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企业来说,有社会化属性的协同平台和任务管理之间离得并不远。当越来越多企业社交网络、社会化协同走向细分,加入任务、项目管理元素几乎成为企业社会化协同发展的一大方向。在7月份的时候,我们介绍了通过“透明”和“信息流动”帮助企业的知识及协同管理的V部落。现在,支持多平台的V部落通过数月的开发准备已经变得不同,昨天推出的新beta版正希望用项目团队为核心的产品,圈住企业的知识管理和任务管理,从而提升团队的竞争力。
在改版之前,V部落最核心的功能是通过文章、文章评论做团队的沟通和知识沉淀,当时文章和团队(小组)分得较开,而新版本相当于在保证“透明”的前提下,将知识管理连同任务、项目管理内化在不同的项目团队上。可以看到,新的V部落呈现给用户的,不再像Yammer,而是类似笔记应用的三栏结构设计,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与用户行为、所在团队相关的消息中心和与用户to-do相关的任务中心;二是以项目团队为核心的项目管理,包括内化了的动态(信息流)、文章(知识管理、文档协同)、成员以及任务看板(任务管理)。
虽然不再有类似Yammer的信息流设计,新版V部落和旧版的理念依旧相同,希望帮企业做扁平化、透明的学习型组织。在默认情况下,项目团队中的每个成员都可以编辑、评论文章,通过Trello式的任务看板做任务的添加、分配和指派。而文章修改记录、Trello的修改都会有历史可查,通过操作日志确保扁平化不会被滥用。
和V部落CEO谢殿侠沟通过程中让我觉得比较有意思的,是V部落的文章模块有一点Github的味道。在调研中他们发现,企业对文章、文档的协作需求比预想的要多,他们对文章的协同花了更多的功夫。除了让每篇文章的更新拥有历史版本外,每次文章的编辑还可以保留草稿状态。当文章更新完成后,应用会自动检查是否已经有新版本的文章,然后在用户发布新产品之前帮助用户做更新文本的比对和进一步修改。在这之前,也有产品做类似的文件协同,不过他们用得比较多的是锁定的方式——这可能会导致文件协作效率不高。
而除了有历史版本,Github的一大特点就是开放协作流程。在V部落上,如果项目团队设置成公开团队,公司其他非团队的成员也可以通过“查看其他团队”看到项目团队中的看板和文章,并支持对文章的评论。(当然,Github还有其他有意思的特性,可以看我们的文章:从协作编码到婚礼请柬:GitHub正趋于主流 )
相比其他企业的产品,新V部落的一大特点,还在用户的边界和权限上。V部落除了通过团队公开、私密的性质帮助公司整体的透明以外,在用户权限上也格外注意细节。虽然产品一般默认团队成员都可以对项目内的所有文章做读、写操作,但也一样允许每篇初始作者或团队管理员在团队内部自定义阅读和编辑的权限——标明谁不能看、谁还不能参与编辑。
此外,和现实世界类似,公司可以在个别项目中加入组织外的成员,管理者可以根据需求为组织外的成员加入任务看板层面或直接是项目成员的权限。而因为边界的关系,这些组织外的成员并不会看到其他项目团队的信息。在现实世界中,每个人都属于多个社区——他是公司成员,也是甲方公司项目、兴趣团体中的一员。通过V部落的边界设置,用户可以只用一个账号做多个角色的管理,结合消息中心、任务中心去更好地完成不同角色的工作。
目前的V部落还是比较简单的版本,在未来任务看板和文章还会做一定的打通,让任务自动关联到文章上。此外,他们还可能和email、ERP、IM、网盘对接。作为一个开放的平台,V部落希望在未来会有应用商店,企业可以根据需求将企业网盘导入,作为文件存储的功能(目前仅支持文章附件的形式);或加入IM(如企业IM、WebEx、微信等)模块——方便持续性沟通;而消息中心甚至可以和email、ERP的消息打通,让来自这些应用的任务、工作流也可以在任务中心体现。而在消息中心及任务中心上,V部落计划开发任务日历,按照时间属性把所有任务给放到一起。
说起V部落改版的思路,在曾给我们投稿《社交是个伪命题》的谢殿侠表示,他们内部也有过关于改版的争论,但想在国内做平台,让企业真的愿意使用你的产品,始终需要满足他们最核心的诉求。公司普遍会认为,相比社交、单纯的知识管理,提升效率、业绩会是他们更核心的诉求。在效率这块,如何提升团队的执行力是关键。而要做到执行力强,就意味着需要考察团队是否扁平化、目标是否清晰、时间节点是否明确、责任人分工是否明确、沟通成本是否足够低,这些都直接反映到了项目、任务管理工具上。所以V部落才会结合原本强调透明、扁平化的知识管理、协同做包含任务管理的团队管理协同。
可以看到,目前已经不少针对B端的社会化产品在针对效率、业绩做项目管理、销售人员管理的细分。在销售相关的2B产品上,有纷享销客、销售易,而在项目管理上,也有以“工作计划”为核心的tita、聚焦任务管理的iworker等。谢殿侠认为,效率相关的产品在未来想要胜出,还需要在易用和功能完整性上寻找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