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资讯> AI人工智能 > Hello, you are in my Matrix——虚拟与现实的迷思 >

Hello, you are in my Matrix——虚拟与现实的迷思

转载时间:2022.03.08(原文发布时间:2014.11.23)
4
转载作者:36氪企服点评小编
阅读次数:4次

Hello, you are in my Matrix——虚拟与现实的迷思

前天收到了苦等已久的Oculus Rift DK2,感觉又像是无数次拆封新玩具的冲动,去了开发者平台,把评分较高的所有应用玩了一遍。

之前一个小时,我在一个名为Penthouse的程序中度过。准确的说,是在一个夏日午后,奥地利某处的木质小屋里来回踱步。倘若你盯着屋子里的任意一件物体看超过10秒钟,你一定会觉得特别假——没有抗锯齿,多边形加上分辨率可怜的显示屏会让你直恶心。然而,如果整个屋子——甚至屋子本身都是这样低劣的建模,尤其是你开始慢慢接受如果你眼睛的分辨率只有960 * 1080的话,你甚至觉得应该“走”过去打开音乐好好享受一会儿。就在刚才,我摘下戴了一个小时之久的Oculus,回到现实的世界中。

如果我们面前只有一条路,如果我们要走,那么定会果断地大步前行,而现在问题是,我们面前的路,有两条。

其实Oculus和Google Glass的出现恰恰代表了下一个科技时代的两种博弈 - 究竟是要放弃(abandon)我们的肉体,拥抱纯虚拟的世界;还是不断增强(enhance)我们的肉体,改造现有的世界?把自己变成钢铁侠,和把自己“想”成钢铁侠,你又会选哪一个?

我个人并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把所有的思考留给了这两个问题:

存在是否客观?真实和虚拟的界限是否可以被定义?换句大白话说:到底有没有东西是真的?假的东西模拟真,真到什么程度你就当真了?

我目前的思考:

假如不脱离自身的肉体限制,那么我们认知这个世界的方式就是通过我们(在生物总类里并不十分出色)的五官,即眼耳口鼻肤。由此产生的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作为信息接受的渠道(sensor),将外部的信息转化为神经元,上传至大脑(server)来处理。而大脑会比对接受到的信息是否符合本能(boot load)或是否存在历史记录(log)。倘若符合本能条件,则会触发条件反射,如碰火要收手。若符合历史记录(log),则会自动请求之前归档(memory archive)的应对策略(experience)。若未查到相关历史记录,则启用学习机制(learn)。可以说,从认知程度上来说,世界由三部组成:生物本能,经验(包括书本经验)和学习。

我抛出两个问题供大家思考。

第一:《c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交响曲)是否存在/存在过?如果存在,那么它现在在哪儿?

第二:我们三个人觉得一道菜很好吃,我认为的好吃,和他们认为的好吃,是同一种/同一程度的好吃吗?

众所周知,《c小调第五交响曲》是贝多芬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也就是命运交响曲。我相信你可以不假思索地说,我知道,我听过。然而,它是应该被“听”的么?从物理存在的角度上来说,真正的《c小调第五交响曲》应该是几张纸,也就是写有乐谱的最终稿。然而我们又都知道乐谱的目的是演奏出来,用耳朵去享受,而这一过程,作为《c小调第五交响曲》的客观存在本身的概念便已经进行了感官上的转移和偷换。很难判断贝多芬创作这首交响乐的过程,是提起笔就开始写谱子,还是随意在钢琴上试了一段旋律(当然他那时已经完全失聪,一说他咬着金属棍抵在琴箱上通过骨传导听声,但太不靠谱),或是脑海中模拟出了这段旋律。事实上,这三种不同的方式产生的《c小调第五交响曲》,是三个不同的客观!(甚至并非存在,如第三中脑海中模拟)。可以这样说,如果你回答:《c小调第五交响曲》,是一部交响曲/交响乐/音乐,那么从真实的客观维度上,就错了!甚至我可以有这样武断的推论: 对于音乐来说,没有客观存在。因为唯一的客观(曲谱)不是通过听觉来获取,而之后无论演奏该谱,或通过任何介质播放该谱的声音,不是该音乐的客观存在本身,而是该客观存在对于听觉的表达。对于音频来说,不同环境条件介质下,波段总不完全一致,也就是说,只有录音棚里老男孩通过自己嗓子唱出来的,未经过麦克风或效果器或录音器,不重复的,没有任何后期的那些歌词的唱出声音的第一遍的《小苹果》才是这首歌的客观存在。我们每个人听到的,通过任何方式播放的《小苹果》,都不是《小苹果》,而是《小苹果》的拟真化虚拟。所以不要以为我们在听同一首歌,放大几万倍下没有任何音频的波段是完全一致的。我们之所以会觉得这些歌都是小苹果,仅仅是因为我们耳朵的“分辨率”不够高。当我们第一次听《小苹果》的时候,我们大脑启动了学习机制,将这首歌的旋律和曲调做了记录(log),然而由于我们的感官(sensor)的灵敏度有限,我们也只能模糊的重建了一个大脑能够足以区分于其他任何歌的分辨率的,粗糙的“集合”;当我们第二次听的时候,大脑启动经验机制,只要波段依旧属于历史记录(history log)“集合”的真子集时,我们便会强制认定这是《小苹果》。然后说出:“我听过!” 可是,你真的听过真的《小苹果》吗?真的《小苹果》还存在吗?《小苹果》存在过吗?

第二个问题,还是留给大家思考吧!

我记得我高中时写过一个随笔,大抵意思是这样的:

假定达尔文的进化论是正确的(事实上很多人开始反驳),那么人类进化总体说有一个明显的趋势:肉体不断退化(或者说是“退化地进化”),大脑(精神)不断进化。譬如现在我们已经不需要那么多体毛,我们的肌肉已经大不如前,胃也无法消化生肉。而我们的脑容量比元谋人多了不少。可以设想,如果一个元谋人出过一次远门,隔几天再问他,哥们儿,那地儿长啥样的时候,可能因为脑容量的限制,他并不能描述地很精确。然而此时此刻我坐在硅谷的家里,你要问我西安钟楼长啥样,我几乎可以把整个区域重绘出来。如果你认同了这一趋势,那么我们试着把时间拉长长长长长,拉到足够长。然后会有如下推断:

是否会有一天,当我们想要从美国去西安的时候,因为我们的大脑已经非常发达,发达到可以模拟出西安整个城市的一街一景,一人一物,以至于闭上眼睛,身未动,心已远 - 我会觉得已经到西安啦!当我们肚子饿的时候,是否已经足以发达到“想”出一顿满汉全席,慢慢享用,然后“说服自己”已经吃饱了?(我刚仔细回味了一下大董烤鸭的味道,我觉得还是有可能的)。

如果上述的事情都发生,那么很不幸,人类就要灭绝了,因为 - 我们会用强大的脑力创造出一个世界,每一个人会创造出每一个人自己的世界。对于那些追星族来说,眼睛一闭,努力想想,你的偶像就在你身边啦。这么想想,不是挺美好的吗?但不幸的是,我“世界”里的刘德华,和你“世界”里的刘德华,和刘德华,是三个互不关联的存在!简单地说,每个人都逃离了目前的世界,造出了属于自己的世界,而你我之间的世界没有任何客观交集,也互不认同(甚至没有认同的必要)。人类最重要的社会属性被彻底割裂了,结局正如黑客帝国那样,变为泡在营养液里的个体。

看了这么多,是否已忘记刚才我们手动设定了一个条件,那就是把时间拉得足够长长长长长?好了,那么问题来了,看清楚了:

我们怎么能够判断现在(此时此刻)的你我,是真实存在的你我,还是一个已经发展到那样发达阶段的某人”创造“出来的你我?

当时那篇随笔的结尾是这样的:我觉得我明白了为什么很多伟大的科学家到晚年都去研究神学了。因为这个世界上所有的宗教,无论主神是谁,在世界观的架构上,都是”创世论“,即一个特别牛逼的”人“(神)创造出来了整个世界,本质上讲,上面问题的答案,侧面反映了宗教,哲学和科学三元的统一。

或许你们会说,现在去弄清楚这些问题还为时过早,但我想说,当你在Oculus里虚拟出来的位于奥地利的小木屋里欣赏了一小时交响曲,再摘下它,回到废纸,垃圾,没喝完的可乐堆积如山的所谓”现实“里来的时候,你会好好考虑一下选择活在哪里的。活在哪里不重要,真实最重要。可是什么是真实呢?真实和虚拟的界限又在哪里呢?Oculus Rift明年就要推出消费者版本了。现在还觉得为时过早吗?

Red pill, you are in the Matrix.

Blue pill, Hell you still in the Matrix.

Welcome to the real world.

本文作者是90后创业者吕骋(@吕骋Jesse),渡鸦科技创始人,联系邮箱jesse@raventech.com,微信公众号ravenjesse

[免责声明]

资讯标题: Hello, you are in my Matrix——虚拟与现实的迷思

资讯来源: 36氪官网

36氪企服点评

AI人工智能相关的软件

行业专家共同推荐的软件

限时免费的AI人工智能软件

新锐产品推荐

消息通知
咨询入驻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