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资讯> 调研问卷 > 阳光书屋:打造基于数字原生的教学体系,以“创造并改变”用户需求为己任! >

阳光书屋:打造基于数字原生的教学体系,以“创造并改变”用户需求为己任!

转载时间:2021.08.18(原文发布时间:2013.07.19)
259
转载作者:36氪企服点评小编
阅读次数:259次

阳光书屋:打造基于数字原生的教学体系,以“创造并改变”用户需求为己任!
社会企业、公益组织、教育机构、创业型公司,这几个标签全贴在“阳光书屋”身上也不为过,但真正让我吃惊的,还是下面一点:

当几乎所有的人都在强调顺势而为、强调发掘并迎合用户需求的重要性时,阳光书屋选择了逆流而上——他们要做的,恰恰是创造并改变用户需求——而这个口号、这种标新立异,恰恰又跟中国教育、跟中国农村教育的现状密不可分。

——题记

跟阳光书屋的创始人杨临风初次见面是在去年,印象中他书生气很重,白净脸上架对黑框眼镜,说话、手势都倍儿礼貌、儒气十足,主观上你会认为他还是哈佛学堂那个尚未毕业的学生。所以,前些日子再见他时我真的吃了一惊——白面书生已经变成了黑面书生,他的身子依旧笔挺,却瘦削了两圈,脸角那收紧的两酒窝亦衬得两眼晶亮晶亮,当时我就一个想法顺势冒出:“甘肃那边有这么苦?”...

你很难想象这是怎样的一群年轻人,杨自己是哈佛毕业的本科生,原本可以高枕无忧地继续他在波士顿咨询的体面工作。而在他的背后,则站着十数位哈佛、耶鲁、斯坦福、杜克、伯克利、北大、清华、北航等国内外名校毕业的同事。他们跟他一样拼——虽然是做公益的,但这个团队会选择周六工作,同样,当我大半夜一点给杨发邮件时,他跟他的CTO会在凌晨三点回复我的邮件。

但上面的所有或许都不是重点,上面我对杨的描述亦有主观和扭曲的嫌疑,真正的重点是阳光书屋背后团队在做的这件事,它有可能改变中国的农村教育,甚至中国的教育——最起码,他们这种做事的方式应该引起同行们的思考。这种方式中有两个最重要的词:“数字原生”,以及“创造用户需求”。

不卖关子,我们来看看阳光书屋具体做了什么。

阳光书屋一直走的是软硬结合的道路,提供的是软件 + 硬件的一揽子学习解决方案。半年前,这个公益性的创业团队打的是“用信息技术改变乡村教育”的口号,不仅推出了自己的低价平板电脑“晓书”,也初步研发了他们的教学系统——集成了各种富媒体资料和一套基于学科教学的软件系统。 而在接下来的半年时间里,阳光书屋基于这个最初的技术框架又制作、填充了更多的教学内容,这其中就包括录制初一下学期的数学、英语、语文、地理等科目的几分钟短视频,视频虽短,但量很大。

半年前,你能看出这个年轻的、名校出身的团队对互联网技术以及各种 feature 的热望和着迷,而半年多后,我在跟杨临风的互动中依然能感觉到,这种精英对于技术的笃信、以及希望借助技术参与社会变革的信仰始终未变,但与此同时,随着团队更为深入地推进项目、沉入当地,现在的他们在技术的框架内则更关注“学习有没有效”,并在从这个角度出发去了解教育、推动整个教学体系的演化。

来看看现在的阳光书屋都在做什么?下面展示两个 app:
阳光书屋:打造基于数字原生的教学体系,以“创造并改变”用户需求为己任!
这个名为阳光书包的 app 既面向老师也面向学生。它是老师的备课平台,教师可以将相应的教学资源、课件、以及基于课程的课外阅读资料一并上传到平台上,然后将这些资源推送给学生。对学生来说,它就是一个集合了书本、教材、多媒体资源、视频、图片、图书、纪录片、听力、作业、试卷等等的电子“书包”。

而另一款 app 名为阳光提高班,这款软件将语文、数学、英语、地理等科目的知识点都做了结构化处理,是一个集合了教学视频和习题的跨学科教学辅助软件。学生可以借助这款软件完成课前预习、预习后做测验,也可以在课后做测验,并借助测验结果知道自己对知识点的当堂掌握情况——然后,基于这个检测结果 ,app 会自动判断学生是否需要观看内置的教学短视频,查漏补缺。

阳光书屋:打造基于数字原生的教学体系,以“创造并改变”用户需求为己任!
可以看出,阳光提高班这种”课前短视频预习+测验“、”课后测验+基于测验结果判断是否需重看短视频“的模式设计得很细心,而杨临风则直接告诉我,在教学方面,他们实际总结了一套跟一般的互联网团队完全不同的操作模式。

这种操作模式用杨的话来描述就是:“我们和面向城市移动终端使用者进行移动互联网创业最大的区别在于——大多数的移动互联网创业是在发掘并迎合用户的需求,创造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让他们的生活更方便,但其实本质上没改变什么,只是顺水推舟让大家的生活方便了一些;阳光书屋在做的是创造和改变用户的需求,我们现在推进的这些新的教学和学习方式,老师和学生之前很少接触过,也想象不到。”

进一步说,阳光书屋对于老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效果的改善可明明白白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帮助教师更好地备课,因为上述的这些教学资源、备课工具是教师一上来就能用的。

第二,通过视频教学辅助教师教学,通过数据收集让教师专注难点。学生在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中都可以通过阳光提高班的短视频去学习知识点,与此同时,上课前的知识点前测和上课后的知识点后测都会留下相应的学生数据,教师通过查看后台的数据,就可以在课堂上更有针对性地安排知识点的讲解。

杨说:“传统的用户调研方式根本没有效果——对于现有教育体系里的用户来说,用户访谈发掘出来的绝大部分只是非常简单粗暴的功能,比如,“我们需要更多习题给学生练!”但是,题量和最终的学习效果完全没有直接的关联——这和农村城市无关,城市里的老师很多也只会觉得成绩不好是因为题量不够,而不会从“学习方式”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到底在哪儿)..."

而这个第二点既可以帮助学生更有效率地去学习,也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去讲课备课,而不是从做题这个单一的维度去试图改善学习和教学效果。

第三,教学 app 中本身设置了一些课上的交互和互动环节,可让课堂形式更丰富,让教师在应用中学会互动。

关于第三点,杨临风跟我谈及一点:教师、尤其是农村的教师除了在传授学科知识、量化教学效果上反映刻板以外,另外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就是只会教课,不会做活动——可以说,教师本身的意愿、能力和时间配置都在限制他们做这样的尝试。而现在,阳光书屋的 app 一方面可通过练习诊断、知识点补救功能在一定程度上解放教师,减少他们在课堂上的时间压力,另一方面,这些 app 在设计之初就加入了各种课堂形式和活动形式,并将之具体化实操化,以此降低了教师在整个课堂互动的操作门槛。

而在学生这一端,阳光书屋除了要实现一、帮助学生完成最基础的知识积累;二、让课堂形式更丰富以外,他们的第三个、也是终极目标,是要真正改变课堂和学生的学习形式。

这里面就有几种尝试的可能性:

  1. 从老师讲学生听,变成让学生自己上去讲。杨说,学生的学习和模仿能力是很强的,第一次可能会很慢,但在理解、消化、吸收后,后面 3-4 次就很快,也能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2. 打造线上的学习社区,让学生更积极地进行讨论和互动;

3.通过互联网工具,让学生通过探索进行学习,以协作的方式合作完成项目,同时降低老师的操作门槛

改变现状,改变教师和学生对于教学、教育的那种先入为主、单一维度的刻板印象,让教师用上他们的备课工具,让教师逐渐学会数据干预、学习、模仿app的互动方法,让学生逐渐养成预习、复习的习惯,让学生学会协作、互动,培养他们的协作力、沟通能力、创造力等软技能,这些都是杨眼中所谓的创造需求。

"我们是在通过科技和产品,把全新的理念在易上手的使用过程中潜移默化灌输给用户,让老师和学生通过使用我们的产品产生改变,逐步迁移到新的学习方式,这也是阳光书屋团队觉得最爽和最有成就感的方面。“

"我们知道很多移动互联网大佬们的论调是“用户行为不可改变,不要尝试着去改变你的用户,要去理解他们,顺应他们的需求,满足了他们的需求,你就赢了” 云云,但那只是硬币的一面,甚至是“没太多意思”的一面,我们就是实实在在正在做改变用户的事情,不说我们,乔老爷子是不是呢?“

仔细想来,阳光书屋的核心没变,依旧是用技术的方式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但这回却更具体更收拢,也更以结果为导向,但另一方面,他们的野心似乎更大了——创造用户需求本身意味着冒更大的风险,做更多的尝试,也意味着更多落地、规模化和可操作性上的质疑。阳光书屋后面的一些设想确实很美好,诸如营造学生互动社区,让学生走上讲坛——但这些需求的营造即便在城市都会是一个渐进而缓慢的过程,在农村能做到几分,更要看团队的执行力了。

无法一步到位,但必须把每一环都握在自己手里

我还记得去年我刚报这个项目的时候,微博里就有读者吐槽说阳光书屋做这事的概念大于实质——他们给的理由是,农村连网都没有,更别说用平板学习啦,觉得西学东渐的海归回来做这事,有些不切实际。

但杨临风告诉我,实际农村地区 80% 的地区都已经通了互联网——不过,这当中确有一个问题:网速太慢。所以除了我们上面提到的晓书和软件,阳光书屋还在做一件事:在当地学校铺设了本地的无线网络发射器,以实现从云服务器——学校网络服务器——平板电脑的信息多级传播。

杨告诉我说,这个搭建的局域网可以很好地解决网络接入带宽不足的问题,只要能连上网,教师和学生就能方便地上传、下载资料。另外,考虑到学生回家没网,他们所有的教学 app 也同时支持离线功能。

为什么连里面基建也做了?为什么要软件硬件都自己做,甚至自己去深入到一个学期的课程开发?

为什么?

答案是,木桶原理。
阳光书屋:打造基于数字原生的教学体系,以“创造并改变”用户需求为己任!
在杨临风的逻辑里,学生的整个学习体验是一个链条,其中的任何一个链条出了问题,都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正因为木桶原理,所以要控制教学的每个环节。正因为无法一步到位,所以有了前面的这几个环节。杨在这里也给我举了一个反面教材,谈到上海推广电子书包和教材电子化的事。杨说,这整个事件都是在由不懂教学的硬件制造商主导。因为生产平板电脑这事本身没有门槛,而硬件制造商为了让自己的东西看起来像那么回事,又去跟出版社和“师范院校”、“中学网校”合作,但出来的东西本质上还是学习机。

你要说整个事情的效果如何,数据如何?没有人敢站出来说。定制硬件、临时开发软件,这当中缺少老师和学生的意见和反馈。

而现在提倡的 e-learning, 大部分只是将原有的纸质教材电子化,跟数字原生完全是两个概念。“这种一厢情愿是一直以来各种已有的教师培训或教改所在尝试的“想当然”的做法,这种做法毫无效果。”相比之下,尽管杨临风本人大半时间还在北京,主导团队完善他们的教学系统,但与此同时,他们在甘肃和湖南的教学试点确也安排了和老师学生同吃同住的驻校志愿者负责每周的动态调查,将当地的学生和教师教学情况,以及教学系统收集到的学生数据一并反馈给北京总部——由此,阳光书屋几乎每周铁打不动的系统迭代才能继续下去。

“我们现在就是在几个试点做精细化的运作,摸索出一套成熟的模式再推广到其他试点。同理,这也是我们在农村做试点的一个优势,虽然一方面很多基础建设需要我们自己来前期铺垫,但同时也留给我们非常大的施展空间来通过产品影响用户行为,传播真正的“数字原生”的学习方式。未来不同的环节我们会和不同机构合作,毕竟大规模推广的时候一个组织的精力有限,很难一直做所有事,但初期的掌控很重要。”

那么,如何去量化他们做的这件事的效果?如何证明他们做的东西就比别人好呢?杨临风提到,他们目前没有刻意、系统地去做教学效果的追踪,但是他们此前确实对教学进行了半个学期的干预,追踪了 30 个知识点——就某个知识点而言,学生在看过视频之前的前测正确率为 40%,而在看过视频之后这个正确率则可以达到 70%-80%。

当然,上面的数据太小,也远远不能说明问题,包括学生、教师对软件的使用率、不同科目之间的学习差异都没有被考虑在内。但杨补充说,他们确实在强调和促成学生的自学能力,不管是课外阅读还是鼓励学生参与评论、让学生组建 3-4 人的学习小组。

阳光书屋:打造基于数字原生的教学体系,以“创造并改变”用户需求为己任!
在谈到团队时,杨临风这样总结:“要说独特的地方,我觉得可能就是我们这个团队的做事方式了,可能全中国也找不到第二个…… 我是说,一群掌握着移动互联网和教育两方面的背景和做事方式的人,在互联网教育最浮躁的时代,选择跑到农村去深度挖掘需求,改变用户行为,在实地花一两年试图打磨最合适的教育产品;同时不仅仅是技术开发,也在设计制作数字原生的课程资源和教学方式;有商业化的能力和规划,用互联网创业团队的方式高效做事情,但却实实在在是个公益组织... ”

他告诉我,他们实际要做的是一家社会企业,因为农村的孩子比城市的孩子更缺乏资源,所以,这套教学体系在一开始就定位农村的学生,从硬件到软件设计都考虑了农村的实际情况。但东西做出来之后,实际农村跟城市的学生都能用。他们未来希望能跟更多的商业、以及公益组织合作,在城市这端采用跟学校、机构分成的形式获得收入,反哺面向农村学生的公益业务,以保证整个项目和团队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这就是阳光书屋现在、以及未来要做的一些事情。没错,我承认,这个团队还很年轻,他们想做的事情要远远超过他们当前的精力分配。除了上文提到的在农村地区的落地和实际的规模化问题以外,在经验这块,阳光书屋并无太多的优势,他们目前做的很多东西,诸如相对单薄的app UI设计和产品体验确实有待优化;他们在课程、教学体系设计方面的很多尝试也需验证——因为后者关乎教学的专业度和敏感度,而这种专业度和敏感度的积累没有捷径,需要一个团队在在线教育、在教学这端深耕下去,汇集真正的经验。

所以,阳光书屋无法回避摸索和试错,另外,只要他们试图通过现有的方式去颠覆农村的教育,关于其可行性和实际效果的质疑也不会中断。但稿子的最后,我想重提的是杨临风在跟我介绍项目时眼里闪的那种灼灼的光,以及他跟CTO半夜三点给我回邮件的那个小细节。 不要忘了,这是一个公益项目。我扪心自问:“如果我自己投身做这件事,我能有这样的专注和投入度吗?”

我很惭愧地说:“我不能。”所以,当我想起我在《中国为什么出不了可汗学院》我在《一篇离题的引子》里面提到在中国缺少扎扎实实沉下心来做内容的团队,在中国缺少真正具有商业逻辑的公益教育团队,我希望,甚至我觉得杨临风的那句“ 我们就是这样的团队“,当之无愧。

最后应杨临风要求补充一个信息:”在技术方面,阳光书屋目前有两款面向教师和课程团队的网络服务(云端与学校本地),五款移动端 app,同时维护升级各学校的服务器、无线网络和几千台平板设备——与之对应的是,技术团队目前只有 5 名全职成员,我们很希望更多认同我们理念,强烈渴望用产品改变一群人的未来的技术人才加入。”嗯,他们的薪酬是参照互联网行业、而非公益行业的哦!

36氪企服点评

调研问卷相关的软件

查看更多软件

大厂都在用的调研问卷软件

限时免费的调研问卷软件

消息通知
咨询入驻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