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资讯> 调研问卷 > 第三方数据那点事 >

第三方数据那点事

转载时间:2021.06.24(原文发布时间:2016.02.04)
395
转载作者:36氪企服点评小编
阅读次数:395次

编者按:本文作者魏武挥,科技专栏作者,执教于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天奇阿米巴基金(skychee.com)投资合伙人。天奇专注于互联网新媒体投融资,BP 可投至:bp@skychee.com。


一直想写点关于这类机构的文章,一直没太找着机会。今儿今日头条公开炮轰艾瑞,逮着个新闻点,扯点我的看法。

先说一个故事。

08年我在某个网络公司做COO的时候,曾经找来一个survey机构(名字就不说了),做一份博客行业的调研报告。我算是甲方,出钱订制的嘛。不过好歹知道点轻重,说自家在BSP(博客服务托管商)里排名第一,这牛皮吹太大了。怎么办呢?

细分指标啊。

我要求在这份报告里,显示出几个细分指标我们最强。比如说,三高人群中,俺们家的服务最受欢迎;比如说,文章的转载量,俺们家的服务最多;比如说,停留时间,俺们家的最长。

这几个细分指标然后一一截图,写在我们的PPT里,专供忽悠甲方用。现场聆听的甲方经理们信不信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愿意向总监向VP汇报:诺,这公司还行,给他们个案子做做吧。

所以,搞定甲方,私人交情很重要,这类数据也很重要。总是要让他们有个东西可以说服他们的上司。是吧?

什么价格搞定的什么机构?我不会告诉你们的。

Mary Meeker的报告,最早的一份中文版,毫不羞涩地告诉各位,我干的。

后来这位互联网女皇的报告,各门户科技频道都抢时间搞翻译版,我一个人斗不过这些机构化的团队,就放弃了。

我是精读过Mary Meeker的报告的人,坦白讲,看个热闹就好。

为什么呢?

没有方法论。

这话的意思就是:这数据您从哪里得到的?

去年有个报告传播量不错,大致结论就是:90后不用微信。

是不是这样的呢?

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一件事:我还算是每年教几十个大学生的人,好像他们是用微信的。

但这只是我的个人经历,几十个90后不代表所有90后,而且这几十个,都是交大的学生,有共性,所以也不具备代表性。更关键的是,他们用微信不代表他们常用微信。

但我依然对这个报告抱有怀疑态度。

因为这个报告没有告诉我:这个结论背后的数据,是怎么弄出来的。

有两种调研机构。

第一种是商业公司。商业公司的细分行业报告,特别值得怀疑一下,因为他们有商业利益。Mary Meeker其实也有她的商业利益。KPCB可不是什么慈善机构。

第二种是大学。大学的调研报告值不值得怀疑?

太值得了!

哈哈哈,你们压根不知道这类报告是怎么搞出来的。

一般说来,就是教授领衔,带上一帮学生去做。这些学生怎么做调研的呢?做个网络问卷,以前是微博里求填表,现在是微信里求填表。

这种依附在人际关系上进行传播的问卷,压根没有随机性,就算发了十万张,也不说明问题。缺少随机性的调研报告,是只能当探索性研究的。

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调研报告,方法论这块是非常重要的。

你要告诉我样本量有多少,样本是怎么取得的,SPSS里是怎么run数据的。

但这些东西很枯燥。

香港有本《传播与社会学刊》,我做过两三回匿名编审,所以每期都会寄我(实体版以及电子版)。实话说一句,看起来真头疼——到底不是搞学术的底子,哈哈哈。770176964.jpg

这么枯燥的东西,当然没有传播性。你见过什么SSCI的论文有十万加的访问量么?

一个调研报告的传播量大比例上,取决于它的形式——请记住这句话。

形式有:PPT、静态信息图、交互式信息图(可以用H5来呈现)

形式够炫,就有传播性。至于方法论不方法论,重要吗?

对于传播者来说,不重要。

对于大学教育来说,至少在我的新闻传播学科里,方法论这门课有,但不是特别重要的课。

很多人已经养成习惯:看结论不看方法。

这话往大里说,就是农耕社会造成的。农耕社会是注重结果的。

我们整个商业文明都是注重结果的。

所以,中国商业文明特别难孕育出类似麦肯锡这种公司。

我们喜欢数据,这点不假。但我们喜欢的是作为结论的数据,而不是作为方法的数据。

实情如此。

最后发一个“福利”。

链接: http://pan.baidu.com/s/1pK4A3bX 密码: yv82865045347.jpg

回头我看看下载量,哈哈哈哈。

————————————————————————————————————————————

[免责声明]

资讯标题: 第三方数据那点事

资讯来源: 36氪官网

36氪企服点评

调研问卷相关的软件

查看更多软件

大厂都在用的调研问卷软件

限时免费的调研问卷软件

新锐产品推荐

消息通知
咨询入驻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