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汉能投资”
核心观点
云计算将成为未来主流IT基础设施,是中国企业服务领域的长期机会。云计算带来了全新的IT服务架构,使企业将更多的资源和精力聚焦到自身核心业务上,同时受益于我国IT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企业IT认知度的逐步提升和各项利好政策的出台,我国云计算市场发展空间巨大。
中美云计算发展有诸多差异,国内市场群雄割据,私有云市场增长迅猛。与美国相比,中国IT产业更多以市场为导向,不同行业、区域之间壁垒相对更高,难以出现由一家厂商完全垄断的局面。另一方面,国内企业IT渗透率不足,众多传统行业客户出于政策监管等方面的考虑,会首选安全性和可控性更强的私有云,同时深度定制的解决方案和服务支持更符合传统客户的诉求。
开源云和商用云两条路线将长期共存。开源云和商用云在应用过程中各有其优缺点,多数选择开源路线的客户通常拥有规模较为庞大的IT支持团队,希望采用灵活性更强的云服务;选择商用云的客户多数更为看重云服务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对服务商提供的技术和运维支持有较高要求。
云相关的新型技术快速成熟,为越来越多企业客户所接受。现阶段容器技术快速发展,已成为主流云计算技术之一,同时其他如云安全、超融合、软件定义网络/存储等技术也纷纷伴随云计算的发展而逐步成熟,成为当前云计算行业的几个热点方向。
工业4.0、医疗、军民融合等将是下一阶段云计算拓展的主要方向。随着云计算渗透的逐步深入,传统行业的上云速度日益加快、云化程度日益加深,在国家政策的全力支持下,工业云、医疗云、军工云等展现出巨大的发展空间。
云计算进入下半场,IaaS厂商纷纷向上层服务延伸,专业化分工、生态平台成未来趋势。云计算快速发展,不同方向上的专业分工将更加细分,企业客户将对云平台提供的增值服务和赋能能力更加看重,云服务商纷纷布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PaaS服务和上层SaaS应用,积极构建立体式云服务生态体系。
互联网巨头在公有云优势显著,创业公司在垂直领域机会更大。相比于互联网巨头和传统IT企业转型,部分新兴创业龙头公司有更为领先的技术实力。同时由于云计算的行业属性,创业公司选择深耕垂直领域客户,和BAT等巨头形成了差异化的竞争格局。
一、IT产业变革:云计算颠覆传统IT服务架构,成为未来主流IT基础设施
IT产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变化,历经大型机、小型机—X86服务器—虚拟化等发展阶段,直到近几年云计算作为新一代IT基础架构应运而生,云计算将给企业带来IT资源建设、工作方式及商业模式的根本性改变。
大/小型机时代:“伟大IT时代”的开端
IT产业发展初期,大型机诞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由于其高性能、高可用以及安全可靠等优点,长期被应用于金融、政府、军事等领域。当时IBM凭借其360系列大型机主宰了市场,占据了美国大型机行业的70%,形成了IBM和七个小矮人(Burroughs、UNIVAC、NCR、Control Data、Honeywell、通用电子和RCA)的市场格局。
随后,DEC公司引发了计算机市场的小型化变革,体积更小、成本更低的小型机时代开始,小型机继承了大型机的高性能,但却同样由于系统封闭、灵活性和性价比差等原因,渐渐被后来的X86服务器所替代,DEC公司最终也于1998年1月被康柏电脑公司以96亿美元的天价收购。
X86服务器时代:高质量的IT服务快速推广普及
相对于小型机的各厂商自研非标准化系统带来的厂商锁定、通用性差等问题,X86服务器以开源软件Linux为核心进行开发,可用行业标准件组装,在技术和性能层面也能够大面积替代价格高昂的各品牌小型机。
在X86市场上,惠普、戴尔和IBM共同占据了全球领导者的地位,而在国内市场,随着2014年联想收购IBM X86业务的完成和受国内信息安全及国产化替代趋势的影响,以浪潮、联想、华为等为代表的国产品牌在中国x86服务器市场上对国外品牌发起了全面冲击,很大程度上完成了服务器本土化的重大迈进。
虚拟化时代:更高的资源利用率和灵活性
虽然X86服务器使得标准化的业务模块构建问题得以解决,但相关软硬件的采购成本、服务器的调试运行成本却没有明显降低,同时不断扩建的集中大规模IT基础设施使得IT资源利用率低下以及数据中心的能耗和空间占用等问题日益凸显,最终以降低成本、增加灵活性并提升IT资源利用效率为主要目标的虚拟化技术开始大规模得以应用。
1999 年,VMware 推出了针对 x86系统的虚拟化技术,虚拟化技术通过屏蔽底层不同物理设备的异构性,将基于标准化接口的物理资源虚拟化成逻辑上也完全标准、一致的虚拟机和逻辑存储空间,使多台物理设备进行整合,并在每台服务器上运行不同应用的虚拟机,充分提高物理服务器的使用效率。随着服务器虚拟化的广泛应用,Vmware作为该领域的全球霸主,在2015年Gartner X86服务器虚拟化魔力象限报告中的领导力第一阵营遥遥领先。
云计算时代:传统IT服务架构的颠覆
但对企业用户来说,不断增加和变化的业务需要IT资源做出及时的响应,而近几年快速发展起来的云计算的核心正是按需提供弹性的信息化资源与服务,实现基础设施资源共享,同时使IT资源直接面向企业的业务部门,为企业业务决策和运行提供了更好的IT支持。基于虚拟化技术,云计算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IT基础设施利用率低下、数据中心能耗居高不下以及IT管理和维护成本日益提高的问题。
云计算改变了传统IT服务结构,将IT资源与企业核心业务充分融合,使企业IT服务能力与自身业务的变化相适应。2006年3月,Amazon推出弹性计算云(Elastic Compute Cloud;EC2)服务,2006年8月,Google首次提出“云计算”(Cloud Computing)的概念,随后国内外互联网公司和传统IT巨头纷纷加入竞争,开启全球IT架构的云计算时代。
当前,全球云计算市场总体保持较为平稳的增长,2015年云服务市场规模超过500亿美元,行业增速达到20%,预计2020年将超过1400亿美元。在国内,云计算市场总体保持快速发展的态势,2015年我国云计算整体规模达到378亿元人民币,整体增速超30%。
二、云计算技术路线:开源和商用两种路线将长期并存
纵观IT产业的发展的历史,其实开源和商用的路线之争一直存在,而两个阵营的代表厂商也一直呈现出分庭抗礼、互有胜负的态势,比如Windows和Linux的服务器操作系统霸主地位之争,以及移动互联网时代Android和iOS的两大阵营对抗等。从云计算发展的技术路线来看,开源和商用成为目前业内主流的两个方向。
优缺点比较
对于开源云来说,其最大的优点在于一方面开源软件无需付费,合作者会持续不断对开源软件进行更新,另一方面开源的商业模式也使得供应商带来的锁定限制被打破,为企业客户提供了更高的灵活性和可控性。但上述优点的实现依赖于企业客户自身足够的IT实力,否则缺乏专业服务商提供的支持,企业难以保证开源代码的质量,这会对企业自身造成潜在威胁,而可靠的性能保障、成熟的服务支持体系正是商用云服务商的重要卖点,当然这是以较高的费用和潜在的厂商锁定可能性为代价的。
领域代表
在商用云领域,Vmware和国内的青云都是商用云平台的代表;开源云目前发展迅猛,几乎所有主要的服务器供应商都会支持至少一种开源云计算平台,其中开源路线的主要代表是OpenStack。OpenStack一方面拥有业内最为活跃的社区,各大云计算公司和相关顶尖技术人员都在社区中做出了巨大的代码贡献;另一方面OpenStack也逐渐构建了产业生态,其中几乎包含了各行业的领导品牌和顶尖用户,众多上下游厂商积极围绕OpenStack平台建立各种合作伙伴关系。
目前基于OpenStack的云服务商也大都初具规模,用户在选择时通常会优先考虑在OpenStack社区中代码贡献度排名靠前的企业,同时拥有丰富行业大客户落地标杆的云平台也更为受到用户青睐。国内市场主要分为三大类。
1、传统硬件厂商
以华为、华三、浪潮等为代表的传统硬件厂商,坚持软硬件一体的竞争策略,其中华为成为亚洲第一个OpenStack基金会白金会员。
2、电信运营商
以移动、联通、电信为代表的电信运营商,在使用OpenStack服务集团内部业务的同时,将云服务推向体制内部客户。
3、创业型公司
以EasyStack、海云捷迅,九州云为代表的新兴技术和产品导向性的创业型公司,坚持产品和技术为导向的发展策略,同时在客户实施上深挖壁垒,已经获得较大的竞争优势,其中EasyStack的社区代码贡献在多个OpenStack版本中名列中国创业公司第一,其服务的国家电网、中国银联、兴业数金、中国邮储银行和中国电信均入选2016年“中国OpenStack十大用户”。
综上,我们认为开源云和商用云在未来将会长期并存。这是由于两种路线的云计算各有优势,两种路线的云服务商都将找到自己的客户群体。选择开源路线的客户通常拥有规模较为庞大的IT支持团队,希望采用灵活性更强的云服务;选择商用云的客户多数更为看重云服务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要求服务商提供更加全方位的技术和运维支持。
三、核心驱动因素:底层设施完善、相关技术成熟,市场需求+政策扶持联合推动
云计算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云计算的大规模发展有赖于底层基础设施的成熟完善,因为云计算不断增加的流量对传统的网络架构会带来巨大挑战,特别是在确保业务连续性方面,电力问题及机房线路等问题导致云平台故障的情况时有发生。过去几年间,我国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其中宽带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移动通信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传输网设施也得到快速发展,底层设施的日益成熟壮大为云计算的大规模爆发铺平了道路。
云计算软硬件技术进展迅速
硬件方面,硬件的集成度和性能按照摩尔定律迅速提升,而价格却在沿指数趋势下降,为大规模部署硬件基础设施奠定了基础。软件方面,并行计算、分布式计算、虚拟化等关键技术也历经多年的发展升级达到了规模化商用的水平,加上相关新型技术如容器、超融合、软件定义网络、软件定义存储等快速涌现,都推动了云计算的快速落地。
互联网转型催生市场需求
受益于国内企业正进行的如火如荼的互联网化升级,加上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带来的产业驱动,企业客户对业务上云、弹性资源服务、提高基础设施利用率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凸显。一方面新兴互联网行业天然对云计算有较高的认可,其业务运行中对计算、网络、存储的高要求导致他们率先带动了云计算市场的需求;另一方面传统行业在面临互联网的冲击时,企业客户发现云计算架构能够显著提高自身的业务竞争力并降低资源投入,行业内大客户的积极上云也形成了良好的标杆示范作用。
国家政策利好频出
一方面国内去IOE的大时代背景正推动IT架构的国产化和云化,另一方面相关政策利好频出,云计算正逐步成为国家发展战略。自2010年来,我国30多个省市地方政府纷纷出台措施,推出符合各地实际情况的云计算发展计划、行动方案或实施工程。
2015 年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云计算创新发展培育信息产业新业态的意见》,指出到2017 年云计算要深化在重点领域的应用,健全云计算产业链,到2020年,云计算应用基本普及,服务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17年4月,工信部印发了《云计算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年)》,提出到2019年,我国云计算产业规模达到4300亿元,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云计算服务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对新一代信息产业发展的带动效应显著增强。
四、中美产业对比:国内市场群雄割据,私有云有较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市场供给层面:美国IT产业成熟,中国发展相对滞后
从市场供给层面看,美国在技术领域处于领先位置,美国不同细分领域的领导者拥有长期的技术积累。中国厂商普遍起步较晚,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是以copy美国已过时的技术为主,即使在近几年,我国主流玩家在包括服务器虚拟化、网络、存储及分布式计算等核心技术上都还与美国的领先企业有一定差距。
在整体产业链构成上,早在30多年前美国企业就开始了信息化进程,最早涌现出Oracle、SAP和微软这些巨头型公司,后来经历了前述的演变过程发展到云计算时代,逐渐孕育出salesforce、workday、servicenow这些优秀企业。长久的积累以及逐步的演进,使得美国的IT产业链分工明确、配合默契,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上都有相应的领军企业,他们共同为企业客户提供一套完善的IT解决方案。而我国IT产业长期处于结构性失衡中,产业链相对分散,各个方向上缺乏具有主导作用的龙头企业,软件产品和服务所提供的经济效益相对不高。
市场需求层面:美国客户IT意识较强,国内IT渗透率不高
从市场需求层面看,美国大量企业客户长期使用上述软件巨头提供的IT服务,企业内部从上到下都有较强的IT投入意识。而我国的市场现状是企业的IT部门长期不受重视,同时由于我国中小企业为主的市场结构也导致多数企业对IT的认知度不足,企业主要的IT应用停留在办公和简单的生产管理和财务管理上,对底层IT架构的理解以及对业务部门的IT支持都还较为初级。只有互联网新兴行业客户和少数IT重度依赖的传统行业客户(如金融、政务等)有较强的IT投入意愿,更愿意率先尝试也能更早的享受到云计算带来的变革红利。
市场驱动层面:美国以技术为导向,中国以市场为导向
除了中美IT产业发展的成熟度不同外,中美之间的文化和地域等差异也导致了中美云计算市场的发展呈现出不同的特点。美国的IT产业更多是由技术驱动,整体来看,全国更像是一个统一的市场,不同地区间的壁垒并不明显。而在国内,整个行业更多是由市场来主导,不同细分行业、不同地区之间的渠道资源非常重要,这也导致中国云计算市场相对更为割裂,难以出现一家厂商完全垄断、全面覆盖的市场格局。
因此我们认为,由于上述供给和需求层面的种种差异,在中国本土市场上,更容易形成群雄割据的竞争局面,即使是创业公司也将拥有自己的立足之地。同时和国外市场以公有云为主导不同,私有云具备相对更大的发展空间。这是因为私有云是企业内部使用的特定IT环境,不同企业使用的服务器或存储等IT资源都是彼此独立的,因而能够提供更加安全、可控的云计算服务,同时也可依据企业具体业务的不同而提供深度定制、个性化的解决方案,这种更加“看得见、摸得着”的IT服务更能被中国大量价格不敏感的传统行业客户所接受。
五、云计算未来发展趋势:云计算进入下半场,赋能、生态成竞争焦点
云计算市场从过去几年发展至今,已经逐渐度过了简单的铺机房、拼资源的初期发展阶段,企业客户对云计算的需求也从底层资源慢慢转移到上层的增值服务。国内外各主流厂商的战略动作也都说明云计算市场的竞争重心正在发生转移,IaaS厂商积极向PaaS层延伸,提供更多包括AI、Big data、物联网在内的赋能服务,立体式的云生态服务成为大家共识。
技术创新:新型云计算相关技术快速发展成熟
从整个云计算的行业发展来看,尽管云计算已有十年左右的发展历史,但云计算的产品和技术一直都在持续不断的进行迭代升级,目前分布式技术、容器技术、云安全以及软件定义存储和网络等相关技术成为行业内的发展热点。
01容器技术
以容器技术为例,自2014年1月Docker1.0正式发布以来,Docker经历了非常快的迭代发展,多家云计算服务商如Vmware、AWS等也都纷纷支持或推出自己的容器服务。容器技术进一步推动了运维自动化,Docker可以帮助开发者快速便捷的实现开发环境和生产环境一致,做到不同机器上的环境标准化,从而解决了自动化运维中的最关键环节。StackEngine公司最近的研究表明,混合云是使用Docker的一个重要原因,70%的受访者已经在使用Docker容器或在其组织内部评估是否使用。目前国内在该领域较为领先的创业公司有灵雀云和Daocloud,其中由原微软Azure云平台的核心创始团队创立的灵雀云已经帮助上百家客户实现了基础设施云化、应用架构现代化和开发流程敏捷化,而DaoCloud 核心团队由来自微软、EMC、VMware 等知名企业,产品线涵盖互联网应用的开发、交付、运维和运营全生命周期,被企业级客户、互联网公司等广泛采用。
02 SDN(软件定义网络)和NFV(网络功能虚拟化)
诞生于2006年的SDN(软件定义网络)同样发展迅猛,其全新的网络架构可以充分提高网络资源利用率并提升端到端的用户体验,而软件定义的骨干网(SDN-WAN),实现了对多个网络路径中的广域网流量的集中控制,通过优化WAN来最大化提升各网络路径的效率。另一方面,NFV(网络功能虚拟化)通过虚拟化技术,有效降低网络设备的投入,并可以带来更高的设计、部署和管理的灵活性与弹性。目前,电信运营商和通信服务提供商都在纷纷探索SDN/NFV带来的优势,以期降低资本支出/运营成本,并实现便捷的配置和管理。
在国外,欧洲电信标准协会推出了开源NFV管理和编排架构,吸引了大量的一级通信服务提供商和厂商的加入。而国内的三大运营商也都在积极布局SDN和NFV,其中中国电信拟在七省试商用SDN网络,中国移动围绕VoLTE、物联网专网和固定接入引入NFV,而中国联通正在推动基于SDN/NFV的网络变革。根据IDC预测,全球软件定义网络市场规模将达125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53.9%。国内方面,《NFV产业发展白皮书》预测未来三到五年,我国SDN/NFV市场规模将接近2500亿元。在国内的创业公司中,成立于2011年的云杉网络是中国最早专注SDN技术在云计算数据中心产业化的企业,其核心产品DeepFlow® SDN控制器,帮助企业客户在云计算数据中心构建开放、智能的网络服务平台,先后开拓了电信、金融、互联网等多个行业的重要客户。
新增长点:工业4.0、军工、医疗等领域成为下一阶段重点方向
从行业发展方向看,随着国内的云计算渗透逐步进入深水区,越来越多的传统行业成为未来潜在增长点,如工业4.0、军工、医疗等领域成为下一阶段的重点方向。
01工业领域
在工业领域,依托于云计算架构搭建的工业云平台和云端服务,使工业设计和制造、生产运营管理等简洁化、透明化,在减少IT支出的同时大幅提升工业企业的要素生产率,有效满足在市场及人口红利消亡条件下的我国工业企业转型升级。2013年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工业云发展,把推动工业云的发展作为推动两化深度融合的重要抓手。我们认为,接下来工业云将会衍生出更多基于云平台架构的工业PaaS服务和SaaS层工业应用,这其中将与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全面结合,同时在全国范围内也会形成一系列区域性基于行业和地区资源禀赋的工业云中心。
02 医疗领域
同样,在医疗领域中,我国区域卫生信息化、医院信息化以及互联网健康管理的进程在逐年加速,相应衍生出区域卫生云、数字医院云和健康管理云等。据了解,目前已有超过30%的三级医院在不同程度上部署了云计算,在分级诊疗的大背景下,相信未来云计算的应用也会在我国医疗体系中逐层向下渗透,各区域、各机构对云计算应用的纵深度也将逐步增加。
03 军工领域
军工企业对信息化建设的要求更高,特别是在安全性、稳定性、应用管理便捷性等方面。传统方式是大量增加昂贵的服务器,但在数据量大规模爆发的背景下,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数据存储和处理需求。云计算的全新架构为军工企业实现IT战略下的基础设施建设、应用平台建设等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目前已有多个省份表示积极推动军民融合较快发展,克服军工企业体制机制改革动力不足、思路不明晰等问题,形成符合以云计算、大数据为特征的信息经济发展要求的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战略。
云端赋能:深化行业应用,完善PaaS层能力输出
我们认为,云计算发展的初期是以企业客户的业务云化为主,随着云计算在各行各业应用的逐渐加深,下一阶段客户将希望能够从云平台获得更多的赋能能力和资源支持,进而推动自身基于云架构的业务和模式创新,云平台不再仅仅支持传统应用上云,还要更多支持客户基于云平台提供的功能接口开发全新的应用,各云计算厂商将在PaaS层的功能完备性等方面展开竞争,融入更多的深度学习、AI、Big data等服务支持。
以亚马逊为例,除了继续巩固自己的领先地位之外,AWS在16年底正式推出自己的AI产品线和GPU云服务器,提供多达42000千个CUDA计算内核并预建了深度学习计算集群,在云平台中增加了文本语音转换服务、图像人脸识别服务以及可编写自然人机交互服务,方便企业客户直接调用云平台的机器学习能力和人工智能服务。同样,AWS拥有广泛的大数据服务,亚马逊商业智能(BI)服务QuickSight,通过自身机器学习和物联网平台实现了将众多智能设备的云端连接,从而广泛采集十亿级的设备运行数据和用户交互数据。
专业分工:云计算不同专业方向上分工细化是大势所趋
目前可以看到的情况是,美国的云计算分工已经相当程度上细化了,比如在私有云和企业级虚拟化市场上VMware一家独大,在公有云IaaS领域AWS取得了巨大的领先优势,上层PaaS层有微软和谷歌,SaaS应用层各细分方向百花齐放、层出不穷。虽然AWS一直给人的印象是大而全,但实质上其核心产品及服务只有三大块:对象存储S3解决非结构化数据存放并带来极高的用户粘性、IaaS产品EC2代替传统硬件、Orchestration 编排服务自动化管理传统中间件。
我们判断,未来随着客户的云计算相关需求进一步被释放出来,很难有一家公司能够做到在各个层次服务、各个行业领域、各个功能方向上都全面占据统领地位,IaaS和PaaS起家的服务商未必能将优势延伸至SaaS领域,领先的游戏云服务平台未必能顺利切入金融市场,云计算在各个维度上都将进行细分的专业分工。
以七牛云为例,其定位为富媒体时代智能影像领域的一站式数据服务商,提供以数据为核心的场景化PaaS服务,专注于对象存储、融合CDN加速、数据通用处理、内容反垃圾及直播云服务等,和平台型IaaS服务商提供的综合服务相比,七牛的专业PaaS服务更加精品化和纵深化,因而受到50多万家企业和开发者的广泛青睐。
云计算生态:开放、合作、共赢是做大蛋糕的关键
目前来看,各家云计算厂商都在积极构建自己的云服务生态体系,生态平台成为未来颇为确定的行业趋势。这是由于IT服务产业链纷繁复杂,即使是行业巨头也难以单独支撑各个领域方向上服务需求,而与此相对的是企业客户更希望能够获得一站式的服务体验,节省自身的时间和选择成本,从这个意义上说,云服务生态更能帮助企业将精力聚焦于自身业务。
在这过程中,由于各个环节的云计算生态服务最终都要依托于底层的基础设施,因此IaaS厂商借助客户资源和近水楼台的优势更容易在生态体系构建中发挥主导作用。可以预计,未来的云计算格局将以生态服务阵营的形态出现,云服务商之间竞争的核心焦点也将从单一的性能指标及价格比拼转变成生态综合服务能力上。
除阿里云、腾讯云等互联网巨头外,作为创业公司中的领军代表,青云在2017年也推出了AppCenter 2.0全新云服务体系,重新定义云计算消费和服务模式,帮助企业、应用提供商和开发者从复杂的应用开发、运维流程及底层技术中彻底解放,实现更简单、更轻量的应用交付。
行业云:云计算专业分工、生态合作的产物
我们认为,未来除了通用型云平台之外,在一些行业特征更为明显的领域可能广泛出现相应的行业云平台:IaaS厂商在底层解决计算、网络、存储等相对标准的基础设施,上层则是带有行业属性的PaaS平台,解决行业内客户在技术层面共同面临的操作系统、中间件、运维管理及一些增值服务赋能的需求,对外开放各种API接口,与合作伙伴共同打造孵化面对行业客户的SaaS应用服务。
六、云计算市场格局:创业公司在垂直领域私有云市场有更大机会
从整体市场看,国内云计算市场呈现出公有云与私有云齐头并进的发展态势。公有云目前主要客户包括互联网新兴企业等长尾中小企业客户,而私有云目前在金融、政企、军工等行业中增长迅猛。
国外云计算厂商入华有诸多障碍
具体到市场参与者来看,首先对于国外云计算厂商而言,由于受到政策和本土化服务等方面因素影响,短期内很难在国内大规模落地。目前我国的政策要求用户数据不能流出中国,尽管像AWS这样的全球云计算巨头已在国内建立了数据中心并和国内IDC合作,但还是会受限于一些国内的落地政策问题,使用户在部署应用时面临诸多权限问题以及应用无法使用的情况。同时,诸如金融、政府等传统行业也由于政策要求等原因不太可能将业务部署在国外的云平台上。
国内厂商竞争格局日渐明晰
国内本土玩家的竞争格局与美国市场有些许不同,美国由于IT基础设施完善,已经在各个方向上生长出众多垂直领域的软件巨头,现在美国云计算的大部分玩家都是来自于这些巨头的转型。而国内由于缺少这些能够主导产业链的软件巨头,造成目前的云计算市场竞争格局主要有以下四类:互联网巨头、新兴创业龙头、传统IT公司转型(包括传统IDC、IT运营商、系统集成商等)以及运营商阵营。
1 传统IT公司和电信运营商
其中传统IT公司和电信运营商具备丰富的硬件设备资源、网络资源以及成熟的销售渠道体系,但在云计算核心技术方面的优势并不明显,此类公司通常会选择以私有云为切入。
2 互联网巨头
而互联网巨头由于在云计算底层资源上的长期投入,拥有大量的技术和基础设施积累,同时互联网巨头天然具备内容、渠道、用户运营等多方面的优势,更适合建立公有云生态。目前在公有云领域,阿里云一马当先,占据了相当大的市场份额,腾讯云、百度云、金山云等全力追赶。
3 云计算领域的创业公司
和传统IT公司及互联网巨头不同,云计算领域的创业公司展现出相对领先的技术优势,各创始团队大多拥有在IT产业巨头的工作经历,带着行业最前沿的技术积累开展创业历程。
我们判断,对于创业公司来说,由于在资本和用户等多方面的资源有限,难以拉长战线与巨头进行全面的公有云竞争,反而更适合选择在特定垂直领域做单点突破。这是由于一方面不同细分领域的云计算解决方案所需的技术和服务都有很强的行业属性,很难做到赢者通吃,因此深耕特定领域行业客户有助于构建竞争壁垒;另一方面,和互联网巨头更擅长做流量型的公有云生意不同,创业公司可以聚集兵力深度服务重点行业头部客户的私有云需求,在企业级市场的服务基因上形成对互联网巨头的相对优势。
以金融云为例,金融行业对数据安全、业务安全、金融合规等有极高的需求,比如网络隔离、安全扫描、路径检测等,这些需求导致金融云在自身技术性能和功能服务等方面和其他行业的云服务有较大的差异,形成有效的进入门槛。
汉能观点:云计算方兴未艾,创业龙头大有可为
综上,我们认为未来云计算在中国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传统行业逐步上云带来的存量市场迁移和互联网等新兴行业快速发展带来的增量市场深入都将驱动云计算在我国的进一步渗透。云计算行业的天花板足够高,同时行业领域和客户群体的分布也足够广,很难出现赢者通吃、完全垄断的局面。在目前的市场竞争格局下,依托技术领先优势和深耕垂直行业客户的创业公司将能有效构建自己的竞争壁垒,相信在和巨头的差异化竞争中能够获得巨大的发展机会。
Reference
1. 《中国云生态年度综合报告2016》易观咨询
2. 《2016年中国企业云服务行业研究报告》艾瑞咨询
3. 《2016年云计算白皮书》中国信通院
4. 《从私有云和云产业链出发投资云计算》中投证券
5. 《信息服务行业深度报告:深入浅出云计算,大风起兮云飞扬》浙商证券
6. 《云定义一切——IT宿命系列之:云计算专题(二)》招商证券
7. 《中国云计算开源产业发展白皮书》云计算开源产业联盟
8. 《IT-as-a-Service (ITaaS) Cloud and Enterprise Cloud Infrastructure》McKinsey
9. 《Worldwide and Regional Public IT Cloud Services Forecast, 2016-2020》IDC
10. 《Worldwide Cloud System Software Forecast, 2016–2020》IDC
11.《Predicts 2017: Cloud Computing Enters Its Second Decade》Gartner
12.《Cloud Computing Deployments Should Begin With Service Definition》Gart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