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资讯> 协作文档 > 阿里“投石问路”砸了腾讯,去中心化到底有没有明天? >

阿里“投石问路”砸了腾讯,去中心化到底有没有明天?

转载时间:2021.06.07(原文发布时间:2021.04.10)
426
转载作者:36氪企服点评小编
阅读次数:426次

编者按:本文来源于“铅笔道”,原标题《阿里“投石问路”砸了腾讯,去中心化到底有没有明天?》,36氪经授权转载。

近日,阿里向腾讯递交了淘宝特价版微信小程序的开发程序,这个“骚操作”让互联网发烧友们一度以为自己看到了洋葱新闻。

熟悉两家恩怨情仇的人不禁疑惑:双方一直是相互封杀,甚至有点老死不相往来之意,现在这是要破冰、携手去中心化的节奏吗?

事实或许并没有那么简单。这本质是两个中心化巨头的相互博弈,即使之后谈成合作,也不过是互换了一波中心化资源。Web2.0的时代,这种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套路把用户玩的团团转。

那么真正的去中心化应该是什么样子?本文就带您了解一种新的思路:分布式身份。

两巨头中心化的彼此博弈

据报道,阿里巴巴副总裁、C2M 事业部总经理七公(本名汪海)表示,阿里的确提交了淘宝特价版小程序的申请,期待和腾讯的合作,但申请仍在审批中。

一石激起千层浪,网友们面面相觑,两家这是要破冰了?

说起两家互联网巨头,大家普遍的印象就是:相互封杀,老死不相往来。这一切,的确是阿里先动的手。

早在2013年,淘宝就已经禁止卖家张贴微信二维码,甚至禁止提到“微信”二字。 2013年11月22日,淘宝正式屏蔽来自微信的访问,用户点击任何链接,都会被引导到淘宝app的下载页面。给出的理由是:微信不安全,存在大量的伪造店铺页面,威胁用户的经济安全。

腾讯自然也不甘示弱,淘宝app下载的链接全都不予在微信中显示,请粘贴网址到浏览器中打开。2015年2月1日,支付宝开通了微信、qq入口仅8小时后,被微信封杀。通过微信平台开店的店家发现,无法用支付宝收付款了。

当然还有很多相互封杀的操作,但这两点包含了需要讨论的所有必要要素:两家互联网巨头高筑流量壁垒,使得用户信息和先进被封进了各自中心化的碉堡中。

阿里此时向腾讯递出微信小程序开发申请,看似在寻求破冰,但却是给腾讯递出了荆棘,而非橄榄枝。

近期国家对垄断的打击力度持续加强,大数据杀熟、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等过去的“常规操作”极易触碰高压线。

巨头们成为被监察的重点对象,自是苦不堪言,去中心化成了势在必行的事。阿里这个时候抛出微信小程序开发申请自然是抛出了一个烫手山芋,腾讯不接,那么坐实了滥用市场地位;腾讯接,就会用自己微信的流量接济淘宝特价版的日活,对势头正劲的腾讯友军拼多多形成围剿。

即使两家最终达成合作,那用户也不过就是在两家联手构建的生态中转圈圈罢了。如朱自清说的,“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这是web2.0时代的缩影:信息在应用平台高度中心化,却并不归属于用户,平台可以任意使用包含剥夺权限、封禁等方式决定用户的去向。阿里的尝试,看似是去中心化,本质上还是在和另一个中心化公司进行用户资源让渡的对话。

分布式身份或成为发展方向

不过,信息安全发展的车轮是逐渐向前滚动的。2018年,欧洲出台拥有“史上最严格数据安全法案”《通用数据保护法案》 (GDPR);2020年7月3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审议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草案)》。

互联网更强调数据安全的趋势很明确,问题却是:怎么做呢?

现在看来,去中心化、应用分布式身份不失为最合理的方法。

无论是基于哪一个时代的互联网环境,用户在互联网上需要取得信任的一切活动,需要解决“声明”“证明”“验证”三个问题。即“我是谁”,“我怎么证明自己是谁”,“你怎么印证我的声明和我的证明匹配”,也可称为身份标识,身份验证,身份交互。

在web2.0时代,中心化的应用把控了验证这一环,需要用户发起声明(如注册账号使用)提供证明(如完善用户信息,绑定手机号);在此基础上,用户才可以使用平台赋予的权限。

这让平台可以轻易拿到用户信息,并且自由决定是否让渡给其他平台,或是贩卖牟利。由于各个平台基本都是这样的模式,这使得用户在互联网上一遍遍自证以方便平台授予权限,这极大地加剧了信息被泄露、纂改的安全隐患。

用户就像把身份证复制了数个,锁在别人的柜子里。当用户需要办事的时候,需要拜访对应的机构,说“我是谁,我要干嘛”机构拿出来看一眼,放行,又把身份证锁回柜子里。如果他乐意,他可以放回一张假的身份证,或者把你的身份证卖给你并未授权的人。

分布式身份正在颠覆这个格局。

在一个分布式身份的生态中,协议为用户生成了一个独一无二的身份(公钥),并且给用户发放随机生成的身份声明(秘钥)。

用户凭借身份和身份声明,就可以在这个生态里完成“自证”——任何一家生态链上的应用,都能知道这个声明对应这个人。用户想用声明去叩应用的大门,只需要完成链上自证即可,这剥夺了应用自己定义“从用户那里拿到什么才算证明他是他本人”的权力。应用从一个“证明”存储方、“验证”的唯一执行者,变成了验证的其中一个参与方。

正因如此,分布式身份也具备了实现去中心化革命的条件。

体验分布式身份:安全、有收益的MetaID

在市场化运作中,分布式身份的生态为什么没有铺开来呢?因为分布式身份的运作模型,严重依赖分布式身份系统,即协议。过去出现的协议,成本高、承载能力小,不具备装下一整个互联网的条件,所以常见于数字货币领域的运用。

未来分布式身份应用要大规模普及,须得有一个能承载海量交互的分布式ID方案。

在这种背景下,MetaID横空出世。

MetaID就是一种分布式ID协议,采用大区块扩容路线不但充分挖掘了公链的性能,其最大的亮点——无上限区块和零确认的机制,也让MetaID具有了高通量、高并发、低成本的特性。这让MetaID具有了支持娱乐、社交产品的能力,是较为友好的底层生态。

分布式身份的应用,用起来和普通应用没有太大的变化,因为UI层面并不会和web2.0应用有何区别。

变化发生在存储层和激励层上。

在存储层上,用户完拥有了链上身份,就可以访问所有的应用;用户产生的数据,都不会被某一个应用直接拥有,应用无权删除或改动,用户的数据变动发生在自己的设备中,只需要“自证”即可被链上的验证方验证。只要用户能完成“自证”这个过程(存储个人信息的设备没有被他人掌控),那么没有人能盗用用户的信息。

在激励层上,用户在MetaID上的活动会产生相应的收支;支是用户在运营自己的数据中,为算力支付的验证成本;收入由开发者界定,用户可以从流量中收获别人赋予的一部分或者全部“算力”奖励;开发者亦可通过用户的访问量获得算力收益。MetaID生态的价值量化,让其天然具有优质的社交属性和内容产出属性。

目前,MetaID生态里已经拥有链上微博ShowBuzz、链上聊天室ShowTalk,链上笔记本ShowNote、链上IM Show.sv、链上开发助手MetaID101等产品,通过开发者的入驻,基于MetaID协议的应用都可以加入生态,且无需上架集成MetaID的应用市场“ShowApp”。这正是分布式身份生态的强大之处。

在打击用户信息滥用、避免web2.0应用垄断和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今天,此类基于分布式身份构建应用生态圈的方式,为探索“下一代互联网”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发现未来独角兽,项目BP发过来!

如果你的项目足够优秀,希望得到36氪浙江的报道,参加36氪浙江的“未来独角兽活动”,请将你的需求和BP发至36氪浙江项目征集邮箱:zhejiang@36kr.com,我们会及时回复。 

36氪浙江——让浙江创业者先看到未来!

[免责声明]

资讯标题: 阿里“投石问路”砸了腾讯,去中心化到底有没有明天?

资讯来源: 36氪官网

36氪企服点评

协作文档相关的软件

查看更多软件

行业专家共同推荐的软件

限时免费的协作文档软件

新锐产品推荐

消息通知
咨询入驻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