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思路迪精准医疗集团(以下简称思路迪)对外宣布完成1.46亿人民币D轮融资 。然而,这家已有5年多历史的公司此前的消息几乎无迹可寻。近日,思路迪战略总监李逸石先生接受了36氪专访,介绍了其三大业务:基于大数据和精准医疗的肿瘤精准预防、肿瘤精准治疗以及精准新药开发。
第一大业务:肿瘤精准预防
思路迪肿瘤精准预防主要从基因检测、问卷调查(内容包括疾病史、环境、生活习惯、饮食结构等)、体检方案设计以及健康管理开展。通过客户的基因检测结果,为客户制作出风险评估量化模型,再结合调查问卷结果,为客户开出“处方”,即体检方案和健康管理方案。
值得一提的是,思路迪的风险评估量化模型是有其独特算法的。它是在借鉴国外Gail-2模型的基础上(国外的风险评估量化模型包括Gail-1、Gail-2,IBIS 等),通过与全国妇联女性肿瘤预防基金合作,加入中国的本地数据改良后得出。而且在业务过程中,也在不断收集着客户数据。
目前,思路迪为客户提供肿瘤精准预防服务的收费模式有两种:针对单癌种,给客户做基因检测、风险评估、问卷调查以及出体检方案,是3000元/次。如果客户还想在此基础上享受包含体检、体检结果分析、长期健康管理分析以及早期预警的服务,则是6000元/次。对于多个癌种的全套服务,则有相应的其他套餐服务。
第二大业务:肿瘤精准治疗
众所周知,所有癌症都是由于发生了基因的变异。肿瘤精准预防是预防先天变异的基因可能会导致的肿瘤疾病,而治疗则是针对后天变异的基因。因此,对于肿瘤精准治疗来说,基因检测仍然很重要。检测已经有多少基因变异了,在什么位点,变异情况如何等。同时,更需要观察患者的影像信息、病理信息以及用药情况、治疗效果、复发情况等随访数据,这样才能为患者进行精准的新药开发,这就需要和患者的主治医生进行密切的沟通和配合了。
李逸石透露,思路迪正在建立一个数据收集网络平台,且这个数据收集网络平台对医生和患者同时开放接口。通过众筹众包的模式,收集患者的大数据,然后进行集中存储、分析和共享。他表示,在传统的制药过程中,普通医生并没有机会参与,都是由跨国制药公司通过招募病人、试药、观察疗效来开发新药。而用了众筹众包模式后,每个医生通过共享数据,就能参与到制药中来。目前,思路迪已经与全国100家三甲医院的几百名专家进行了合作。
其实,思路迪进行肿瘤精准治疗的模式与美国癌症基因组测序公司Foundation Medicine 类似,不过李逸石认为,与Foundation Medicine相比,思路迪在中国病人的治疗上更有优势。因为有些基因在中国人群中呈现特有的突变图谱。中国的公司在与之相对应的解读和临床用药上有独特的优势。
思路迪在肿瘤精准治疗的盈利模式同样是向患者收费,为患者提供基因组变异情况分析和设计用药方案的服务费用是16000元/次。
第三大业务:精准新药开发
思路迪为新药开发业务,建立了全球最大规模的肝癌原代细胞库。其中每一株细胞,都能代表一种肝癌突变类型,能够初步预测有这样基因突变的患者,什么药物疗效较好。因此,使用这些细胞,就可以发现跟药物有效性相关的标志物,从而进行药物筛选,然后通过临床试验,观察患者用药后的反应。简言之,思路迪这种新药开发模式是以生物标志物为驱动的。
从 2010年 开始,思路迪开始积累原代细胞库,2014年年底初步完成,从而进行药物筛选和药物开发。在这 1年多的时间里,和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合作引进化合物,也跟国内的天然产物化合物库(植物提取物,中药提取物)合作,目前已经有 4 种化合物正在研发中(每种化合物代表一种药),预计在 2017年 或 2018年申请临床试验。
李逸石介绍,每种药物从开发到上市需要 10~15年,成本平均在 20 亿美元以上。而思路迪通过以标志物驱动的新药开发模式,可以将药物开发的成功率提高 5~6 倍。
据悉,总部位于上海的思路迪,在上海有一个2000多平米的研发实验室,即新药研发的基地。此外,思路迪还有两个临床检测中心,一个在上海,另一个在沈阳。
从后端到前端,环环相扣
据悉,思路迪于2010年成立,成立伊始就从事肿瘤新药开发;2012年,思路迪开始开展肿瘤精准治疗业务;2014年,思路迪又在肿瘤精准预防业务上有了布局。肿瘤精准预防业务隶属于宜朗健康子公司,肿瘤精准治疗隶属于思瑞迪子公司,精准新药开发业务则隶属于思路迪母公司。目前接受治疗的患者已有4000多名,接受预防服务的患者则约有13000名。
“思路迪商业模式的创新之处在于,从医疗服务链条的后端到前端的打法。以基因检测和大数据分析为切入点,从药物到诊断,又从诊断过渡到预防,从业务获取数据,以数据反哺业务,三大业务环环相扣,都与健康人的预防和患者的临床治疗高度关联。” 李逸石说。
其实,除了肿瘤,精准医疗也在别的细分医疗领域得到了应用,如36氪前不久采访的悦糖,就是精准医疗在糖尿病领域的一个典型应用。不过,被问到是否会向别的细分医疗领域发展,李逸石表示,肿瘤的发病凶险比别的病种高,且新药研发周期长,在未来5年内不会切入其他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