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资讯> 思维导图/流程图 > 高效阅读完全指南(上):如何通过读书迅速学会新知识? >

高效阅读完全指南(上):如何通过读书迅速学会新知识?

转载时间:2021.04.29(原文发布时间:2019.07.17)
232
转载作者:36氪企服点评小编
阅读次数:232次

神译局是36氪旗下编译团队,关注科技、商业、职场、生活等领域,重点介绍国外的新技术、新观点、新风向。

编者按:过去,我们似乎一直认为学习是理所当然、人人都会的事情,但事实并非如此。仅仅做到对信息的获取显然还算不上是学习,学习本身是一种技能,而知道怎样去发挥好这项技能则会成为一种非常有价值的优势。本文作者 Maarten van Doorn 就我们往往会忽略的实现学习效果的第二步展开了具体的介绍,从而最大限度的利用好我们的阅读时间,获得最高的投资回报率。原文发表自 Medium,原文标题:The Complete Guide to Effective Reading,编译后分为上、下两篇,本文为上篇。

下篇:高效阅读完全指南(下):如何做到深度阅读?

“学习”其实是一个严重被误解的概念。我们都知道,要想实现深度工作状态,就需要做到将全部注意力专注集中于手头的材料上,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要想实现掌握复杂信息这一目标,难度很高,但这其实只是“万里长征”走了一半而已。在一长串的单词映射到你的视网膜,进入你的大脑之后,你所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

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经过这样一段时间的深度工作状态之后,你往往会错误地感觉自己达到了专注、忘我的心流状态(flow states),产生一种“度过了美好的一天”、学到了很多新东西这样的感觉。但其实,在大多数情况下,这样的感觉都具有欺骗性,也就是说这往往只是我们的错觉而已。在达到“忘我”的心流状态之后,我们还需要经历一个不可规避的学习过程。

接下来的一半“长征”之路就需要你将新获得的信息和内容从单纯的工作记忆状态转变为长期理解和掌握状态,并将其融入到你的心智模型储备库中。如果你不去继续走完这剩下的一半路程,那你所学到的东西只能是一小部分而已。

在本文中,我将具体分析该如何走完这全部的路程,赢得这场斗争,其中包括如何规避这过程中的陷阱以及如何组织及管理阅读习惯,以便在相对固定的阅读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投资回报率。

元学习(Meta-Learning)

所谓“元学习”,也就是知道怎样去学习。这是继增强学习之后又一个重要的研究分支,是关于学习最重要的技能之一,但却很少有人知道具体怎样去做才能掌握这一技能。

阅读和写作是我赖以生计的两件事,有趣的是,许多朋友一直都在问我关于如何学习的问题。这其实很不寻常,因为通常情况下,当人们不知道怎样去做某事的时候,他们往往会竭尽全力让自己不去留意这些不足之处。

不知你是否留意到有很多学生在毕业之后进入了知识型工作岗位,但却明显感觉到自己的技能组合中缺失了某些东西,而这就是因为他们从未接触过元学习的相关知识。这不是他们的错,而是我们教育体系的缺失。正如 Adam Robinson 在 Farnam Street 播客中所说的那样:

“从来没有人向我们展示过该如何去学习,从来没有,在学校里也从来没有。你可以设想这样一个场景,Shane(FS 播客频道主讲人)去上法语课,法语入门课程那种,你的老师这样对你说,‘大家会通过这项课程学习很多法语词汇,在教给你们法语单词之前,我会先教你们一种记忆词汇的方法。’这样的场景在现实中发生过吗?没有发生过,这些老师只是会说,‘我们将在下周一对今天学习的 30 个单词进行测试,祝你们好运!’但其实他们从来没有教我们如何去学习,也没有教我们如何去记忆这些单词。”

这是很奇怪的一件事情,因为在当下的信息社会中,人们需要一种能够理解复杂信息的能力,并能做到将其中的许多数据和知识信息应用到一个更为广阔的领域中去。仅仅做到对信息的获取显然还算不上是学习,学习本身是一种技能,而知道怎样去发挥好这项技能则会成为一种非常有价值的优势。过去,我们似乎一直认为学习是理所当然、人人都会的事情,但事实并非如此。

学习分为两步

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去学习呢?

在尝试回答这一问题之前,我们需要先找到两个问题的答案:“学习意味着什么?你什么时候学到过一些东西?”

在本文开篇我曾说过,只是读取信息还远远不够(无论你是有多么专注)。因为,学习总共有两个阶段,而不是一个阶段。

1、读/听信息

2、处理以及回忆你刚才“学”到的东西

关于第一阶段的探讨其实已经非常多了,例如深度工作、集中注意力、专注以及对抗分心等。这些自然无可厚非,我也是相关话题和文章的忠实粉丝,但与此同时,我们要意识到自己其实忽略了学习的第二个步骤。如果你不花时间多次阅读、反复品味那些信息和内容,那结果可能跟你压根没接触过这些东西一样。这就好比在《权力的游戏》中,在杀死瑟曦之后,还需要杀掉异鬼,否则最终就还是输家。

也正是因为如此,那些在考试前一晚突击备考的学生两天之后就会忘掉自己突击的所有内容:虽然这些内容可以进入他们的短期记忆系统,帮助他们通过测试,但由于它们并未通过理解环节转变为长期记忆内容,所以迟早会全部蒸发,消失的无影无踪。

要达到学习的目的,你需要将新获得的信息和内容从工作记忆状态转变为长期理解状态。这两种状态的转换不会自动发生,在你合上书本之后,默认模式是忘记刚才所看的内容而不是记忆和保留。在本文中,我们所探讨的并不是如何进行深度工作,而是探讨如何最大限度的利用好你的阅读时间,从而获得最高的投资回报率。

记住正确的事情

首先,我们需要先解决一个问题,有些人可能会否认学习的第二个阶段,他们对此持反对意见。他们可能会说:“Maarten 先生,你提到了要对信息进行‘处理’和‘记忆’,这样才能将其转变为长期理解状态,但是记忆这一环节有意义吗?我的 Google 助手可以帮我查询到一切信息。”

也许你是因为听过爱因斯坦说过的那句话:“永远不要尝试去记忆那些你能在书本里查到的东西。”其实,对于这句话的正确理解应该是,我们不必浪费时间去记忆那些不重要的细节信息和内容,而是应该将关注点放在理解“大局”之上,去了解事物之间如何实现相互联系。说到这里,也让我想到了埃隆·马斯克曾经提过的一种学习方法,他建议我们将知识体系看作是一棵大树:在你追求“细枝末节”之前,你要先确保自己理解了树干和大的树枝所象征的基本知识和原理,否则这些“细枝末节”根本就无所攀附,也就没有存在的依据。

要达到“学习”的目的,我们所需要做的绝不仅仅是让自己获取新的信息这么简单,扩展我们的知识体系和框架需要做到将新的材料和信息与我们已经掌握的东西联系起来。也就是说,前提是需要有一些东西去进行这一联系,没有坚固的主干和基础体系,分支就无从谈起。这也就意味着我们需要有一个记忆性信息库作为基础,没有这个基础,许多细节数据和信息就无法添加到你的知识体系之中。你所获取的那些信息可能只会在空中漂浮几个星期的时间,然后被风吹走,消失的无影无踪。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这里我所说的记忆信息库并不是说我们应该背诵所学到的一切信息,例如法国大革命的日期,但是我们应该了解这一事件所告诉你的关于世界如何运作的内容,并相应更新你对于现实的表达。换言之,你应该通过这样的途径来塑造你的潜意识,也就是思维模型(心智模型)的集合体。

思维模型

我一直对思维模型持怀疑态度,因为(1)它们现在正风靡一时,(2)似乎没人能够具体解释它们到底是怎么回事。这两个原因结合到一起,就足够让人怀疑。但事实证明,我之所以会对此产生怀疑只是因为我的无知。

根据维基百科的解释,思维模型是用于解释某人对于现实世界中的事物都是如何运作这一问题的心理思考过程。它可以用来解释周围的世界,这个世界各个不同部分之间的关系,以及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行为及其产生的后果的直觉感知。

每一个问题,每一种情况其实只是一种特定类型的其中一个而已,弄清楚它们是属于什么类型并反思处理这一类问题的原则,这样才会让我们受益匪浅。从意识层面来讲,思维模型可以让我们将不同的可能性解释匹配到不同的现实情况之中,来看它是否属于某一种类型。例如,汉隆的剃刀(Hanlon’s Razor)这一思维模型就提出,在愚蠢足以解释某人的行为知识,就不要推测认为他有恶意(斥之以愚,勿斥以恶)。

如果你的同事刚刚交给你一份做的很差劲的 PPT,而五分钟之后你不得不用到这份 PPT 去做展示,那这样的情况你该如何面对?这样的情况是属于汉隆的剃刀所解释的那一种类型吗?你会发现我们头脑中不同的思维模型会决定我们基于现实情境得出不同的结论,也会决定我们应该采取怎样不同的行动。思维模型是我们对于万事万物如何运作这一问题的内心刻画,它是我们应对复杂状况的参考和依据,能够反映出为什么我们认为某些事比其他事更有意义和相关性,也决定着我们的推理方式和过程。它帮助我们过滤、组织和理解,是我们看待这个世界的一个心理镜片,它不仅能够影响我们的想法,还会决定我们能够看到哪些相关性和机会的存在。

学习=升级你的思维模型

我们现在已经知道我们头脑所形成的思维模型会影响到我们的感知、决策和行为。那思维模型对于学习有什么影响呢?

其实这就像是 Ryan Holiday 所说的那样,当你意识到的联系数量增加时,“读”这一行为的投资回报率便会呈现出指数级的增长。也就是说,在我们构建起思维模型网络之后,就可以获取更多的见解,之后我们的这一思维模型网络会进一步变大,之后获取新知识的相对距离又会进一步缩短。

你拥有的思维模型越多,工具箱就越大,你也就有更大的可能性去使用正确的模型来看待以及解决现实问题。如果一种可能性解释根本就不存在于我们的工具包中,那我们自然无法将这一可能性解释用于正在发生的一些事情之上。事实确实是这样,那些个人建构和叙述少的人理解事物的能力也很有限,因为他们工具箱中有限的思维模型无法适用于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许多新问题。

所以,你必须要让自己拥有多个模型。如果你只有一个或两个思维模型,那人类心理学的本质决定了你会曲解现实来让它匹配到你的模型之中。对记忆持反对意见的人往往会借用知识具有半衰期这样一个事实来论证他们的观点,也就是说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组事实会取代另一组事实。随着新信息的产生,你所掌握的信息、学到的东西会失去价值。但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才可以确定最有用的知识是让自己了解现实基本的运作方式。也就是说,我们应该用强壮的树干和树枝来填充我们的头脑,而不是用树叶。

我们的思维品质与我们头脑中的思维模型以及它们在当前情况下的可用性之间成正比。升级我们的思维模型有助于提高我们“整合复杂性”的水平层次,将多个渠道和视角的碎片整合成为更大、更连贯的整体图片,这种能力才是真正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才智(许多世界顶级的企业家,包括比尔·盖茨、史蒂夫·乔布斯和埃隆·马斯克,与诺贝尔奖得主一样,都有一种共同而罕见的技能,就是“整合复杂性”。)。

怎样达到学习目的(宏观层面)

到现在,我们已经了解到学习需要(1)深度专注和(2)确保新获得的信息能够转变为长期记忆状态,并且这种转变发生的前提是你的头脑中有可以与之联系的东西存在。那接下来我们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怎样才能让自己的学习时间更加富有成效,怎样才能提高我们的长期理解和整合复杂性能力水平?

这就要求(1)促进从短期记忆到长期理解状态的转变和飞跃。因为这种长期记忆能力在这里其实等同于你所拥有的全部的思维模型总和,这也就意味着你应该(2)创建起一个思维模型网络。对于这一观点最有名的支持者要数沃伦·巴菲特的商业伙伴查理·芒格,他曾说过:“最基本的准则就是如果你只是记得一些孤立的事实,并试着一字不差的复述,那你就不可能完全了解它们。如果这些事实不能以某种理论框架为依托聚合到一起,形成完整的概念,那你就无法利用到这些事实。在你的头脑中必须要有模型存在,而且你必须将你的经历(包括直接经历和间接经历)分别匹配进不同的模型中。你可能会发现有些学生只是单纯的去死记硬背,这些人无论是在学校还是毕业之后走入社会,都是失败者。”

你必须要将自己的经历和体验附着到脑海中的模型网络之中,这些知识是一切的根基所在,是你整个知识体系的树干。只有这样,当我们在读取到新的信息和内容并将其连接到这一核心之时,才可以对于事物的相互组合和关系有一个更好的理解,并且在头脑中进一步强化这些联系。

怎样达到学习目的(微观层面)

“当我们阅读的时候,是其他人在替我们思考,我们只是在重复别人的心理历程。”—亚瑟·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

接下来,我们将具体探讨你最关心的那个问题:如何才能促进从短期记忆到长期理解状态的转变和飞跃?要让一些信息和知识加入到你的思维模型组合之中,那这其中就必然存在一个信息处理的过程,而信息的处理往往是通过“互动”以及“重复”这两条途径来进行。

首先我们探讨“互动”,互动的实现要求我们成为积极的读者。所谓“积极阅读”是对于自己正在阅读的信息进行有意识地理解、整合和评估。与消极摄入文字的被动阅读相比,与所读取信息进行互动的积极阅读可能需要你动手拿起笔写点什么,会需要你时不时地停下来思考,因此整个过程也就更慢,但带给你的回报也是被动阅读所无可比拟的。

了解自己阅读的类型和动机

利用积极阅读来实现阅读最大回报率的方法有很多,具体使用何种方法取决于你阅读的原因和动机。大多数情况下,我都是读书、读学术论文。对于不同的文本类型,我会使用不同的方法,因为其中的信息密度显然大不相同。论文通常都是 20 页左右的篇幅,一般我都会用四个小时的时间去读完一篇论文。但在读书时,我一般不会去注意阅读速度,因为这样会破坏读书的乐趣。

与此同时,你需要了解自己“为了什么”去读书,也就是上文所说的动机。就我个人而言,我读书是为了怡情,为了享受读书的乐趣,是出于好奇心去读书,也是为了希望能够增强自己对于某一特定主题的理解。重点在于沉浸其中。但是对于论文,我之所以去读是因为我接下来打算探讨其中所提到的信息内容,这就需要我去深入了解细节信息。重点在于大量的记笔记和思考。

因此,你需要首先问问自己:我读这些信息是为了什么?我想要对这些信息了解的有多深入?接下来我会从三个方面分别进行论述:

  • 互动(1):对于只想获取大致信息、出于享受乐趣的动机去读的材料,我推荐使用思维导图方法。如果你读书的目标是出于乐趣角度去了解一些概念,想要获取其中的精华信息以更新你对这方面知识的已有框架体系,那我们就需要使用到思维导图这一方法。

  • 互动(2):如果是像我前文所提到的 4 个小时读 20 页论文这样的情况,我推荐使用一种更为线性的方法。对于那些我刚接触的信息密度高、难度大并且复杂的新材料,我会采用 Cal Newport 提出的 QEC 方法。

  • 重复:为了取得下半场战斗的胜利,你需要为自己设计一个定期回顾和复习系统。

积极阅读

“作者的话语其实是读者头脑中的一剂催化剂,激发他们产生新的见解、联想和观念,有时甚至会让他们灵光一现产生顿悟。而专注、批判性读者的存在则对于作家以及他们的作品起到了鞭策的作用。”  — Nicholas Carr

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导图,是一种用于总结信息材料的视觉技巧,专门用于创建一个心理图片,从而让你发现新的联系。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将各级主题的关系用层级图表现出来,非常适用于理解广泛的图景并适用于更新您对现实的心理反映,因为思维导图就是现实的视觉呈现。

思维导图之所以能够发挥如此好的功效就是因为它同时让你的左右大脑都参与到其中。当你阅读普通的文字摘要内容时,主要用到的是处理语言的大脑左半球。而对于思维导图中的颜色、图像、符号和箭头,则是调动右半球大脑工作。这样通过将左右大脑同时结合到一起运转,你可以更快地处理、理解信息并更好地记住这些信息。此外。思维导图中的空间规划可以帮助我们更容易得辨别出所读取材料的主要问题和旁枝错节,这样就可以极大地节省您的时间因为你只需要写下关键字即可。

如何制作思维导图

高效阅读完全指南(上):如何通过读书迅速学会新知识?

首先,我们应该从确定思维导图的主题开始。主题也就是中心思想,类似于一本书或者一个篇章的题目。将这一主题写在一张空白纸的中间位置,然后添加以下内容:

  • 主枝干和次分支。主枝干直接反映中心思想,并包含思维导图的主题内容,次分支则是反映更为详细的信息。因为空间有限,所以在你决定要画一个分支时要想好你的学习目标是什么。

  • 关键字而不是句子。在思维导图的“国度”中,使用句子被看作是犯了一项“叛国罪”,你只能使用关键字,这也是思维导图与传统笔记的一个重要区别。关键字应该是你特别挑选出的字或词,充当你想要记住的内容的一个独特的提示。如果将关键字与关键图像结合到一起搭配使用,那就会同时激活大脑的两个半球,也就更容易记住相应的信息。

  • 颜色。每一个主枝干以及从中延伸出的次分支都分别采用同一个颜色进行绘制,这样各个主题之间很容易进行视觉上的区分。

  • 符号。你可以添加符号来阐明关键字,或者你也可以将符号直接放在分支位置上。经常使用的符号有+/-(表示:优点/缺点)和↑/↓(表示:增加/减少)。

  • 图片。一张图片可以汇聚千言万语的信息量。当你读到重要的段落或者概念时,可以让自己暂停一下,通过图片的形式实现这些内容的可视化。图片要做到尽可能突出和独特,构建生动的心理图片是记忆任何信息或内容的最有效技巧之一。

  • 箭头。通常,许多相关信息会在导图上的不同位置进行呈现,这种情况下就可以通过箭头的形式来连接这些信息。这样会为你提供新的视角和见解,并直观显示出哪些主题之间彼此具有相关性。

(我花了几个小时的时间研究了一下免费的数字思维导图工具,发现 ViewYourMind 在这其中表现更为突出。)

你阅读这些材料的目标是什么?

因为思维导图只是占据一张纸的篇幅,这样会迫使你不得不对信息进行组织、整理和构建。为了能够找到你所阅读材料中的结构体系,你需要再一次想清楚自己为什么要阅读这些材料。为了娱乐?为了了解某事或是某人?为了在自己的工作岗位表现的更好?为了改善自己的健康状况?为了学习一项技能?

你的答案将会决定哪些部分具有相关性,哪些部分根本就不相关,所以一定要先想清楚这个问题。

通过要点分条罗列的方式进行主动性回忆

思维导图这一方法非常适用于获取一本书或者一段信息的核心概念,让你“看到”其中存在的相互关系。但有些时候,你还想要让自己挖掘的更深入一些,你可能想让自己记录下一些日后可以参考的内容,类似于摘要。但同时,你又不想让它变成纯粹的笔记那么繁琐。这种情况下应该怎么做?

在华尔街热度非常高的 Farnam Street 博客的博主 Shane Parrish 提出了一个诀窍:在读完每一章节之后,先不要再回头去翻看,而是纯粹通过回忆的方式写下刚才这一章节的主要观点/论点/要点。然后再回头翻看一下这一章节,看看自己是否有什么遗漏的东西。

在完成一个章节之后,通过分条罗列要点的方式写下自己想要从中学到的内容。这样每一章节你都会罗列出一个简明的要点列表,不会打乱你的阅读节奏,也不必为了完成摘要而去记录自己根本不关心的东西。

高效阅读完全指南(上):如何通过读书迅速学会新知识?

怎样实现积极阅读的效果?

那整个过程应该是怎样去做呢?

1、首先你要清楚你读这本书是为了什么,你必须知道自己想要从这本书中得到什么。要想做到以最符合你个性化学习目标的方式来组织和整理信息,这一点至关重要。

2、在你开始读一本新书之前,先查看你之前所做的相关主题的思维导图或笔记。如果你之前所做的思维导图有效,并且确实是你“思维画面”的真实反映,那这一步应该不需要花费你很多时间就能完成。

3、根据你所确定的学习目标以及这本书籍的内容,确定中心概念,并将其写在一张空白纸的中间位置。

4、记住我们在上文讨论的那些规则,在每一章节结束后据此向思维导图中添加新的内容。

5、在你读完一个章节的内容之后,不要再回去翻看,直接写下你想要让自己记住的要点内容。

6、在开始读下一章节内容之前,先查看思维导图和之前记下的要点内容。

7、当你读完整本书之后,将你这次绘制的思维导图以及记录的要点放在你常看的书中或者是你经常用的记笔记 app 中,并围绕它创建一个系统确保你会定期查看这些内容(下文会讲到如何创建一个保存系统)。

到这里,我们已经知道学习的过程包括反思和反馈,或者说互动和重复。如果你阅读了某些材料,但却没有创建一个生动的心理图片、没有建立起心理联系或者说没有花时间去思考你所阅读的内容,那你这次阅读的投资回报率会很低。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才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去进行积极阅读。

与此同时,要让自己享受读书的乐趣,这一点至关重要。尽可能以最好的方式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并且实现学习成果的最大化,这不应该成为一种负担。如果你真的对一本书失去兴趣,那就放下它,不要去看。可能这对大多数人来说有点违背直觉,毕竟我们接受的教育一直都是应该“有始有终”。但其实你没必要苛求自己, Nassim Nicholas Taleb 在他的《反脆弱》(Antifragile)一书中就曾提到过这种行为并不是懒惰,反而是聪明的高效性:“诀窍就是你可以对某本书感到厌倦,而不必苛求自己去读完它。这样一来,你在读自己喜欢的书时吸收的信息量会更大,你几乎可以毫不费力地就找到书中的‘黄金屋’。”

以上技巧适合那些对新知识“浅尝辄止”的情况,在下一篇中作者具体探讨了寻求对新知识达到详细、深入了解和掌握的情况下具体应该怎样去做。

原文链接:https://medium.com/@maartenvandoorn/the-complete-guide-to-effective-reading-fc1835937757

译者:aiko

[免责声明]

资讯标题: 高效阅读完全指南(上):如何通过读书迅速学会新知识?

资讯来源: 36氪官网

36氪企服点评

思维导图/流程图相关的软件

查看更多软件

行业专家共同推荐的软件

限时免费的思维导图/流程图软件

消息通知
咨询入驻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