸也认同吴强的观点。他表示,智能手机产业正在迎来巨大变革与机遇期,而随着5G千兆时代的到来,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和周边环境通过手机进行交互交流,这里面需要巨量的处理能力,用传统的硬件或软件逻辑是无法支持的。
但谁能成为手机的替代者?即便是大热的智能音箱也无法让这个问题的答案变得清晰。对于“如何拯救手机”,围绕在手机上下游的科技厂商们已经开始有所觉醒。
2017年2月-2018年2月的国内手机出货量。(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以手机AI芯片为例,在2007年高通开始启动人工智能项目,并开始探索面向计算机视觉和运动控制应用的机器学习脉冲神经方法,随后还将其研究范围从仿生方法拓展到了人工神经网络。虽然人工智能硬件未来呈现的方式也许是多样的,但在高通看来,人工智能的设备首先是高性能低功耗的设备,然后能够利用现有无线通信技术,实现利用5G设备端和云之间的智能配合和连接,而这些都是高通过去几年所专注的领域。
和芯片厂商高通一样,苹果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布局也几乎在十年前就已经开始,2008年苹果以2.78亿美元收购了2003年成立于加州的高性能低功耗处理器制造商PA Semi,并在两年后又以1.21亿美元收购了1997年成立的美国得州半导体逻辑设计公司Intrinsity。除了芯片之外,从2010年至今,苹果还陆续收购了几十家初创企业,包括语音识别、图像/面部识别、计算机视觉等。
而作为中国厂商,华为的追赶也并不慢。去年9月,蓄势两年才对外发布的华为手机芯片麒麟970被余承东称之为“开启‘AI时代’的钥匙”。他当时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现在是APP时代,但未来一定是AI时代。
“华为的研发投入正在持续上升,甚至超越很多美国的大公司,而在手机上的研发投入则超过国内百家企业的总和,仅仅是一颗手机芯片背后就站着上万人的研发团队。”余承东对记者表示,人工智能已经为智能手机的体验带来了颠覆:不用触屏,可以直接语音操作;有人工智能大脑、云端知识库,手机具备深度学习能力;直达服务,不用查各种APP,综合体验直达服务。
纵观目前市场上的移动芯片厂商,都已经完成了AI功能芯片的布局,苹果A11、华为海思麒麟970、高通骁龙845、三星Exynos 9810、联发科曦力P60。其中,联发科曦力P60面向中端手机市场发布,标志着搭载AI芯片的手机开始从高端向中低端普及。
事实上,产业链的积极性正在被调动起来。芯片厂商中从高通到联发科,终端手机厂商中从苹果到华为甚至是三星,都选择在AI资源池中重金投入。此外,旷视科技、商汤科技、依图网络等企业已经成长为人脸识别领域中的超级独角兽。
IT行业咨询公司Gartner预测,到2022年,80%售出的智能手机将拥有基于设备的人工智能(on-device AI),与2017年的10%相比,增加迅猛。但从实际发展来看,终端AI爆发的速度也许会更快。
“AI不仅将帮助智能手机厂商留住现有用户,还能助力其赢得新客户,因此AI会是智能手机厂商实现核心产品差异化的重要手段。随着智能手机市场逐渐从销售技术产品转向提供令人信服的个性化体验,在智能手机上运行AI解决方案将成为未来两年手机厂商发展路线图的重要组成部分。”Gartner研究总监吕俊宽认为,随着智能手机逐步成为一种日用品,厂商正在寻找产品差异化的方法。
比如华为在探索与云业务的结合。
华为消费者业务云服务总裁张平安告诉第一财经记者,未来的手机将不再是简单的通信工具,各种带屏的、不带屏的智能终端都将成为现实社会和数字社会融合的助理,所以在麒麟970人工智能处理芯片发布后,华为也开放了HiAI移动计算平台,将麒麟970的AI计算能力提供给开发者,并提供10亿元的补贴。
从某种程度上看,华为以AI吸引开发者,并对开发者实行高额“补贴”也是希望拉近与苹果在“应用”级别上的差距,从而在服务收入上实现真正突破。
而一些在细分领域扎根的厂商已经开始在AI上尝到了“甜头”。
去年10月,美图推出了基于AI技术的皮肤检测,向用户个性化推荐护肤品购买方案的电商平台美图美妆。在更长期的规划中,美图表示将利用AI技术进行“千人千面”服务,为用户定制个性化专属效果。
而对于更多的手机厂商,对AI的投入还是在技术本身以及生态的打造上。
以vivo的AI智能语音助手Jovi为例,可以将手机上重要的信息内容进行聚合,识别火车票等重要信息进行提醒,拍照时可以根据用户的性别、肤质、肤色和场景光线,智能匹配美颜方案,综合给出更合适的美颜建议。
事实上,虽然目前终端上的AI仍然处于“婴儿”状态,即需要用户发送指令,手机上的AI才能发挥作用,执行的是“被动式反应”,但在诸多采访对象看来,AI技术可以让手机基于用户行为习惯自我学习,进而优化、智能感知用户场景、预测用户行为,再智能分配资源。
更直观地说,随着AI在手机中的应用,手机开始主动观察你、理解你,手机原来只是个工具,但在未来会变成了一个外脑,不再只是一个硬件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