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湖畔大学 (ID:hupansanbanfu),36氪经授权发布。
口述 | 陈海贤
编辑 | 陈怡
校对 | 三水
值班主编 | 魏一平
面对铺天盖地的新闻,我们如何对抗焦虑?如何缓解无力感和内疚感?创业者面对多重期待如何疏解?隔离期如何照顾员工心理健康?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特别采访了心理学专家、湖畔授课老师陈海贤博士,以下是采访实录:
一般会有否定、混乱、整理、适应时期。
否定期,人们会觉得这个事情没那么严重,跟自己没有太大关系。有些人甚至会反感那些关注和防护的人,觉得别人是小题大做。
慢慢的,当消息越来越多,人们就开始进入混乱和焦虑时期。在这个时期,影响我们的不仅是发生的事实,也包括周围人的恐慌反应。这时候人们往往会有很多焦虑。这种焦虑会导致人们寻求一些确定性,所以就有了对信息的过度关注。而这时候,也是谣言滋生的时候,而这些谣言常常有阴谋和夸大的成分。
再然后,人们就慢慢开始适应这种隔离的状态,并开始寻求新的生活出路。有些人开始读书、看电影,并慢慢发现了这种隔离的、安静的生活所独有的好处。而另一些人,通过这样特别的情境,开始重新反思日常的生活、亲情的重要,甚至死亡和生命意义。
需要指出的是,并非所有的人都会经历完整的过程,这也依赖于个人经验和特质,也有一些人会一直处于某一种状态中。
人们的焦虑和恐慌来源于不确定的危险的恐惧。这种不确定包括「新型」病毒的不确定,是否会被传染的不确定,疫情如何发展的不确定,如何影响工作、生活和大环境的不确定。
如果是一个确定的东西,再难,我们也能想办法去解决或者去接受。可是对于这种不确定的危险,人的本能反应就是恐慌和焦虑。
不过我自己的感觉,人们的心理状态正从混乱期走向适应期。当然这也得益于疫情的平稳发展和信息的及时披露。但仍有很多不确定,比如不确定疫情接下来的发展方向,以及什么时候复工,以及对经济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如何消化这些影响。
对于焦虑的心理调适,一个原则是:控制你能控制的,而接纳你不能控制的。你能控制的是怎么做好自己的防护,怎么利用好这段时间,如果你有余力也愿意为疫情控制做贡献,那就做一些贡献。对公司的打算也是如此。不能控制的是疫情会如何发展,你的事业会不会因此受影响。
根据这个原则,你就可以去思考,哪些事你应该关注,哪些关注也没用。哪些事你能做,哪些实在做不到。
比如我自己,当我发现过度关注疫情发展除了让我焦虑,没有别的作用时,我就只在早上花半小时来看一下疫情发展,接下来就做自己的事了。我还把这段时间当做了一段特别的假期,来读一些平时没时间读的书。
首先,接受这种「无能为力」。你的脆弱根植于人性的善良,是人与人相互连接的基础。然后把你自己能做和该做的事情做好。如果这样,你已经做了你能做的最大的贡献了。
有时候,重大疫情让大家意识到死亡的存在,从而出现「认为生命无意义」的消极心态。
这种情况一般来自一种「习得性无助」的感受,就是面对这样的灾难,我做什么也没用了的感觉。这时候人就把自己当作了毫无办法、任命运摆布的玩偶。通常越是接近疫情,越有这样的感觉,也是在疫情中被孤立,也越会有这样的感觉。
而我们能做的,是加强人与人之间的联结,找亲近和信任的朋友,跟他们聊聊自己的这种无力感。
关于生命的意义,如果你从来没有问过自己这样的问题,也许这就是一个机会让你去面对人生的某种真相。死亡一直都在,只不过平时我们庸庸碌碌的日常把它掩盖得很好,现在你看见它了。这并不是坏事。只不过看见了也不是终点,更重要的是你会怎么面对和回答这个问题。
我倒是觉得,在这个时候,人们反而会更适应工作。毕竟工作是常规生活的一部分,而常规的好处就是确定性。
同时,在经历漫长的隔离以后,我们也渴望以工作的方式回归日常,跟人建立联结。
最难的问题,可能还是焦虑。身体回到了工作中,可是心还在疫情上,这让我们很难专注。对这种情况,我们同样可以思考,什么是我们能控制的,什么是我们控制不了的,并把注意力回到能控制的事情上来。
同时,我们也可以用回溯式的思考提醒自己:「疫情不会一直持续,它会结束。假如它已经结束了,我会用怎么样的方式工作?我会怎么渡过这段时间,等疫情结束的时候,我们才不会觉得后悔?」
疫情和死亡给了大家一次重新审视生命的机会,让大家重新思考什么东西对自己来讲是重要的,什么东西其实没有这么重要。如果大家审视后得出的结论是「我不要这么拼,不要每天加班,家人才是最重要的」,从生活的角度来讲,这也没有错。
但这个不是绝对的,也会有人在审视之后认为「生命有限,所以要做有价值的事,让自己的生命留下痕迹」,这其实是会激发员工的活力和创造力的。
我认为,就算大家的心态因为疫情有了倦怠,这种变化也不是永久的。它更多是一种当下的心态。我们应该更宽容,给大家时间。
我想创业者大体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自己的经营或者创业受到疫情影响的,这种是绝大多数;另一种是没有太受疫情影响,甚至有积极的影响。无论是哪种情况,都不能只把它看作一种危险,有时候它也是一种机会。危机中的机会不在于疫情本身,而在于我们怎么应对它。
想想2003年的非典如何塑造了阿里的企业文化,怎么为阿里的跨越发展奠定了基础。《关明生回忆:17年前,阿里如何应对非典》
我想经营者更知道这对自己所在的行业会是怎么样的机会:因为隔离,巨大的压抑的需要现在没法满足。企业有没有机会参与到这种问题解决中呢?当疫情过后,这种需要又会有怎么样的发展呢?会催生什么新的需要吗?
另外从管理的角度来说,前几天湖畔公号发的《一个CEO写给全体员工的信》,我觉得特别好。这时候的员工跟平时不太一样,他们对人性的东西,对联结彼此的东西会更敏感。
灾难之下,人更倾向于彼此靠近,更愿意为一个超越自己的共同体来付出和牺牲,也会变得更加利他。经营者应该想怎么把这种特别的感受变成企业文化的一部分。人们经常说企业像是一个特别的家,也许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员工才会对此有更深的感受。
不需要内疚和自责。如果你的企业是受灾比较重的一方,你解决自己企业的问题就是为社会做贡献了;如果你的企业是受灾比较轻的,甚至因此获益的一方,比如医药公司、线上游戏公司,那就抓住这次机会。因为你的受益一定是建立在社会受益更多的基础之上的。
对于创业者来说,无论是发展企业,还是帮助社会,本质上都是对社会有益的。而且维持自己的企业发展更是本职工作。
疫情影响最大的,不只是人的身体健康,还有经济的发展,秩序的破坏,而你发展自己的企业,就是在帮助经济发展,重建秩序。
所以我觉得,回归企业本身不仅没有自责和内疚的理由,还值得鼓励和赞扬。你专注于自己企业的发展,并不代表你就是置身事外了。这场灾难之下,没有人能真的置身事外。你只是在失序中成为了重建秩序的一部分。
管理者首先需要有一个“我们在一起,共同面对疫情这个敌人”的态度。有时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联结,是需要通过塑造一个共同敌人来完成的,而在这段特殊时期,疫情承担了这个“敌人”的角色。
对疫情严重地区人民的恐惧背后,其实是人们对疾病的恐惧。只不过有时候因为病毒是无形的,我们就把病毒和疫区人民等同起来了。这就需要管理者提醒自己和员工,我们的敌人是病毒,不是疫情严重地区的人。否则病毒就会加深人与人之间的隔离。
我会乐观一点。其实,越是隔离的情况,这种敌意和偏见反而会越深。如果是在企业的环境中,员工之间有正常的交往,彼此作为人的一面会很快发挥作用,让我们彼此联结。
首先,要明确大家需要共同应对的“敌人”是谁。这个“敌人”可能是公司的失序,可能是疫情的发展,可能是健康的威胁……让员工有一个一致的奋斗目标;
然后,在公司内部营造相互支持的共同体氛围,同时管理者也要学着信任员工。
有可能的话,把当前的工作和大的危机联系起来,激发每个人的英雄主义和对工作的意义感。让员工意识到每个人做好自己的工作,不仅是在帮助企业渡过危机,也是在帮助社会恢复秩序,在为抗击疫情、帮助他人做贡献。
有一个大原则:任何代表不信任的态度都要小心。这个不信任的态度包括,在家办公期间的强管理,强监督等行为。
另外,管理者也要注意,你可以跟员工分享企业和你遇到的困难,但不要轻易跟员工分享你的焦虑。承担焦虑这是管理者的责任,否则会让员工在焦虑中失序。
同时,虽然这个困难的阶段也许还有很多人力成本,但你不要把员工当作负担,而当作战友。
管理者的应对方式,如果能够团结员工,形成共同应对危机的态度和行为,那就会成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也会提升企业的凝聚力。其实,外界的危机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管理者用什么方式去应对危机。
好的组织在应对的过程中,可以转危为机,并沉淀下一些正能量的共同记忆。越是这些艰难的时刻,人们越容易有命运共同体的感觉。组织在日常工作中,不容易留下记忆;但在危机时刻,组织做了什么,是会被人记住的,这才是一个组织的真正形象。
首先,要先接受现实,疫情对经济产生的冲击是现实存在的,产生焦虑情绪也是完全正常的。
任何焦虑的产生,都是对不确定的反映。我会提醒焦虑的人,可以问自己两个问题:「现在什么是我能做的?」以及「我愿意做吗?」。
越是在焦虑的时候,我们越要有能力把注意力集中到我们能做的事情上,一点一点把它做好,并等着事情有所转机。所以焦虑下的心理调适不是去消除焦虑的情绪,而是在焦虑之下仍然能够运转良好。
对抗焦虑,创业者要在组织内营造「确定感」。创业者要明确公司出现A情况后,大家应该如何应对;出现B情况后,大家应该如何应对,把这些行动流程化,规章化,并形成可供员工执行的体系,这就是一种组织内部的「确定感」,让每个员工都了解自己目前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同时,也提醒自己,我们受灾了。受灾总是不可控的。事情本来有可能变得更坏。如果它的结果居然还没有那么坏,那也是应该庆幸的理由。
社会公众对创业者、对企业家当然有各种各样的期待。但是符合他们的期待,并不是一个创业者的责任。很多创业者出钱出力,那也不是为了要满足公众的期待,而是出于自己的善意。如果人们是因为公众的压力做这些事,那善意就会变成强迫。
换个角度,对创业者而言,让自己的企业恢复生产既是自己的责任和本分,也是他们能为社会做的最大贡献。努力组织好自己的企业运转,其实就是在帮助国家的经济逐渐恢复秩序,在失序中努力制造有序。这个贡献也许没有掌声,但是这个贡献是客观存在的。
03年非典结束后几个月内,消费迎来了一波增长,特别是奢侈品消费,人在经历巨大灾难后会需要心理补偿。现在因为疫情被压抑的需求,并没有消失,疫情总会结束,结束后的一段时间,这部分需求可能会集中爆发。
这也是创业者可以考虑的问题,现在是不是可以为疫情结束后的应对方案做一些准备。
在我看来,目前创业者需要做的最重要的决策就是——怎么应对疫情。
现在过载的信息很容易把人的注意力带跑,所以「现阶段我能做什么?」,「我愿意做吗?」,不断问自己这些问题,既是决策的方法,其实也是保持专注的方法。
现在人们对信息的追求,很容易过度,过度后的信息,对做正确判断没有帮助,反而会增加焦虑,这个时候就要有意识地对信息输入做减法。例如每天早上花1个小时看疫情资讯,把对疫情的关注都放到这1个小时内,其他时间做正常的工作。这种隔离也是一种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