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食住行”,民生之基石。棉花作为制衣重要的原材料,一直以透气亲肤,性价比高的特性受到人们的欢迎与喜爱。但鲜有人知道,在精致舒适的美衣背后,藏着一条近3亿人参与的产业链;从棉花到棉布再到成衣,期间要经历棉花种植、采摘、加工、转运、流通、期现交易、纺织、裁剪、制衣、销售等数十个细分环节。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棉花生产国和消费国,年产近600万吨棉花。但我国棉花产业“大而不强”:一是缺乏系统行业标准,在国际市场话语权低,没有参与国际贸易行业规则制定,没有掌握定价权;二是棉花品种杂乱,品质层次不齐,高质量的棉花产量不足,在诸多细分领域严重依赖进口;三是产业链分散,信息传导不顺,效率有待提升。与此同时,我国棉花产业还面临外部挑战,美国从2020年12月开始,又接连宣布多项“棉花限制令”。
把棉花产业做大做强、不受制于人十分必要,36氪近期接触到的「智棉物联」就是一家基于AIoT技术的棉花供应链平台,致力于提高棉花产业链的效率。
据介绍,智棉物联的业务主要集中在棉花种植到纺织厂的中间过程,服务对象包括上游棉农、中游轧花厂、下游棉商(用棉企业),通过整合卫星、无人机、传感器等硬件设备,以及期货、保险、信贷等金融工具,实现了棉花产品交付全链式闭环,并通过平台形成了有一套数字棉花种植标准,让棉花生产过程可计算、可量化溯源。
整个解决方案的主要目的是解决上中下游各自的痛点问题。智棉物联CEO吴国宁告诉36氪,棉农、轧花厂、用棉企业都有其各自的痛点,比如棉农生产成本高企且棉花质量一致性低,同时缺乏稳定客户渠道和标准化配套服务,缺乏风险管理和金融相关专业人才,收入提升困难;轧棉厂因信息不对称,面临激烈竞争,产能不饱和、技术进步乏力;棉纺厂则难以掌握棉农情况,皮棉质量低一致性差以及异性纤维高的问题难以在源头解决,难以保证原材料供应稳定,另外,流通数据与生产没有打通,同时也缺乏风险管理人才。
针对这些痛点,在棉农端,智棉物联与农技服务商一起为棉农提供农业无人机、拖拉机、采棉机、各类传感器等物联感知设备(包括管理平台)、优质种子以及相关优化种植的农技服务;同时,利用AI及卫星、无人机、传感器收集到的数据,对棉地进行种植质量、产量评估,再结合期货信息、物流信息、订单数据等做出金融风险、信贷能力的评估,进而提供相应的农业保险以及期货套保等供应链金融产品。
智棉物联系统架构
需要明确的一点,每批棉籽(种子)在种植之前,就被智棉物联打上了独一无二的“溯源码”,这一编码会跟随棉籽一生,详细记录了棉籽种类、种植棉农、棉地、产量、服务农技商、各个时间点生产情况、质量、物流信息等各类信息。
在棉纺厂端,智棉物联为其提供了配棉SAAS(智能配棉系统)、PLM生产管理系统,使得用棉企业可以及时掌握当前棉花市场动态,精准获取相对应质量等级的皮棉(经过轧花后的棉花),同时也可以在生产过程中进行质量和流程管理,实现风险对冲、溯源监理、效率提升的目的。
而棉纺厂的相应订单数据,有也通过系统反馈到棉农端,为棉农带来相对稳固的订单以及相对透明的质量及价格分级,从而也能提升棉农收入。
智棉将这些服务统一以及各类相关数据打包集成到智棉物联云平台之中,并以“数字棉花”的SaaS产品形式交付到棉农、棉纺厂以及各类棉商手中。此外,“数字棉花可追溯、透明化的特点也可以为银行和政府带来相应价值,比如银行可以利用数据进行智能分析、信用查询以及供应链金融产品设计和实施,而政府则可以进行溯源监管、补贴评估等。”吴国宁告诉36氪。
收费模式上,农服产品主要收取农服管理费,数字棉花的SaaS产品则收取订阅费用,农资支持及其他供应链金融产品收取相应的通道费用,对于撮合交易订单则收取部分的提成费用。
据了解,智棉物联平台已经与新疆兵团、全国棉花市场、郑州期货交易所数据打通;数据覆盖全国8%棉花资源、拥有超过300万亩的棉花地数据、业务量月增幅超30%;其客户包括上海国资委下属企业及某台资上市公司长三角密布的民营纺织企业、以及知名头部纺织供应链平台等。目前,智棉物联已实现过亿元收入规模。此外,智棉物联还参与国家中高品质及可持续棉花标准的制定。
吴国宁还向36氪透露,之所以能完成产业链闭环的搭建,并获得新疆兵团棉农、棉商以及多家大型纺织企业的肯定,得益于智棉物联团队早期在无人机领域的技术和经验积累。此前,智棉物联团队就曾利用无人机为棉花提供农技服务,并积累了大量棉花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