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的电影票务应用在满足买票需求的情况下,应用凭什么保持用户粘性?在豆瓣、时光网的“评分+影评”模式已经成熟的情况下,新进入者又要如何定位?刚刚更新的4.21抠电影正在这两方面进行探索,在移动端的电影入口的愿景中,它在商业模式和应用基础层上做了更多尝试:
首先,新版抠电影在增加电影介绍这一基础层的维度。一般的票务应用上,大多只会有在映电影的基本介绍,而抠电影则做了电影库上,类似豆瓣、时光网的横向扩充,涵盖非在映电影的资料(电影、电影人),允许用户对之前的电影做收藏和评分。而电影详情介绍上也加强了纵深,相应增加了演员列表、原声、经典台词、后产品(电影衍生品)电商等,电影介绍的分享变得更有传播价值。
而在电影票务相关app大多以弱关系的评价作为主要推荐依据的情况下,抠电影希望将社交属性加深,增加个人电影中心。在上一版本增加陌生人约看电影的功能后,抠电影现在可以通过通讯录、新浪微博导入关系链,实现朋友间对电影详情中内容元素、观点和购票行为的分享。好友的动态(对电影的评价、收藏等)会有单独的页面呈现(多少有点网易云音乐的感觉)。在抠电影团队看来,电影是社交内容,人们看电影是社交行为,身边朋友对电影的评价甚至会影响是否去观影的决策。
在交易上,它引入了“淡定会员制”,通过预付充值的方式做会员优惠。抠电影CEO李凯表示,针对淡定会员的新上映电影票价能够做到行业最低--9.9、19.9元,能这么便宜的原因是相关产业链上的其他业务互补和相互配合,在为产业链各方带来利益的同时也为用户带来最大的实惠。
抠电影团队目前除了C端应用之外,还在为B端的电影院做CRM,作为与影院绑得更死的利益相关方为电影院做用户数据的沉淀整合。此外,抠电影团队还往产业链延伸,与片方有更深的合作,目前包括《乔布斯》在内18部左右的电影新媒体营销出自他们。目前也在电影业延伸的还有上海的格瓦拉,格瓦拉在上周宣布获得2000万美元C轮融资。
抠电影的C端不打算只做在线票务的渠道。当然,这个想用互联网方式做电影的团队还卖了个关子,表示增加用户粘性的这些行为本身还会对他们未来要做的数据产品有影响,大数据信息可以帮助他们未来做电影受众的匹配等等。用户UGC数据会成为他们B2B2C以外的一些数据补充。在我看来,抠电影特别之处就在于把“电影互联网化”看得更大。当大部分电影相关的产品还在思考票务,他们就已经在整合各方数据,做更长远的事。
根据抠电影官方的数据,抠电影C端已经发展200多万用户,提供100个城市的450多个影院的票务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