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GMIC观察:龙象共舞,印度市场未来会怎么变? >

GMIC观察:龙象共舞,印度市场未来会怎么变?

转载时间:2021.09.09(原文发布时间:2017.04.28)
174
转载作者:36氪企服点评小编
阅读次数:174次

2017年4月27日,GMIC北京2017大会正式在北京召开。今年大会以“天·工·开·悟”为主题。经过9年的发展,可以说如今的GMIC大会已经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球顶级科技与文化盛会。既然是全球盛会自然少不了印度市场。在大会的圆桌讨论环节中,几位出海印度的先行者在这里分享了他们在天竺取得的真经。

主题:圆桌论坛:龙象一起怎么舞 印度市场未来怎么变?

时间:2017年4月27日(下午)

地点:国家会议中心大宴会厅B

主 持 人:王超 创始人&CEO, 竺道

嘉    宾:

Karan,印度风投机构 IDG Ventures 的管理合伙人

万洪,印度消费贷款平台KrazyBee的联合创始人

Anand Prasanna,印度风投机构Iron Pillar的管理合伙人

孟莲花,国美互联网的SVP

周旭,上海米飞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的联合创始人

王超:非常感谢长城会给我们提供这么好的交流机会。首先契合一下今天的主题,我们经常说出海。出海很关键的一点就是“出”。之前我们遇到过很多出海的项目并不是真正的出海,而是站在海边看海。

但出海最重要的是“出”,你必须把衣服脱掉,跳到海里并且游到海的对面看一看是什么样子。我们非常高兴可以跟大家讨论印度这个市场,印度是我们的邻居,但我们对这个市场的了解不多,有各种各样的争论。因为我们有这么强大的嘉宾阵容,希望可以通过这样的讨论向大家描述一下印度市场大概是什么样的。

首先自我介绍一下,我是竺道的王超,专注印度一百年。竺道通过资讯、投融资和本地化加速,帮助开发者迅速的在印度落地。

今天我们有这么强大的嘉宾阵容,可能大家不是很了解这些嘉宾都在做什么。首先请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自己,以及你们从事的业务领域。

孟莲花:我是国美互联网负责海外业务的孟莲花。我一直在做与互联网相关的工作。国美也一直想突破自己,做一些多元化的转变,引进了很多互联网相关的同事,我也是因为这个契机进入的国美。在国美30周年之际,要出海,而且已经在印度落地了。

万洪:我是KrazyBee的万洪。我不看海,我出海七年了。我在印度待了七年,之前是在印度华为公司,最近两年是自己创业,做印度的消费分期平台。我们的投资方是国内最大的校园分期企业,我们在印度做同样的业务。

周旭:我是来自上海米飞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的周旭。米飞是一个年轻的创业公司,下个月就是第五个年头了。我们从成立之初就专注在海外的移动互联网支付领域。

在游戏相关领域,我们算是国内比较主力的移动互联网游戏支付提供商。印度是我们最重要的市场,60-70%的营收来自印度,跟印度当地公司的合作比较多。希望通过GMIC大会,跟各位朋友们一起分享印度市场上的经验。

Karan Mohla:我来自IDG印度,IDG印度是一家风投公司,主要是负责中期的科技项目投资。我们之前跟中国的合作也非常紧密。过去十年一直投资科技公司,包括消费互联网、网络金融等等。我们对印度市场TMT业务的发展非常感兴趣,我们的很多合作伙伴都想进入中国市场。

Anand Prasanna:大家好!我是Anand Prasanna,来自Iron Pillar。我们公司是一家成立于2015年的投资公司,主要是做科技领域的投资。通常我们会关注一些技术公司的发展,帮助它成为市场上的主导公司。

王超:那我们就直接进入讨论主题。大家都非常迫切地想了解为什么印度是这么大的市场,为什么我们不能错过这个市场。第一个问题要抛给印度朋友。我想先问一下IDG的Karan,观众们非常好奇想知道印度市场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印度市场是所有初创企业需要关注的,是不能错过的。能不能给我们分析一下目前印度市场的发展趋势?

Karan Mohla:除了美国和中国之外,印度可以说是最大的持续发展的市场。可能很多人还不知道这一点。印度的人口已经达到12亿,马上就要突破13亿,人口数量跟中国非常相似。

印度的人口结构非常年轻,大概有三分之二的印度人年龄在35岁以下,消费能力会不断发展,会渐渐的从储蓄经济发展为消费经济。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印度直接跳到了移动互联网,3G、4G,甚至是5G网络,都在迅速发展着。

PC也是一样,我们直接从PC跳到了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这就意味着人们从中国、美国所看到的机会,未来会更多的出现在印度,尤其是对科技公司来说。

印度市场是非常有潜力的。现在的印度就像十年前的中国,越来越多的印度人开始使用智能手机,开始消费数字内容。印度的市场现在还非常分散,这也是为什么电子商务发展得非常快。

印度电商全球排名第五位,市场份额在150亿到160亿美元之间,也促进了很多线下科技和线下公司的发展。所以我觉得现在的印度跟十年前、二十年前的中国非常像,非常需要投资,也非常适合投资。比如,支付方式、物流、日常的业务运营。

跟其他地区相比,印度的经济增速是最快的,而且网络渗透率还非常低。这也是为什么有很多的公司,不止是印度公司,也包括来自中国的公司、海外公司专注印度市场,愿意到印度去开发移动应用。软件商店里排名前三的基本上是Facebook、谷歌,以及中资背景的公司,正在不断开拓印度市场。

王超:还有另外一位印度朋友Anand,我知道您经常在中印两国之间出差,跟中国科技产业的关系非常紧密。Iron Pillar最近和复盛有合作。通过您的观察,中国和印度两国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分别是什么?如果我们回顾中国在过去十年发生的事情,能不能给我们提供一些线索,这些也会在印度发生吗?

Anand Prasanna:的确是。我也听到人们经常讨论这一点。看一下中国,或者是再看一下美国,人们通过互联网获利有三种不同的方式,一个是广告,谷歌、百度都是非常好的例子。

二是娱乐,像腾讯、Facebook,不同的社交、游戏等等。三是商务,像美国的亚马逊、中国的阿里巴巴。这三个领域都在不断发展,在美国、中国是这样,我相信在印度也是一样。

如果我们观察印度市场的资本注入,很多都在电子商务,如支付环节。广告技术可以给我们带来广告的营收,这可以归于娱乐性的收入,是我刚刚提到的第二类。这主要是由于Facebook、谷歌在印度的布局。

我相信下一个阶段的网络技术也会呈现爆炸式的发展。如果我们把六七年前中国的情况跟印度进行比较,大家会觉得很惊讶。十年前的中国市场规模还是非常小的,但现在的发展速度非常快,已经接近美国。

所以,对我们而言印度是非常大的蓝海,并且中国市场有非常多的机会。我们也可以提升业务效率,我们可以更好的跟客户进行连接沟通。哪怕我们去印度的一个小村庄,通过这个村庄你就可以看到很多小的房子,它的房顶都坏了,但房子里却是有电视的也有卫星信号接收器。

现在有了电视,他们可以不停地看电视,我们可以很好的利用这一点,通过人们观看电视广告,获得更多的利益。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印度的那些小村子,我认为这是非常好的机会。所以,我认为娱乐将会进一步促进大企业的发展。

王超:我也坚信中国和印度合作肯定会做出一些大事情。场上有一个嘉宾是最好的证明,就是万洪先生。你在印度这么长时间,现在又在印度创业,从你的角度来看,你对印度这个市场的理解肯定有不同的视角。

你创业这么长时间以来,印度这个市场肯定有很多机会。在这些机会的背后,有很多让人激动的部分,也有让人想吐槽的部分。在你的眼里,你怎么看待印度市场?

万洪:今天来会场的肯定是对印度感兴趣,想去。我之前是不想去,是被派去的。在那里工作了五年。现在在印度创业,我是真心想留在这里了。关于你的这个问题,我从三个方面来讲。我个人比较喜欢锤子的老罗,他说你做项目,主要是谈钱,谈人,谈战略。如果你想去印度,我简单说一下我对这三个方面的理解。

谈钱肯定是要做的,印度那么大的市场,你得足够重视投资。但是,重视的同时,这个钱不能随便拿,而是要有重点的看国内有哪些成功的案例。我自己是比较典型的例子,我看到了消费分期的这个比较大的缺口,找了国内消费分期领域最大的玩家。他们不仅给我投了钱,还投了很多经验。这对前期的市场拓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谈钱的时候,战略投资的意义很大。当然,财务投资也很重要。

谈人,我跟印度人打交道有七年多时间,很多人听我讲英语,如果不看到我本人,可能觉得我是印度人。如果在印度本地找人,一定要有当地人帮你。印度的IT人才资源是很丰富的,有超过500万人在做IT技术外包,你可以找到非常好的技术人才。

但是,如果你想打造很强大的产品团队,就需要真的很懂业务,而且前瞻能力很强的人才。现在很难在印度找到像BAT这样的公司出来的产品经理。但你可以在战略投资人的公司找出很多这样的人,或者国内就有很多从BAT出来的很多有经验的产品经理,能够看得到印度的产品发展趋势。

有这样一个灵魂人物带着团队,你的产品就能适合印度人口味。不是吹牛,我的产品还是很受印度人喜欢的。

在业务拓展方面,大家不用太担心。我之前在华为工作,华为是把印度作为很重要的人力资源中心,向全球开拓业务。华为在印度有7000多人,他们让印度人服务全世界100多个国家。

印度人天生具有非常好的谈判能力,尤其在跟西方人谈判时。还有服务能力也是很强的。这些方面不需要太担心。人才不会成为我们进军印度的主要问题。但是,找到靠谱的,能够一起合作的,文化差异不大的人才不容易。中国人需要了解印度人的思维,印度人也需要了解中国人的思维。

在印度更多的是谈执行。如果真的要开拓一块新的土地,执行力是每个中国企业会遇到的问题。平常我们在国内做事的风格就是先干了再说,而印度更多的是想很久。因为印度是民主社会,习惯的就是大家坐在一起讨论很久,所有人达成一致意见以后再往下走。

谈执行是第三个很重要的战略。如果你能找到一群人,能够把你的既定战略和产品策略推行下去,这就是很大的成功。

王超:非常宝贵,找到有战略意义的钱,让正确的人把执行的事情执行好,只是非常重要的举措。

谈到这个市场,我有一个问题想请教孟总。我其实是带着一点好奇,国美是国内零售行业的翘楚,非常领先的地位。国美选择自己的海外战略的时候,为什么会把第一站放在印度这样的市场,当时是基于怎样的考虑?

我还要恭喜你,你们的产品在印度上线了,反响不错。在印度这样的市场,为什么会以社交+电商的方式,而不是以国美擅长的零售方式去切入这个市场,这背后的考量是怎样的?为什么看重这个市场?

孟莲花:宏观上的考虑,印度朋友和中方的朋友都已经说了,包括人口红利、人口的年龄结构。往大了说,就像中国的“一带一路”,印度也是其中的一个国家。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汉斯的一个叫东方崛起的视频,是从1858年的印度和中国开始,到2014年中国和印度的GDP发展,我们发现中国和印度是极其相似的,非常令人震撼。

这也说明了中国和印度的发展极其相似,一起衰落,一起崛起,现在是在相近的水平线上。那个视频告诉我们到2048年中印将会达到跟欧美同样的水平。当然,我也很期望是这样的,也是希望在同样相似的发展史的国家,作为落脚点。

我们有先进的技术和经验,希望把一部分跟互联网相关的科技带到印度,简单来说是中国的复制版在印度的本土化。

国美在中国是做家电零售的企业,也一直尝试着转变,包括线上、线下和金融投资。但是,国美在中国已经有了比较重的枷锁。我们在印度是希望通过社交+电商这种更轻的模式,给国美带来更加多元化的转变。这也是黄总(黄光裕)想做不同业态尝试的起始点,希望可以取得效果。

王超:刚刚孟总提到了一个关键点,就是相似性。如果大家到印度去,第一反映就是这不是陌生的市场。在用户行为和具体的策略上,中国的发展经验也可以用得上。

在我们谈到电商的时候,目前阶段讨论最多的就是支付。在中国和印度之间,支付是比较不同的,也是很多人头疼的。我特别想请教台上的支付专家,米飞的周总。您刚刚提到米飞有60%的业务都来自印度,您对印度支付市场的情况非常熟悉,请您给大家分析一下目前印度支付市场的成熟度和大概状况是什么样的。

在中国,随着微信红包、支付宝红包的发展,支付逐渐成熟,移动互联网的玩法特别多。根据您的判断,如果印度的支付成熟了,对于在座各位,对于中国的创业者,对于中国的投资人,可以看的机会和细分行业可能集中在哪些新的领域?

周旭:中国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已经实现了飞跃,从应用层来说,我们认为是中国世界领先的。中国之所以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速度这么快,移动支付在其中起到了绝对的推波助澜的作用。

PC时代的互联网、电商,阿里巴巴、淘宝,移动互联网带着一部手机出门,身上不需要带现金,可以在外面生活好几天,移动支付解决了全行业的痛点。如何去变现?只有变现能力得到了提升,移动互联网的相关商家能够很容易的把自己的商品服务卖到最终用户手上,才能够推动整个服务业态的发展。

中国在移动支付领域,我们在应用层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我们非常有信心的是无论是应用层的经验,还是移动支付领域的经验,很容易复制到待发达的发展经济体,尤其是印度这么大的市场。

我们公司并没有特别刻意的做印度市场,但由于印度市场的人口基数、人口红利,以及他们并没有在互联网时代得到非常大的发展,而直接切入到移动互联网时代,给他们带来了高速增长。对于现在所有的移动互联网的从业者,无论是O2O,还是电商、广告平台,都有巨大的机会。

我们在印度主要是跟BAT相关公司、移动互联网的游戏公司合作,帮他们在印度做流量的变现。也有前些年走出去的第一批的工具类软件。

上个月,我去了一次台湾,印象非常深。台湾的支付行业还是非常传统,两岸互联网行业做的一次交流,其中就谈到了支付。他们给我们的回答,因为他们传统的银行太发达了,身上有卡,走到任何地方都好取钱。其实我们不认同这种观点。在美国其实也是一样的。在移动支付领域,他们政府层面是压制,是不作为的。

我们反观印度。印度成立了NPCI这样的公司,它有点像国内的银联,但又不是真正的银联。银联在十几年前成立的时候是为了银行卡的发展,推动银行之间的互动。NPCI是印度国家的支付公司,他们其实具有后发优势,由手机钱包汇聚流量、汇聚2C的用户。政府还专门开发了UPI协议,供银行,以及和相关的互联网公司之间的打通。

印度的人口结构,年轻人比较多。中国制造的智能手机在当地的普及率提升的非常快。再加上政府比较支持,起点低不是问题,反而孕育了大量的市场机会。政府的支持,从业人员比较多。只要政府有这样的环境,促成这方面的发展,未来移动互联网在印度的发展一定会有很好的空间。

当然,也存在一些问题,在运营商建设上跟中国还有一定差距。中国还是三大运营商相对集中。5、6年前,印度的运营商非常多,我们的合作也是非常困难的,现在也是集中在不到10家。他们自己不断整合,4G运营商也开始发展。

总体来说,印度是下一个非常大的市场。BAT已经去了,我不认为BAT去了,大家就没有饭吃。整个生态需要大大小小的公司共同去促成。风一定会来的,如果有些嘉宾对支付感兴趣,我们可以互动一下。通过我们公司的市场数据就能看到整体反映。当风来的时候,无论是大公司,还是小公司,你必须在风口上,你才能有机会。

王超:感谢周总,给大家提供了更大的信心,风来了,我们希望大家不要错失机会。另外,我们也希望当风来的时候,我们的脑子可不要发热。最后一个问题是非常实惠的问题。我想替在座所有人问一个问题,大家在进入印度市场,如果请你们提一点建议的话,你会提什么样的建议?先问印度朋友。

Anand Prasanna:通常我给初创企业家的建议,就是邓小平曾经说过的“摸着石头过河”。想进入一个市场,有别的市场参与者先进去但对我们来说是不一样的,我们要摸着石头过河,不要着急,做好计划,做好充足的准备。这样才能以更放松的姿态,更强势的进入当地市场,可以避免失败。

有些人贸然的进入了不了解的市场,后果非常惨重。除了做好准备之外,还要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这是非常重要的。比如,我们的同事,我们的合作方是谁,这会对我们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Karan Mohla:刚刚Anand提到的建议非常好。在我看来,印度在未来几年有非常大的发展潜力,跟几年前的中国非常相近,但也有很多不同点。因为印度市场非常大,而且分化非常严重,可以说印度是十个市场的集合。

很多印度人甚至都不说英语,大概只有3亿印度人口说英语,剩下的都是说其他语言的。文化冲击也是非常大的,十个地区的文化背景就有十种,这更像欧洲。但是,我相信值得探索的机会也会更多。我们需要处理这些小的细节。

比如,针对我们自己来说,我们已经占领了10%的印度市场,目标客户主要是说英语的印度人。当然,还有很多其他语言的印度居民,他们的思考模式、他们的消费模式都是不一样的。

我们需要考虑这部分印度人的消费模式是什么。很多印度当地的初创公司非常了解这类用户的心理,他们就可以成功。对于中国企业也是如此,要想进入印度,需要有更本地化的思考模式,用国际视野加上本土研究,更好的推广研究。

我们会有很多来自执行层面的挑战。但是,我相信最后得到的结果会使我们过程中付出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如果中国的企业家有这种视野,有这种考虑,一定会成功的。

周旭:如果让我给在座的创业团队提建议,我给两点建议。简而言之,首先是参与。印度是非常难得的机会。如果是在产品、运营方面在国内已经做出比较好的产品,有很好经验的团队,我建议你们考虑这方面的工作。

第二点建议是聚焦。面对这样大的市场来临的时候,我们不要做很多务虚的工作。我们还是要做垂直领域的,把产品和服务做得更深,这样才能真正抓住这次机会。

万洪:我只提一点,如果让我说最需要注意的,我觉得是印度作为不一样的国家,它在政策层面上的问题,你是需要认真考虑的。并不是说因为政策的问题就不做,印度的政策也有很多可以绕开,但你要充分了解,规避风险。

亚马逊已经很大规模了,他们从去年年初开始申请支付牌照,到今年4月份才拿到。这么大的跨国公司在印度申请牌照也花了一年多的时间。你需要有好的政策团队,包括律师,包括投资者,甚至是跟印度政府部门有一些关系的人,需要提前储备。

这不仅是你在国内有产品经验就可以的,一定需要找到当地有这方面经验的人,可以找到突破政策的方法。我们是属于消费金融领域,跟政府金融机构的合作很多。印度政府电商的政策也变得很快。当然,更多还是积极的变化。  

孟莲花:我算是进入市场的新兵,经验值不太高,只有3个月左右的经验值。我觉得应该有更多的包容心理。中国有句话是别少见多怪,文化的差异也好,做事的差异也好,要以更包容的心态去对待,会更好一些。 

王超:我们讨论了印度的机会,印度有多么大的机遇。各位嘉宾也给出了非常多的干货,要小心这些坑。我们在仰望大海巨大机会的时候,也必须脚踏实地去出发。

同时,还要关注身边有这么多的兄弟跟大家站在一起,一起去做这样一个市场。我相信接下来在印度可能会看到中国企业更大的图景。我们相信这个交流会在更多的场合继续下去。大家可以一起携手,风口来了,一起抓住这个机会。

谢谢大家!

[免责声明]

资讯标题: GMIC观察:龙象共舞,印度市场未来会怎么变?

资讯来源: 36氪官网

36氪企服点评

新锐产品推荐

消息通知
咨询入驻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