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资讯> AI人工智能 > 李开复:领跑人工智能时代的最佳方式是终身学习 >

李开复:领跑人工智能时代的最佳方式是终身学习

转载时间:2021.08.04(原文发布时间:2018.09.07)
219
转载作者:36氪企服点评小编
阅读次数:219次

人工智能时代是人类即将经历的必然。期待?恐慌?摸不着头脑?不管抱有何种心态,我们都无法逃避AI变革。从事人工智能研究37年之久的李开复,是热衷投资该领域项目的创新工场CEO,更是AI的布道者,他视普人工智能知识与帮助产业创新为己任。在李开复博士新书《AI·未来》发布前夕,LinkedIn编辑拜访了他,抢先学习了不少书中精华内容。人们对于AI有哪些误解,如何在AI时代到来之际做好充足准备,新时代创业又该避免哪些错误,他也分享了很多富有价值的观点。

本文来自LinkedIn(领英),作者 姜红。

LinkedIn编辑:对于人工智能,人们有哪些误解?

李开复:多数人都认为人工智能会威胁人类社会,这是一种误解。有观点认为,AI作为工具可以完成所有人类不想投入劳动的工作,这将大量减少人类的工作机会。其实,技术进步也在增加更多AI不能完成的工作,只是很多人还没有清晰地意识到这一点,尤其是距离AI行业甚远的人群。

LinkedIn编辑:AI对人类工作的影响范围究竟有多大?

李开复:总的来说,AI对于许多工作岗位并没有明显的不利。

如果一份工作是工作者总能在5秒钟内就做出相对应决定的,这项工作就有非常大的可能被AI全部或部分取代,这类工作属于日常重复性工作。如果你从事的是初级的代码编写工作,也将有被替代的风险。

不过,人工智能更可能成为人们工作的辅助工具。对于需要创造力、策略以及复杂思考能力的工作,人类仍将有自己掌控的空间。例如,清洁机器人可以在设定好的模式下帮助人们打扫房间,但每个人对房间整洁的评判标准都不同,有的人认为干净就好,有的人需要物品摆放必须有序。机器需要人们的掌控,也需要根据需求提供服务。正因如此,未来围绕AI和机器人,会产生很多新工作。

LinkedIn编辑:人们应该如何准备迎接人工智能时代?什么样的内容更适合普通人学习?

李开复:人们应该根据时代变化学习不同的技能,这种学习分为几个不同层次。首当其冲的是对未来变化的理解,生活并非一成不变,人们应该对这一基本状态有所了解。

我们都有最现实的需求,例如,希望知道哪个领域最有前景,希望了解加入哪家公司更有利职业发展。如果你未满35岁,或者还是个学生,你就必须关心新技术相关的内容。如果你为人父母,也需要关注那些对孩子未来成长有帮助的科技相关的内容。

进一步来说,一旦知道简单、重复的例行工作将被机器取代,你就必须准备充分。有一些问题需要不断思考:人们的未来会怎样?不同领域的入门级有多高?哪些职位短时间内不会受影响?哪些职位可以利用新工具获得效率提升?人们应该对每一项工作不同的级别有更完备的认知。

第三步是终身学习,你应该知道自己的提升空间,要时刻迎接变化,知道自己未来应该选择的方向。例如,对于学习计算机技术的人来说,他们可以选择进入可持续发展的领域,成为AI或者机器人方面的专家。现在,百度和微软就在提供这些方面的教育。

LinkedIn编辑:公司应该怎样正确面对AI时代的窗口期机遇?在帮助个人提升相关技能方面又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

李开复:每个公司都应该敏锐关注AI技术进展,引进AI相关的工具到公司具体工作流程中。虽然AI工具刚推出时,可能并不完美,但随着数据的累积,AI会越来越强。

以AlphaGo的下棋能力进程为例,从5段、9段再到20段,它仅用了两年的时间。这说明,一旦数据足够用,机器的学习速度是非常快的。公司应该尽早拥抱那些现在看来还不是特别成熟的AI技术,把它们当做可以参考的工具供员工使用。

例如,医疗领域,可以参考AI对CT扫描出的数据分析进行诊断,辅助医生做判断;金融领域,可以参考AI工具有效评估放贷风险;媒体行业,AI可以写出季度财报、体育赛事等常规性新闻资讯,但对于“人类未来的工作”这种深度的话题就需要人类记者、编辑来完成。在这些领域,AI工具都只是提供一定的参考而不是直接决策,这对提高效率有很大的帮助。

Ai今天就能改变公司的命运吗?并不能。我们必须相信的是AI的学习速度,并在不同的行业领域铺开。就像Word之于写作者、Photoshop之于摄影师,这些工具与AI工具一样并非一开始就存在。公司现在要做的是采购AI工具,培训员工熟悉这些工具的使用,即是为了效率,也是为了未来。

LinkedIn编辑:美国或是中国,是否从国家层面上做好了迎接AI变革的准备?

李开复:没有哪个国家现在就已经做好了准备。虽然大环境上来看,有很多支持AI发展的举措,但面对岗位变化和失业问题,政府未来要做的事还有很多。

LinkedIn编辑:就目前市场中存在的AI泡沫,您认为应该如何理解?

李开复:即便是伟大的技术,比如互联网技术,在过去也发生过泡沫。泡沫的出现多是由于人们对这一技术现阶段的估值过高,或者创业者做了过度的包装,忽悠了一些投资人,却最终无法通过业绩表现,这并非意味着我们要否定技术的价值。当然,AI产业内也会有企业倒下的可能,但我相信冬天是短暂的。

LinkedIn编辑:您对宣传人工智能变革做了很多贡献,尤其是陆续出版了很多书籍,最近的新书《AI·未来》也即将在国内出版发行。您写这本书的初衷是什么?

李开复:我在人工智能方面已有很长时间的积累,同时,我们作为一家投资公司,处于相关行业的一线。

在近些年来的观察中,我发现,有些人创造了可以延展人类能力的人工智能工具,有些新公司希望用人工智能工具取代人类的工作。两者都在发生,处于这个历史过程中的人们应对这些问题有更好的理性认识。

理解变化并不简单。毕竟,时代变幻莫测,未来15年更将迎来迅速变革。因此,很多人在考虑接受再培训和再教育,他们也想了解自己的孩子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大家都需要对AI有更深刻的了解。

LinkedIn编辑:中美公司技术创新和市场扩张的出发点有何不同?

李开复:有很大的不同。美国公司更愿意将公司定位成单一平台。在美国,每个平台都拥有独一无二的代码库,很难与其他平台协作,而中国公司更灵活。例如,滴滴对Uber投资后,在本地市场使用了Uber的接口技术、软件、数据库,有可能也包括AI工具,潜在地通过数据训练分享到滴滴平台的整个网络,使其更强大。

另外,在国际化路径上,中国更具同理心,愿意做更多本土化的努力。例如,东南亚的本地公司更愿意接受中国大公司在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投资,这个地区也有美国公司在投资,但美国公司更多是出于自身的品牌影响力、潜在扩张市场等因素的考量而入场。相比之下,中国公司更加灵活,并不只限于资本投入。

LinkedIn编辑:中国公司会倾向于利用本国积累的海量数据,拓展到海外业务中去吗?

李开复:中国企业并非直接转移数据至国外直接使用。不过,开放全球化数据共享是可行的。比如,微软就正在为其各种产品构建全球数据库。数据作为一种语言,可以让一个国家的企业在另一个国家取得成功,但优势并不太大。企业在训练自身网络时,会有不同的实施方式。另外,AI之于数据就像燃料,AI技术的发展也将支撑数据的高效利用。

LinkedIn编辑:除了大企业海外布局,中国创业者出海是否也有新的机遇呢?

李开复:中国与美国在创业创新的路径上有几个不同时期,过去是美国引领,中国只是使用者,随后演变为中国拷贝美国,紧接着开始了微创新,中国将诞生于美国的概念和技术发扬光大,甚至在本地做得更好,如微信相对于Messenger,微博相对于Twitter。再下一个阶段,中国做出了美国根本没有的产品形态和商业模式,例如,拼多多、摩拜、短视频、直播等。

谁的商业模式好,谁就更有机会。中国已经成为移动互联网商业创新的摇篮,但国际市场却没有足够的认识和尊敬,中国有很多人研究硅谷,但中国创业模式却很少成为硅谷的研究对象。不过,Facebook等科技巨头企业近期也终于开始有团队研究和了解中国产品了。

一个有趣的对比是,以前国际投资人看创业公司时会问,“你这个公司产品是模仿硅谷哪家公司做的?”可能的回答是,“我是中国版Groupon”。如今,很多创业者开始拿着“我是印度版今日头条”,“我是巴西版抖音”等名头去谈融资了。这么做一是容易被中国的VC理解,二也说明中国公司的这些商业模式被广泛认可,并且真的具有商业价值。国外的市场空白给了这些中国团队出海的机会,这是一种良性的规律和趋势。

创新工场近些年也投资了一些类似的项目,如Snaptube的主要市场就是海外。

现在中国发展最迅猛的商业创新是线上线下融合,也就是所谓的OMO(Online-Merge-Offline),摩拜、美团、VIPKID等都属于这种模式,在中国十分成功。不过,这种模式需要更高强度的线下运营能力,作为出海项目,中国创业者在海外当地做线下成功的可能性并不大。即便是拼多多,也要考虑当地货源在哪里。相对而言,美颜、直播、短视频等不需要过多的线下投入,更适合出海。但必须考虑当地的文化环境和市场需求上的不同。

LinkedIn编辑:您的投资履历中失败的项目都有哪些特征?

李开复:失败的案例主要失败原因包括几种:一是执行力存在问题,在同类项目的竞争过程中,竞争对手迭代更快;二是合伙人彼此之间有矛盾,互相不认可,产生了团队撕裂;三是技术创业者不够接地气,不能快速适应商业规则,尤其是在2B领域,传统公司的要求在技术上不合理,而作为创业则又不接受客户为上的思维模式;四是没有看清边界,扩张太快,烧钱也过快,这种现象多发生在O2O领域。

LinkedIn编辑:很多年轻人乐于思考自我价值,对创业抱有浓厚兴趣,您对他们有什么建议?

李开复:创业是非常困难的事情,除了如何做好产品外,CEO还需要了解税务知识、运营等方面的内容,所以,我建议想要创业的年轻人,在毕业之后应该选择加入创业公司而不是大公司,还得是100人以下规模的。大公司的磨练仅停留在一定范围的业务内,但在创业公司,可以全方位接触公司的产品、技术、客服、市场等多项业务,对于学习公司运营,没有比这更好的方式了。此外,也要考虑创业的领域和复杂度、个人能力和学习速度,也许两年或是五年后,你就可以创业了。但刚毕业就创业的成功概率一般来说很低。

LinkedIn(领英)是拥有超5亿用户的全球职场社交平台,致力于连接全球职场人士,并协助他们事半功倍,发挥所长。欢迎到领英获取知识洞察、打造个人品牌、拓展人脉网络、寻找职场新机遇。

[免责声明]

资讯标题: 李开复:领跑人工智能时代的最佳方式是终身学习

资讯来源: 36氪官网

36氪企服点评

AI人工智能相关的软件

行业专家共同推荐的软件

限时免费的AI人工智能软件

新锐产品推荐

消息通知
咨询入驻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