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资讯> 数据分析 > 数据分析师必学四大精髓 >

数据分析师必学四大精髓

转载时间:2021.04.13(原文发布时间:2016.09.01)
386
转载作者:36氪企服点评小编
阅读次数:386次

本文作者:单元明, GrowingIO联合创始人、产品VP。单元明毕业于复旦大学和华盛顿大学,先后就职于Coursera、LinkedIn和Rocket Fuel,主要从事互联网产品和移动分析、用户增长和货币化等方面的工作,有多年数据化业务驱动经验。原文发于GrowingIO技术博客,授权36氪发布。

作为一个数据分析人员,有没有经常被业务人员抱怨报表出的太慢、被工程师嫌弃埋点沟通不精准、甚至被老板怀疑并没有创造什么商业价值.......

好好学习这四步分析精髓,从树懒慢先生变成一部行走的AlphaGo,真正的人工加智能,数据分析又快又准!让你一举成为公司头牌,用数据驱动业务增长,快到飞起来!

直接上干货!

一、定目标

首先要设定好业务目标,不但能明确接下来分析究竟是为了什么,而且在人人都加班加点不怕猝死的环境下,可以尽可能的优化时间,放到最能产生价值的地方。

比如下面这些:

1.    每次开会前有明确的目的
2.    接受任务时想过真正的需求是什么
3.    定义指标时想过以后怎么用
4.    A/B测试前都设好成功标准
5.    制作报表前想过结论是什么, 推荐什么行动
6.    分析产品时是要让用户更满意,更多付钱, 更长时间使用, 还是更经常使用

同时,作为数据分析师还要注意团队合作中可以实现高效沟通,让搭档和老板清楚了解回报是什么,为什么要支持这个决定,为什么要分配资源,为什么要放下手中别的活,清晰的目标就是沟通的核心,价值就是让对方眼睛发亮的关键,至于背后处理了多少数据,提交了多少SQL,估计了多少模型参数,制作了多少漂亮图表,没人在乎。

数据分析,结果导向。做事前先想想要创造啥价值,最好能直接产生业务增长,满足人的欲望。没有目标,光在那炫酷玩屠龙术,迟早被老板砍掉,被客户踢开。

二、用产品

培养分析师的用户视野

定好了分析目标,就要从数据分析的基础,用产品起步了。用产品可以帮助分析师获取缺失的信息,培养同理心,站在用户的角度看问题。

数据的颗粒度再细也是有限度的,而且是冷冰冰的,反应的是抽象后的状态。当看到一个注册漏斗有很大比例用户离开时,说明了什么?数据上也许说明了有需要改进的地方,但注册流程中究竟哪里需要改进?用户到底想要什么样的体验?用户现在的感受如何?这些形象具体的信息,或者说没能记录的“数据”,就需要按照用户的方式,实践几遍,才会有所感悟。

当自己试着去注册,却发现输入几次密码死活通不过,是不是自然而然心中跑过一万头草泥马?为什么至少要8个字符?为什么又要大写,又要小写,还要数字,特殊字符? 又不是银行帐号。而且密码要求怎么不明确显示出来?

更要命的哪些算特殊字符可能也没不说清楚,用户估计槽都不想吐了。亲自使用产品,通过眼睛,耳朵,大脑,和心,体验那些被数字抽象掉而流失的感觉,也就明白了用户的沮丧,改哪里,怎么改也就变得清晰。而这一过程,也培养了分析师多角度观察问题的能力,成为连接用户和公司的桥梁。

理解数据定义和业务逻辑

数据如何生成?传统方法是靠工程师写事件处理函数。数据需求哪里来?业务人员要看得指标。那么触发条件是什么呢?业务和技术的理解是一样的么?销售说,我想知道这个广告位点击率多少。工程师说,广告位的点击次数和浏览数已经有了。马上就拿这两个数据除一下就去给销售么?销售是怎么定义点击率的?分子分母分别是什么含义?浏览次数是指眼睛看了多少次么?如果亲眼去看下广告,可能发觉广告位只要渲染了,即使未在显示器中出现也算。这一进一出,点击率翻个倍都有可能,工程师知不知道销售的确切意思?销售知不知道工程师的实现?如果客户问起如何回答?

通过产品使用,才能体会到数据整个上下游中的定义问题,增强一致性,而不是默认工程师给的就是业务需要的。随着无埋点技术的发展, 现在数据分析已经能做到由业务人员直接进行数据定义,而无需工程师过多参与。

但在定义中,仍会涉及到具体的定义细节,只有通过实实在在的使用产品,才能体会这些细节上的差异和因此带来的蝴蝶效应。

体会细节差异

除此之外,用产品还可以快速检查数据质量和边界条件,特别适合高速迭代。点下按钮会否生成重复记录?有没有漏掉的触发?输入框最小几个字符,最大有没有设限,哪些情况会产生错误数据,定义的标识符是否正确记录,用下产品,看看下游接收到的数据,马上就能知道。

三、看原始数据

有明确的目标,也了解自己的产品,还需要什么?统计?编程?算法?忽悠?这些当然重要,但更重要,也往往更容易被忽略的是建立起对数据本身的感觉。对数据的感觉,说穿了,就是对数据结构, 具体数据形式的熟悉和敏感程度。

数据分析师必学四大精髓

数据分析师需要通过看原始数据找感觉

列举些常用的方面如下。

表格

常用表的作用;

数据库总体数据量;

每天会增加大约多少数据量;

一个时间范围内的全表扫描需要的大致时间;

是否需要采样,或安排到半夜进行事务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误差;

有否超过允许范围合计表的数据源;

合计逻辑是什么更新频率和相对现实交互的延迟映射表的关系,一对一,一对多,还是多对多记录的是快照,还是所有历史变化可用索引原始数据的结构;

哪些信息是键值形式,哪些是数组形式原始数据留存政策和时间。

常用列的意义;

列之间的关系列值的分布;

不对称情况,是否合适作划区哪些有效,哪些过期的;

哪些有问题的如果是枚举值,常用的值,代表什么意思是否有0,负值,空值,特殊值的排除和处理时间存储的形式;

UTC还是本地时间,单位是秒,毫秒还是微秒级字符串中可能含有的列分隔符;

乱码值是否应该独特唯一、是否做到独特唯一数据类型,显示的都是数字,但是否错误的存成字符串

其他

产品迭代中,新旧数据的区分点;

不同的业务逻辑线下上传;

第三方的离线数据源;

常用的黑名单、白名单、测试名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看原始数据,就是建立对数据感性认识的最好方法。

让分析师沉下去,了解公司数据生态圈的各种主要细节,从而能高效产生新的聚合信息。而不是浮在上面,只知道一些归并抽象后的现存量化值。需求千变万化,总有很多情况,没有可以直接使用,合计好的表格,这时就需要去建新的业务逻辑,生成新的合计表,对数据细节的高度把握,对流畅完成这一过程有很大帮助。

另一方面,挖掘洞察的过程中,很大一部分时间都是在搞数据清理:检查正确性,去除污染,转变成可用形式等等。

而对数据的熟悉程度就直接影响这些工作的效率。而每当需要记录新的跟踪,也能知道新信息加在哪里更利于使用。

日常工作中, 推荐两个方法去熟悉原始数据,一是根据实际需求,去观察相应的数据来培养感觉。二是可以有意识的,刻意的投入一些时间去看当前职责之外,但和公司主要业务产品紧密相关的各种表格,各种原始数据的具体内容和形态,会对以后的工作产生很大帮助。

四、记业务指标

作分析除了需要各种软硬通用的能力,比如统计,编程,算法,忽悠等,还得对公司的业务非常熟需。从分析的角度看,增加业务的熟悉程度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记指标。如果不看报表,下面这些问题有几个能立即回答出来。

数据分析师必学四大精髓

数据分析师的基本功:熟记指标

常见的业务指标

公司平均每天/每周/每月营业额,活跃量,流量大小;

周末和周中关键差别和特征;

早上,中午,晚上用户关键差别,活跃数,流量;

北京和上海,各主要地域的市场份额,消费能力,平均每用户营业额;

公司下个季度预期增长率,预期今年的营业额;

桌面和移动的活跃比例,收入比web和app的比例免费用户和付费用户比例、主要差异、80%的营业额由前百分之几的用户提供;

主要漏斗,如注册,登录,付费,提交等,每一步的转化率,流失率主要产品的客户留存;

获取用户的成本,用户的生命周期价值公司平均每天/每周/每月营业额,活跃量,流量大小周末和周中一般差别;

以上这些指标,很多互联网公司都有,但能不能记住,是区别一个分析师水平的重要方面。好的分析师,这些都烂熟于心,几乎成为了第二本能。

熟记指标的优势

熟记关键的指标,在看到异常波动时,才会敏感的察觉有地方不对,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感觉”。这一点在公司人与人交互中尤其有效,因为交互是实时性的,需要有立即的反应。

比如开会中讨论新的方案,需要立即指出可能存在的问题,并给出质疑的原因和证据,引导会议成员的思路并提出解决方案。而如果对业务指标不熟悉,很难有这种感觉,或者就算有所察觉,但因为不够熟悉不够自信,就需要去翻看报表,找到相应的关键指标,前前后后可能需要十几分钟。这在一个人做分析时,没有太大问题,但在会议,讨论等实时性很强的互动中,显然是不合适的。

熟记指标另一个巨大优势是能给分析师带来巨大的可信度。

分析师相比其他职位最大的优势是能接触到数据,海量的数据。在规划战略,定位产品时,很多观点都是基于逻辑推理,行业经验,类比假定,而分析师就有机会提供更加量化的指标,为合理的观点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所谓事实胜于雄辩,“我们随机抽样,90%用户支持现在的定价”就要比 “一般大家都这个价位” 要有说服力的多。长期进行以量化事实为依据的交互,分析师能赢得很多的信任,从而更有效的领导跨组合作。

如何记住业务指标

别小看指标的数量,虽然是大数据综合提炼而成的统计表征,但指标自身可能也是“大数据”。拿活跃用户这一个指标举例,看过去7天按每天整合,就有7个数据点。如果再按地点北京上海等分类,可能又有10个点,然后再加上设备,渠道,付费级别,参与程度,访问来源等维度,以及互相之前的环比,同比等等,那一个指标变成几千或者几万个数据点轻而易举。如果要把这些全记下来,那基本不用干别的活了。

比较有效的方法就是抓大放小。

首先,如果日活是1234567人,那么后面那些具体数字基本上没有太大意义,记一个120万人就可以了,要得是那种大致的感觉,不是银行出纳分厘不差的精确。

其次,各种维度记几个主要值就行,比如地区就记北京,上海,广州等。而设备就是安卓,苹果,桌面等,不需要背黑莓,win phone等各种小众移动的份额。

最后,优先记整体情况,只有一个维度时的聚合, 如果有时间再看多维度的交叉细分。比如,N天前,北京、苹果、付费用户,这4个维度交叉后的指标可能也有价值,但把不交叉时的主要时间、地点、平台、用户类别的指标记清楚,覆盖范围要广的多,记的数量也要小得多。如果你能定下清晰地目标、熟练使用产品、熟悉原始数据、熟记关键业务指标,恭喜你已经从一名数据分析人员进阶为一名合格的数据分析师了。

如果你还会能掌控最新、来自硅谷最前沿的数据分析产品,比如无需埋点、全量实时采集的新一代数据分析产品;恭喜你,不只是一名合格的数据分析师,简直就是一名数据科学家啦。

[免责声明]

资讯标题: 数据分析师必学四大精髓

资讯来源: 36氪官网

36氪企服点评

数据分析相关的软件

大厂都在用的数据分析软件

限时免费的数据分析软件

新锐产品推荐

消息通知
咨询入驻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