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妈妈的菜创始人韩迪向36氪确认,公司已和理大师内部孵化的功能餐项目“第一膳堂”合并,合并后的公司将继续运营“第一膳堂”的功能餐业务,而原本做吃的共享经济模式的“妈妈的菜”项目则已停止运营。
之所以在停止运营“妈妈的菜”项目半年后重新出发,韩迪说是因为看到了功能餐这个蓝海市场的机会。目前中国社会老龄化趋势加剧,超过 60 岁以上人群有 2.2 亿、占到总人口的 16%,这些人群中很大一部分拥有老人餐的需求。而除了老人以外,孕妇、病患甚至年轻白领等群体,对功能餐、健康餐的需求也在上升。另外,政策层面上政府也开始鼓励增加中医在医药行业的收入比重,因此以药膳作为功能餐切入点现阶段看来拥有需求和政策两大红利。
所以,第一膳堂就是以药膳为切入点,为老人、孕妇等人群提供拥有功效的正餐产品。
依托于理大师孵化项目第一膳堂的药膳研发能力(联合创始人薛希鹏为清御医六代传人,祖上曾为慈禧制作过药膳,以及联合创始人李涛曾获得过中药美食大赛“金奖”),第一膳堂会根据不同人群需求自研菜谱,并将菜谱交付给股东黄太吉所对接的后端加工厂供应链等资源,去进行标准化的半成品生产,产出的产品现阶段则主要通过 toB 渠道进行销售(比如月子中心、养老机构)等。但未来,第一膳堂希望 50% 比例的餐品可以直接通过电商或成熟的外卖平台渠道销售,但该渠道销售的更多会是未来针对年轻白领研发的正餐及饮品。
为何选择以上两种销售方式?韩迪说,toB 层面,月子中心、养老机构缺乏餐品研发能力,这些机构本身能为厨师提供的发挥空间小,且单独雇佣功能餐厨师的成本高,而如果和第一膳堂合作,这些机构直接采买其半成品,前端只需雇佣一个护士类的角色进行餐品加热即可,即保证餐品质量又节省人力成本,因为这些机构有合作意愿。toC 层面,目前年轻人对健康饮食的追求不断上升,因此未来第一膳堂打算通过黄太吉的外卖平台和渠道销售针对年轻白领的功能餐。
而提及为何停止妈妈的菜业务转向功能餐,韩迪说,尝试运营一段时间后,他认为共享经济的模式并未在正餐这个领域得到验证:
首先,吃的共享经济模式本身没有优化行业链条,原本这一模式主打的是使用闲置的家庭厨房,可以节约传统餐饮的店租成本,但实际上虽然家庭厨房的店租成本被节约了,却由于物流的成本增加(因为配送员需要上楼取餐上楼送餐,效率远低于到商业门店统一批量取餐的效率),使得这笔账对于平台而言并不合算。
其次,家庭厨房多为一两人运作,生产过程不标准化、流程化,带来的问题是单个家厨的供给量有限,因此能从这一生意中获得的收益也有限;
另外,韩迪说,“当时在这一模式上倾注了太多的情怀和理想化的成分,让我没有看到 O2O 生意的本质”,也是最终没能做下去的原因之一,他认为 O2O 的本质是做电商,但此前做妈妈的菜时他们一直用产品的思路去做,即希望不断提升用户体验,但为此他们从一开始就自建物流,并在物流方面大量补贴,又由于平台模式需要两端拉用户,也大量烧钱,因此当最后烧钱力度太猛又遭遇资本寒冬时,就难以继续支撑下去;
最后,韩迪认为,商务午餐目前已经是红海市场,除了饿了么、美团外卖、百度外卖等外卖平台补贴战打得火热,回家吃饭、觅食等共享经济模式的平台也正在探索这一模式的最终出路,因此相比之下,功能餐市场有蓝海优势。另外提及竞争对手,目前从互联网角度切入药膳领域的玩家暂未看到(如果有欢迎你联系我),而在线下传统市场已经拥有很大份额的有做月子餐的广禾堂,但在更广义角度上,同样主打健康餐的还有甜心摇滚沙拉、纯悦生活、柠檬觉醒、Yota 美食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