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场应对疫情的战争之中,养老院完全具备形成一场“完美风暴”的所有条件——高龄住户、密切接触、免疫力低、普遍有各种健康问题,管理稍有不当就会成为疫情中的「暴风眼」。
从下令封园的1月26日(正月初一),到如今的3月13日(二月二十),北京随园养老中心已经平稳度过了隔离封闭期的48天。
(北京随园养老中心门口贴满了防疫信息公示)
邱少杰的家人被困在了武汉,2020年的春节,邱爷爷本计划回武汉老家跟亲人一起过年。“我今年84岁了,跟家人团聚的机会错过一次,就少一次”。
“当时说好了儿子开车带我回去,后来却因为他要值班,回乡的计划就一推再推”,直到1月22日,武汉传来了封城的消息,“我的弟弟、弟妹、侄子、侄女都留在武汉,听说封城之后真的很担心,几乎每天都要问他们最新的进展”。
之后,邱爷爷弟弟家对门的邻居被确诊为新冠肺炎,为分割两地的家庭增加了紧张气氛,直到多天之后弟弟家人没有任何染病症状才逐渐放下了心。“幸好他们一直隔离在家没被感染。社区也会给他们送吃送喝,我心里会稍微宽慰些”。
从21岁离开武汉至今在外打拼60多年,邱少杰仍旧没能学会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武汉人常用的语气词和发音都完整的保留在他的话语体系中。现在他要每周与家人通电话,关心他们的一日三餐,然后庆幸自己的春节回家计划没能完成。
相比足不出户的弟弟一家,邱爷爷觉得自己在随园的日子反而更自在:“幸亏年前就住进来了,不然哪怕这次没回武汉,我一个人在家,吃喝也都是问题。”住在养老中心不用自己采购蔬菜、操心一日三餐,每天还能在园子里遛弯放风,有着同样担心的老人们会聊上几句,相互宽慰。
从年前住进随园养老中心至今,不到半年时间内,邱爷爷自己已经适应了养老中心的生活。“我平常最不喜欢唱歌,也从来没打过台球,来了随园之后几乎每天都要玩一遍”。原先预想的“混吃等死”的养老日子变成了“勇于尝新”的趣味生活,用邱爷爷的话说,“能够打是一回事,打得好不好是另一回事,重在参与”。
疫情来临之后,养老中心内KTV、台球室、舞蹈室被暂时封闭,社交活动减少了,邱爷爷就开始转战线上,每天在微信里参与打卡,坚持晚上睡觉前把自己身上十多个穴位按摩一遍,“好好活着是一天,愁眉苦脸也是一天,为什么不让自己快乐、自在一点?”
但在最开始“考察”养老中心时,邱爷爷并不觉得自己在随园的生活会好过家里,“来了就出不去,限制我们的自由,说句不好听的,就是进来等死”,所以他只答应了“试住一个月”。结果住了半个月之后,邱爷爷的态度发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弯,提前结束试住,跟随园正式签定了合约。
现在,邱爷爷正准备把自己名下的小房子卖掉,在养老中心渡过自己84岁之后的岁月,在这里依旧说着乡音,惦记着家和家人,但不再有更多的生活负担,生活质量也有了保障。
等这次疫情过去,邱爷爷准备做两件事,一是补上卖房子最后的签约过户手续,二是再回一次武汉老家。
(工作人员日常为老人测体温)
正常的养老中心生活并不是完全封闭的,腊月二十九宋美云奶奶回了趟家过新年,但第二天她就接到了疫情管控的通知,在疫情防控期间,随园养老中心即将实行封闭式管理,她需要在封闭之前赶回去。
取消了预订的年夜饭,靠着几包速冻饺子和家人聚在一起仓促过了个年,第二天凌晨六点宋奶奶就开始打包东西,上午10点返回随园,却依旧没能逃过「被关起来」隔离14天的安排。
“我家亲戚根本就没有湖北人,我也几乎没接触过其他人,连年夜饭都是凑合着过的,怎么就要把我当病人隔离起来呢?”作为一名曾经的传染科护士长,宋奶奶觉得这是对自己专业能力的不信任,“被关起来”的第一天,情绪就开始低落。
宋奶奶的异常在随园的V-Care信息化管理平台上被监测到了,自从隔离期开始,宋奶奶的活动轨迹发生了明显变化,吃饭时间非常不规律。
管家张博皓在日常的电话沟通中也发现了宋奶奶的烦闷心情,开始增加跟宋奶奶聊天互动的频次,但最开始宋奶奶都给挂断了,“当时也不知道怎么了,是真的难受,哪哪都不对劲,画画也不好,电视也不想看,心里又烦躁又气愤,他们打电话劝我,一点也不想听”。
张博皓开始采取迂回战术,先是请宋奶奶的老伙伴们送来加油打气的信函和水彩画,同时让园区的心理慰藉小组介入。穿戴好防护服的心理慰藉小组在隔离的第二天开始上门,陪着宋奶奶谈心、聊天,慢慢获得宋奶奶的理解支持,“原来不止是我一个人被隔离了,好多人都陪着我一起”,陷入情绪中的宋奶奶逐渐走了出来。
隔离期结束之后,宋奶奶和20位一起被隔离的老伙伴给随园写了一封信,“你们的笑脸和额头上的汗水,让我们感受到了亲人般的温暖”。“他们真的很辛苦,不仅过年没回成家,还因为我们这些隔离的老人增加了那么多工作量。我知道,我好好的,他们就可以放心工作,我孩子们也放心了。”
“准备迎接明媚春天的到来”,宋奶奶在感谢信中期盼着,并开始每天练练铅笔画、写写日记,天气好的时候走到园子里晒晒太阳。
(带着口罩做早操的老人们)
刘洪祥爷爷和老伴春节也回了趟家,但在正月初一下午决定提前返园的时候,他们就已经做好了被隔离14天的心理准备。
“为了安全,不方便是一时的,得了病可就不是一个人的问题,辐射的是整个养老院200多个家庭。”刘洪祥爷爷认为,疫情防控不仅是工作人员的事,而是“随园一家人”共同面对的。
刘爷爷和老伴被隔离的14天,恰好是随园最为艰难的14天。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随园的工作节奏,留守的工作人员不仅要顾得上给隔离老人送饭送水,还得紧急制定出一系列疫情防疫工作机制。
那段时间,每个人都在24小时不停的工作,但在面对200多位老人个性化需求的时候,总会出现一些管理方式的不周到和不全面。有一天,园区两位长辈因为打餐发生了一些不愉快,刘爷爷把这件事情看在眼里,并在事情解决之后的一天晚上,找到园区的管理人员,说出了自己对这件事情的看法。
“什么时候都不能害怕解决问题,到了我们这个年纪,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的有自己的坚持和主张,你们这件事处理的挺好的,从老人的角度出发,要慢慢地聊,有自己的观点,他们要的就是一个说法和一个解决问题的方式”。
刘爷爷每天把他看到的拍下来发到「随园一家人」的群里,记录下每一次令人感动的点滴。“不光我们,很多老人都在群里互相表扬、互相鼓励、互相关心,随园就像真正的一家人一样,一起携手度过这个难关。”
跟其他养老院不同,随园的长辈们对管理层有一个特别的称呼——「当家人」,“原来在家里我们是家长,在随园管理员就是我们的家长”,刘爷爷说,“疫情是很好的一个窗口,这对随园的每个人都是一次考验,你是什么样的人,你的真心是什么,在疫情里看得很明白。”
尽管已经过了80岁高龄,刘爷爷依旧没有完全退休,一边承担着国家级太阳能发电项目,一边还带了两个研究生。“隔离期反而给我很多时间去处理工作”,除了做老年保健操和看电视,刘爷爷每天平均工作时间都在三四个小时左右。
而老伴邵阿姨就完全变成了一个「微信迷」,“一边忙着看各种推送的新闻,一边忙着跟朋友们聊天,还录了不少武汉加油的视频”。对于两位老人来说,14天的隔离期其实过得很快,“唯一的感受就是,隔着窗户看到院子里有人在走动,就特别羡慕”。
经历过这次疫情,刘爷爷觉得养老中心里“唯一一群年轻人”(工作人员)80后、90后们“是一群有养老情怀的孩子”,并帮他们总结出了「随园精神」,“遇到困难,迎难而上,不抛弃,不放弃”。
“下一个五年,我们还想在随园度过”,刘爷爷说,等他把手里的工程项目做完,就可以全身心的享受退休生活了,也以编外身份为养老中心贡献一点力量。
(工作人员为老人送水送饭)
刘洪祥爷爷忙于工作,胡月明奶奶则是因为网购增添了“宅”在养老中心时的乐趣。
“我原先在家里不怎么用手机的,就是看新闻,听听歌,也是来了随园之后才慢慢学会用淘宝买东西”。作为最早一批入住随园的长辈,胡奶奶正好赶上上学期随园书院开设的信息科技课程,通过一对一的反复教学,是园区里最早一批get新技能的购物达人。
“我买过最贵的一件衣服要200多,一次购物大概花个四五百,有时候高兴了也会买上好几件”。胡奶奶还兴冲冲的分享了上次双十一的“战绩”,光是买各种衣服鞋子就花了1000多块钱,已经算得上是“大手笔”。可见,无论年龄多少,女性被购物调动起的愉悦值都是难以想象的。
“刚开始我也不知道怎么按,生怕买错东西还被人骗钱,就只能反复的问、反复的学”,很长一段时间里,胡奶奶都是先提交好订单,反复确认好商品、数量、地址、价格之后,没什么问题再付款。
这次疫情期间,胡奶奶除了看新闻,就是捧着手机逛淘宝,每天兑积分领金币,还学会了在淘宝直播间买衣服,她最喜欢看的直播就是一个叫丽丽的淘宝店主。“丽丽卖的都是老年人的衣服,闲的没事,哪怕不买东西我也会看”。每天有事做,时间就会过得快一些,乐趣也多一些。
自从大年初一正式封闭园区之后,随园就对进出的快递实行了严格的消杀管控。所有快递都需要在门岗处进行外包装消毒,然后由生活管家将快递放到前台,发短信或者打电话通知长辈们到前台领取。当然,对于胡奶奶这样腿脚不方便的长辈,管家们还会直接将快递送到房门口。
“就连我女儿隔着门给我送的东西,也都要经过门卫的手彻底消杀才行”,胡奶奶说,养老中心的消杀让自己很放心,因为安全性才是这段时间摆在眼前的首要问题,“疫情期间,有几件衣服发货确实慢了一点,但最近看新闻说90%的快递小哥都上工了,也不怎么耽误我买东西。”
在购物达人的身份之外,胡奶奶还是个文娱活动的积极分子,读书会、手工课、书法课……几乎每天都把课程安排的满满的。有时候玩的太高兴了,接不到孩子的电话,胡奶奶还会被女儿吐槽,“妈,你怎么比我都忙”。
“来随园快满一年了,不说学到多少新东西,我的胃病就好了很多”。原先老两口过日子,胡奶奶跟老伴连一个菜都吃不完,又舍不得扔,就经常吃前一天的剩饭剩菜,日子一长就积累上了胃病。“现在我们吃的都是营养师搭配好的食物,一顿饭能吃上好几个菜,还有餐后水果,一点点把胃给养了回来。”
(疫情前几位老人聚在一起下棋)
中国有接近2.5亿老年人,预计现阶段每年还将新增8000万老龄人口,其中1000万左右老年人正住在养老服务机构,还有越来越多的人计划在养老机构中度过自己最后的一个阶段。
然而和与日俱增的老年人口相比,真正能满足养老需求的成熟商业模式还没有完全跑通。作为房山区政府和北京万科共同打造的养老项目,“公建民营”的运营模式本身就是北京随园养老中心所作出的最大尝试。从2019年5月试运营,到2019年8月正式营业, 至今已经有200多位老人选择加入这个年轻的“大家庭”。
“以后不走了,这里就是终点站了”,胡奶奶经常和身边的老人在饭后开座谈会,他们没有过多回顾往昔已经溜走的岁月,而是聊一聊今天的菜色,比一比新学的手艺,觉得这不过是人生中又一段平凡的日子。(文中老人均用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