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乔帮主 60 周年诞辰,Tim Cook「The only way to do great work is to love what you do」的推文引领了一波朋友圈刷屏。
再往前一点,新年伊始,徐小平老师「抵制虚报融资」的倡议,让创投圈狠狠呼吸了一大口新鲜空气。
新年开工,情怀满满打开消息源,发现那个创投圈,还是以它一如往常的逻辑运转着:
| 在泡沫里穿行的创业营销逻辑
1/ 炒作概念。曾经「风口上的都猪能飞起来」还是表达行业选择与创业切入点的褒义词,如今却已经是一个共识的讽刺动词,每个项目都浓墨重彩地宣讲着,争先恐后搭上某个「热词」或某种「模式」。
2/ 打造巨星。「明星创业者」泛滥耳边,「90 后」,「硅谷精英」,「草根」,贴足标签登台吆喝。
3/ 资本加冕。“把美元换成人民币”、“除以 3”,这些应付虚报融资额的对策,与虚报融资额本身一样,都是用资本做证明题的畸形衍生品。
以上所列举的,似乎是创业公司们最普遍的营销逻辑和路径:概念炒作 — 团队包装 — 资本热捧。却少有围绕产品展开的证明题。或许是投入产品比的时间成本太高,又或许,着急的创投圈,「沉下来」反而格格不入。
| 最不费力的“营销”都是自然而然的
但回头关注,乔帮主与 Apple ,Paypal 黑帮,这些「着魔一般吸引大众和媒体聚焦」的创业者,都有着由产品出发的、「自然而然」的传播共性与规律:
1/ 产品与产品人自然而然地相互成就
2/ 产品的个性与产品人的个人风格甚至成长轨迹都有着无比自然的连贯性
3/ 产品个性与产品人价值观的正向循环形成「品牌」的自发传播
你可以在乔帮主「我们把屏幕上的按钮做得如此精致,甚至让人忍不住想舔一舔」狂热的细节自恋中,触碰到 Apple 的「极致」;而沿着他「connecting dots」的人生哲学追溯,Reed 退学后学习字体排版、印度灵修等经历与轨迹,贯穿着 Apple 所信仰的「审美」。
「不要轻易实现用户提的要求,因为每个功能都是包袱」,「摆出产品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任何点子,然后砍掉一半」… 37 Signals 总是以追求极简、高效,挑衅既有价值观的姿态出现在大众视野,但这个远程协作团队就是将自己“离经叛道”的价值体系做成了 Basecamp 。正如《 Geting Real 》里传达的,「人们使用软件的时候不只是在看功能,同时也在寻求一个解决方案,一种理想」,37 Signals 把自己简洁、导向明晰的团队协作理想输出成解决方案 Basecamp, Basecamp 实现 37 Signals 的理想与用户的连接,而 37 Signals 也因此成为更多灯光的追逐。
Paypal 黑帮「几乎都在中学时期研究过制作炸药」的令人咋舌的“个性统一”,同样炸药一般充满侵略气息的「避免竞争,进行垄断」价值观,造就了横空出世、打破传统支付方式的 paypal 模式,Yelp, LinkedIn 等一系列颠覆性创新产品,以及媒体根本停不下追逐的 Paypal 黑帮传奇。
这么看起来,这似乎才是一套更酷的逻辑:产品 — 产品个性与产品人价值观的相互渗透相互映衬 — 产品人的价值观引爆式传播 — 下一个更牛逼的产品。自然而然、毫不费力。
| 喧哗是创投圈常态,他们则在专心练剑
去年令我最兴奋的一件事,就是通过 NEXT 每周五的人物产品集专栏,亲自体会到这种「产品与产品人自然而然的连贯性」的奇妙。
比如,Dine 工作室创始人杜潇,每周荐碟的音乐发烧友,生活充满趣味又随性自在,「其实没有那么多离不开的需求」;「能优雅地把钱赚了,是做产品的最高境界」。唐茶、饭本、数字尾巴、知乎,在他设计的多个产品中,都能捕捉到与他的生活方式如出一辙的优雅,灵活与洒脱。
比如,Kent Zhu,「不太相信复杂的工具能进行时间管理」,Twitter 是「这个时代里唯一可以做到让你看不到他在变重的产品」,LBS 签到留下生活每一个细微的足迹…细节的体察与珍视,抽丝剥茧舍弃繁琐抵达本质,都渗透着他的产品观。
比如,Tower 前产品设计师 Mak,坚定的 《 Getting Real 》价值观践行者,生活和产品都要做减法 ; 比如禅叔,因为「信息自由流通」的信仰成为 Google 狂热粉丝,从可能吧到轻单,自己也一直在探寻契合每个时间点的信息流动和呈现的形式。
…….
回到话题。
如果喧嚣才是创投圈的常态,那么还好有一群「专心练剑」的产品人,承接泡沫。
如果一如 Paypal 黑帮、乔帮主,产品与产品人自然衔接、最酷最不费力的震撼需要时间的酝酿,而在泡沫里飞的营销轨迹是无可避免的普遍,那么喧嚣中, NEXT 希望能够扮演这群「专心练剑」的产品人和产品成长过程中的关注和陪伴,见证与同行。
年后的互联网,还是会继续吵闹着虚虚实实的融资消息,一批批前赴后继的「明星创业者」,以及各种渲染火热钱景的商业模式。我们也会一如既往,继续人物产品集专栏,从最常用的互联网产品切入,聊聊生活方式,产品观点,分享产品打磨过程中思考抑或是阅读灵光一现的收获。
最后,「专心练剑」一词借用自 Kent Zhu 新年的一篇文章。谨此文献给所有专心练剑,默默打磨着下一个惊艳产品的产品人,以及正在成长成为他们的你们。
如果你有希望通过我们的专栏了解的产品人名单和与之探讨的问题;如果你恰好觉得与我们契合,愿意加入 NEXT Club 与一群纯粹、敏锐的产品人和创业者在线上线下连接、探讨新品,期待邮件 xinyuan@36kr.com 或微信 xinyuanyy820 。NEXT Club 年后的第一场线下活动也即将启动,敬请关注36氪官方 App 的活动预告与报名通道。
PS:NEXT 团队也在招募运营中,如果你是 App 控,喜欢尝试新产品,欢迎扔简历至 next@36kr.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