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GGV纪源资本”(ID:GGVCapital),作者:GGV投资笔记,36氪经授权发布。
GGV有话说:
GGV投资笔记是GGV纪源资本关于投资、商业、科技的所见所闻所想,探讨关于世界的一切。
在这里,你可以收获:
全球优秀科技公司管理经验、一线调研;
顶级风险投资人&创业者经验分享;
大航海时代的世界人文历史、商业见闻……
以下是GGV投资笔记系列第五十一篇。
从特斯拉离开,丁锐和他所创办的智充坚定地去选择做一枚产业链中的“绿叶”:不造车,而是造充电桩。在中国,公共充电桩网络搭建与电动车保有量相辅相成,在充电桩不够的情况下,人们很难选择购买电动车;充电行业也经历过几轮清洗,大批充电桩运营商与“找充电桩”App倒闭,这个看上去代表未来趋势的领域似乎离盈利很远。
在丁锐看来,智充这类采用的智能硬件+软件SaaS为运营商提供解决方案模式的创业公司本就很少,更何况是在曾遭受过冷遇的充电行业。但也恰恰是这种最费力的模式,让智充变成了运营商背后的角色,在2019年收入翻倍增长,并且获得了来自于京能集团的代运营邀请,成为了首个由初创科技公司赋能国有能源集团的案例。
智充现在已经可以给出快速、流畅的解决方案:在现有电力的情况下,智充的充电设备送达、现场施工只需一天,第二天做设备调试,智充设备自带平台、支付功能,只要一通电,就可以联网,5分钟内部署完毕,用户可直接微信扫码支付,一切布置好之后,第三天就可以正式开业了。
作为充电桩领域的领军人物之一,智充看到终局,练好内功,坚持等电动车大势到来,便促成了更多充电桩与其背后的好生意。
口述:丁锐
编辑:张颖
我跟我的合伙人2015年从特斯拉出来创业,思考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创业者的know how很重要,一定得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创业这五年多,我们目睹了很多希望深耕充电行业的企业进入这个行业,它们发展起来,却又突然倒闭,尤其是一些善于抓热点的创业者:有的做着做着硬件却去做充电桩运营,有的则从运营起步转行去卖车。反思来看,大家最大的问题是对“终局”没有清楚的认识,而短视又意味着跌下去的速度更快。而在这样的环境下,智充的选择是沉下心,做一款即使大家身在终局仍然会用到的产品。
发现市场
加入特斯拉之前,我们就在研究电动车的充电问题。在电动车充电服务这个即将形成趋势的市场里,其实不乏一些优秀的企业。我们有的合作伙伴来自于传统的汽车经销商,也有的脱胎于电气制造业,当然还有来自国家电网这类的大型国企。看到它们大规模投资公共充电桩,在高速公路、小区停车场、购物中心租车位建设充电桩,我们意识到“单纯做充电桩运营”这件事不太适合我们团队:“充电桩运营”本身是一个重资产模式,而重资产模式就意味着创业者要着重去处理本地的运营效率,如果电动汽车的数量不上升,就赚不到钱,如果早期的设备故障率高,也赚不到钱。况且建设充电桩的场地常常不是自己的。如果停车场车位每月租金收入变少,停车场甚至也不愿意租给充电桩运营者。
拿二十年前建立加油站来打比方,同样是重资产的情况下,加油站却是有非常高的门槛的:第一要获得一块区域,第二需要涉及危化品等各种各样的管理资质。
但是充电这件事发生了变化:充电桩运营的门槛比较低,任何人只要具备此类资源都可以进入。只要有能停车的地方就可以买设备和系统去经营充电站,没有严苛的审批流程,国家还会给予补贴。
另外,这也是一块被很多人看上的“肥肉”, 2015年,我和合伙人所在的业务是帮助特斯拉建充电站,很快我们就发现合作业主普遍有个潜在需求:你的充电桩能不能计费,让我收一定的服务费?显然,他们想拥有经营的主动权,希望自己成为去运营充电桩的那个人。
所以从业主的诉求和充电行业的门槛来看,充电桩的运营终局很明显:未来可能每个停车场里都会有充电站,充电桩一定会形成一个分散化的布局,并以社会资本经营为主。
坚定做“绿叶”
如果电动汽车的保有量在未来达到30%以上,停车位涨到1.5亿到1.8亿,按照10%去配比,也是1500万台充电终端;一台带有两个充电口的充电桩每天至少充6辆车,净利润100元,一年就是3万多;这十年里面大家还会不断去更新设备,充电桩从60千瓦变成80千瓦,再变成120甚至360千瓦,仅仅设备系统就迈入了万亿市场。
那么我们在这其中扮演什么角色呢?认真地思考之后,我们认为,智充这个团队所擅长的是硬件和软件,我们希望构建一套公共的解决方案,可以被任何大中小型客户用于运营他们to C的充电服务。为了成为运营商背后的技术解决方案商,智充开发了一套类似于美团商家版或者阿里钉钉的数据化、流程化的SaaS管理系统。
智充的研发团队分两部分,一部分研发IoT智能充电桩,另一部分研发运营管理后台系统。
然而这一套思路在几年前并不被理解,尤其是面对投资人和机构时,很多人都是通过证券分析来理解电动汽车,每次寻求融资我都要讲解好几个议题:首先要证明电动汽车是不是趋势?再证明快速充电对电池有没有影响?还有这个市场上的充电桩运营商会不会一家独大,大到以至于智充在未来没有自己的位置?
也正因此我很感谢GGV纪源资本管理合伙人Jenny李宏玮。在大家还没有把电动汽车当成现象级的2017年,Jenny能果断地支持这个行业,并且认为电动汽车一定会带动新基建。而新基建里最大的增量市场一定是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她对终局的判断与我们不谋而合。
为终局而努力
智充的模式渐渐变成了B2B起步,一手是智能充电桩,另一手是运营管理系统,我们要帮助整个交通能源行业相关客户完成电动化转型。
实际上,智充的充电终端一开始就被按照IoT设备来进行底层设计,它跟同年代的其他充电桩完全不同。我们尝试用智能手机时代的嵌入式技术来实现所有的功能,这样可以更加精准的做到终端控制,方便我们管理充电动态的同时,更能把车、电网连接起来。这种思路也同样来自于特斯拉,它把刹车系统、空调系统、娱乐系统等所有系统集成在一起,可以通过不断的更新来优化和调整硬件,而且降低成本。
软件方面,这套系统不止连接“桩”,还能连接“人”。运营商只需在智充的SaaS系统里填上自己的微信公众号,连接支付API接口,整个服务和支付就能在本地化闭环完成,这让司机端体验更顺。我们在早期进行了功能规划,基本上把所有运营商要用到的功能全都加了进来。甚至把用户和运营商的黏性也作为考核SaaS系统的关键KPI。
但即使对产品很有信心,早期智充的客户也很难拓展。我们静下心去思考,到底哪些客户在当时需要硬件和软件?
最早的潜在客户是能源企业,电力企业如国家电网,南方电网等布局都很早;石油公司会担忧电动车盛行之后大家不再加油,因此转型去做充电;当市场上的电动车增加,整车厂也会为我们重要的客户,他们最主要的目的是销售车辆,在美国车主普遍拥有私家充电桩,中国则还要建设更多公共充电桩,增强用户购买的信心。早期,我们通过与小鹏汽车的合作,就收获了不错的效果。
紧接着,主力客户又变成了网约车和物流车,例如深圳这样的城市遍地都是电动网约车,所以逐渐布局了很多周边的公共快充站;再往后就是充电桩运营商,有些运营商甚至是在20年前开加油站起家的,有些则是本地交通与能源资源能力很强的公司;最后就到了我们所预想的市场的终局了,即越来越多的停车资源所有者成为客户去布局本地化充电服务。
对这些客户来说,仅仅提供一个资产管理系统还不够,to B生意的重点是为客户提供更大的收益,只有让他们赚到钱,他们才会有持续的动力去支持你,采购更多产品和服务。所以,我们在系统规划了导流服务,通过与地图、导流平台的合作,丰富下游运营商的养分。在百度和高德的地图还没有特别注重标记充电桩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去拜访他们,推动他们把显示充电桩的具体位置、具体状态、能不能用,甚至启动端口挂在地图上。
最大的转机来自2019年,这一年我们的智能充电桩销售达到了近1亿元,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了电动车市场加速所带来的充电服务诉求。更多的人投身到这个产业,一个省会城市可能存在近百家不同名号的充电服务商,这也是近5年来的峰值。
像智充这样硬件+SaaS的企业并不多。如果让我给一些相似模式的创业者建议的话,我希望大家能够拥有非常强的自生力,同时也要有决断力来识别行业内趋势。
我在2011年就开始研究电动汽车,在那之后就持续研究充电技术和商业模式。在我看来,如果没有对这个领域长期观察和热爱,很容易被时代的浪潮冲刷干净。而热爱,也是我们能坚持走下去的原因。
往期回顾
-洞察行业-
美国企业服务公司走访企业服务行业估值指标
下沉市场调查报告美国SaaS行业分析
并购的启示
消费品的新趋势
-市场判断-
如何投出独角兽
2020年的市场走势
未来的好市场在哪
我眼中的印度和东南亚
为什么现在布局东南亚
投资人经验复盘
2020生存指南
如何度过2020
疫情期间穿越火线
融资建议
企业服务线上化
全球化
看好怎样的SaaS公司
企业服务未来机会
科创板
-科技公司一线-
小鹏汽车PelotonSlack
追光Wework声网
哈啰出行森亿智能
酷家乐火花思维
风变科技小佩科技 树米科技
管理销售产品
人才招聘广告营销
内容IP增长
-个人成长-
投资人会把钱投给谁?
打工还是创业?
如何做决策?
个人成长的秘密
180天的行业思考
如何避免噪音?
聪明人的特质
应对焦虑
-风投故事-
面向中国
聚焦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