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shop已经25岁了。
这个产品背后的公司 Adobe 比它还要大 8 岁(1982 年创立),年龄比国内多数互联网从业者都要大,但却走在这个行业的最前沿,也比我们中的任何一个人都更了解这个行业和市场(以致于他们的产品设计、规划负责人被转型期的微软挖走)。不知道有谁还记得,多少人当初对 Adobe CC 的订阅收费模式感到费解,而如今这种模式已经成为企业类服务的标准模板。
我感叹的当时,同事提醒我,Zynga 三番的办公室就在 Adobe 对面,相比之下不免有些唏嘘。曾经 Zynga 是一家多“酷”的公司啊,他们踩在那时候最热门和离钱最近的两个风口,社交网络和游戏。他们要做社交游戏平台,他们大刀阔斧地收购,成立四年就IPO。彼时,Adobe 和“酷”字绝对沾不上边。
虽然上面提到的两家公司都因为个中原因黯然退出中国,但看当下:Adobe 在给旗下一款产品大手笔地过 25 岁生日,而 Zynga 不再霸占媒体的头条,身陷游戏关停和裁员之中。
平台,这个饼谁都想画,尤其对创业公司而言。像 Adobe 这样老老实实把工具做到极致的,已不多见(诚然,Adobe 手上握有比热门的 Dribbble 更专业的设计师作品平台 Behance ,但工具为本,社区为果)。自身基础扎实,无论错过多少个“风口”都能随时卷土重来。Adobe 家的产品,无论是在以“娱乐”为主打的苹果系列,还是堵上“生产力”之名企图翻身的微软看来,都无可替代。
两年来,曾经在游戏届睥睨沙场的 Bandai Namco 和 Square Enix 都转身变成“手游大厂”,过去的任天堂和动视暴雪风光不再。提前发布却毫无亮点 Wii U 的任天堂让玩家至今都在调侃:次世代主机之争里只剩下微软和索尼,而动视旗下暴雪娱乐守着玩家不断流失魔兽世界和旧 IP 赶工的风暴英雄勉强续命。但优秀的厂商终究不会被口水淹死。手握 Mario、Pokemon 系列顶级 IP 的任天堂已经在 14 财年第二财季中扭亏,甚至预计在财年结束后实现盈利。而暴雪凭借自己早期打造的完整世界观,把价值延续到热门的卡牌游戏中,凭借炉石传说扩展到各个平台。哪怕把游戏放下不谈,只要暴雪愿意提供 IP,光电影授权就够影视公司们打出一番血雨腥风(魔兽题材电影已在拍摄当中)。
“平台”并不是一件坏事,只是它应该作为一个结果出现,而不是开头。Adobe 已经告诉我们,无论是新平台还是枢纽,核心都是过硬的极致产品。“极致”这个词耳熟吗?它和“风口”经同一人之口爆红 —— 他是雷军。
曾几何时,雷军和求伯君二人的金山世界并不算风光:金山毒霸和 WPS 讲的都是别人家的故事(Office 和各式特征库型杀毒软件),它们卖的都是产品,一手付钱,一手光盘。直到杀出一个做免费“杀毒软件”的公司。360 抢走了国内绝大多数的个人安防市场份额,并且在后续通过收编世界之窗、鲁大师、信安易、墨者、狙剑、冰刃、Malware Defender 团队的人员充实基础实力,在“安全”打头的产品类目里滚起雪球。于是小米学会了这一套,靠足够好的小米手机本身为中心,搭建一个服务平台。
我们曾对 2014 年美国上市的创业公司公司做过梳理,其中企业类服务占到多数。回过头来看国内,to B 市场如日中天。按一个创业者的原话就是“一时间,原来做 to C 市场的创业者和 VC 都冲进来了”,但能明确看到上市或大规模发展路径在“绝小少数”。2014 上半年,这些公司动辄说取代,说颠覆,说成为新平台。到了下半年,Slack 趟出一条路之后,这些故事就都变成了“聚合”、“枢纽”。
Steve Elop 出走,几乎标志了一个办公时代的结束。Google Docs 几经更迭,夹带着 Google Drive 变成很多中小企业和团队的新选择,曾经羸弱不堪的 iWorks 因为一项 "Keynote" 取代 "PPT" 成为新一代小白领幻灯演示的代名词。而事实证明,Elop 的出走并不能帮他自证。他最终也无法给诺基亚股东交出满意的答复,只能再一次回到西雅图当一个 VP。而 Office 在新 CEO 和新一代团队领导 Julie Larson-Green 的带领下摇身一变赶上订阅制潮流,新仇旧恨的 Box、Dropbox、Vmware 都变成合作伙伴,稳稳站住 App Store 和 Play Marketplace 生产力类目的榜首。创业公司口中被“颠覆”得万劫不复的 Yammer 也开始重新进入快速迭代期,随 Sunrise 和 Acompli (带日历功能)和未来潜在的新笔记、团队协作工具加入,他们会和原来的 Office Project 组成完整的项目管理、协作闭环 —— 顶级的工具自然而然会成就平台。
同一家公司,不同水平的产品命运则截然相反。半路出家的 Windows Phone 一样以“减法原则”匆忙把自己摆到跑道上,美名其曰“让你的手机把你从手机当中拯救出来”,最终还是逃不过因为残缺破碎的产品被市场抛弃。即使是在 Windows Phone 8 幡然悔悟,把系统各处接口都开放给第三方,也几乎没有开发者买账。微软的金字招牌尚且如此,开放是一回事,生态是另一回事。
回归之前说到的企业类服务国内创业公司,其实无论“取代派”还是“连接派”,无论他们正在做的事有没有模板和先例,市场更期待、更需要的最终都是“产品派”,也只有“产品派”能走得更远。这里的“产品”不仅包含还处于早期学习传统软件地推、电销、ISV、SI 模式推广的应用和云服务本身,也包含为客户基于数据和快速迭代实现的附加值。
附加值和动态、不被地理位置和时间限制的服务能力,是云端服务和传统软件最根本的差异。否则就只是把产品的载体和传播渠道搬到互联网之上,本质与传统软件相差无几。
媒体也同理,当导购“平台”老去(ZOL 委身京东),几大门户垂直化,新媒体呈现出模仿派和“新平台”。新平台们希望以内容搭建枢纽,将用户和价值导向各自不同的归属,在内容和版面之外实现读者和自身价值。模仿派们以新形态和载体出现,但运营模式没有改变,卖文章、卖微博,一应俱全,同时对“平台”们嗤之以鼻,但创始的台柱子们却因价值观不合宁愿转向传统媒体。以及,亲爱的,营销平台终究也还是个“平台”。
曾经,我和同事采访到飞博共创(微博“冷笑话精选”等账号背后运营公司)的创始人伊光旭。他说,他还在给自己和飞博共创寻找更多方向、产品和内容形式,这些产品最终会成为一个枢纽,帮助受众获取他们想要的内容。他说,“飞博共创绝不仅是一个营销平台,我从来没这么定位过(本处原意为从未定位于纯营销,而是以内容为中心)”,我相信他。
如果搬运工都做不好,就别提平台了。如果心里装着个平台,也别藏着掖着。太“(自以为)美”的承诺,终究只是太年轻。
写到这,无非想找到“你们”。如果你像我们一样愿意让媒体回归消除信息不透明的本质,把“抵达”这件事干得更纯粹更漂亮、厌烦听到无聊的“我们是平台”的故事,希望为优秀产品鼓与呼,那么给我们发来你的简历吧:sy@36kr.com。
我们希望你是:把企业服务和开发者服务看作自己未来职业规划密切相关的领域,希望能促进这个行业让它变得更好,甚至可能会实际参与到下一个“通天塔”的搭建中。最好有点计算机背景。
我们能给你的是:更近距离观察这个行业的机会,一个顶级“麻瓜(code-challenged)”和 code monkeys 的思维碰撞空间,和早餐、午餐、下午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