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维小维生素”(ID:Weixiaowei6),作者:维小维生素主创们,36氪经授权发布。
昨天,朋友大春儿打电话来跟我大吐苦水::
“今天早上公司通知,所有人的工资降到3000。
工资打折,可物价不打折,我还要养娃还各种贷款,太难了,2020真的太难了!”
听着大春儿的诉苦电话,我只好无奈地告诉她我的遭遇:
“公司通知了2-3月份没有工资,所以啊,节衣缩食的生活道路上,也得算上我一个。”
疫情打击之下,每个人都不容易。
看着银行卡上的余额越来越少,盘算着各种贷款的还款日,想着即将过上入不敷出的日子,焦虑就压得自己喘不上气。
疫情,就像一面镜子,暴露出了很多职场人的窘态。
如果你还是靠每月工资过活的打工一族,那我奉劝你,一定要想清楚这三个问题。
前几天与好友在群里闲聊,一个朋友说,年前每个同事都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年会上老板还说要扩展业务,多引进人才。
没想到复工之后,她们部门的一个姑娘就被裁掉了,现在她整天提心吊胆,生怕自己被辞退。
另一个朋友说:“公司通知复工,她却被房东拒之门外,导致她不得不在家等房东的消息。为了减少被辞退的概率,只好主动申请降薪。”
最后还无奈地说了一句:“工资低就低吧,不失业已经很幸运了。”
平日里,我们都是妆容精致地出入写字楼里的职场人。
可是新冠肺炎这场突如其来的飓风,将平日生活中粉饰的岁月静好吹得七零八落。
这一刻,再得体的装扮,也掩藏不住自己在重压之下的灰头土脸。
人生最悲哀莫过于,你以为自己可以平安宁静地度过每个阶段,可是不知道哪一天,生活就会从背后给你一闷棍,让你疼得龇牙咧嘴却也无可奈何。
年前,朋友小郑跟我诉苦,她在公司辛苦工作三年,年底奖金却比不过一个刚毕业的菜鸟。
她抱怨说,她工作三年从来不迟到早退,更是从没动过一丝跳槽的念头,没有功劳也该有苦劳啊!
但她也跟我说了一件事,听了之后,我就知道她本质输在哪里。
疫情期间,公司需要统计员工每天的健康状况。
小郑只会用普通的Excel,导致大家在群里上报混乱,还是那位她口中的“菜鸟”提议用共享文档,才解决了麻烦。
虽然只是一件小事,却足以看出了差距。
小郑工作三年,只会用excel求总数平均数,可是新人同事才刚来,就懂得vlookup和数据透视表。
平日里小郑遇到软件功能不太懂的问题,新人同事也总是能够轻松解决。
我们的生活里,像小郑这样的人还不少。
一年的工作经验重复用十年,还仗着自己资历深,各种看不上初入职场的年轻人。
殊不知,职场上从来只有功劳,不谈苦劳。
足够专业的人,从来只会让老板为他们的能力买单。
老实说,这早就不是一个依靠资历就可以纵横职场的时代了。
在老板眼中,“最可爱的员工”一定是有能力的人。
所以,与其整天抱怨自己的不幸遭遇,不如想想自己到底是哪里技不如人,给工作多添一份底气,也给自己的人生多一个底牌。
毕竟,老板不会为资历加薪,老板只会为能力加薪。
我在一家建筑公司做设计,最佩服公司里的一位前辈。
入行十年,专业知识扎实,踏实爱钻研,能力辐射范围很广。
听老板说,他曾和前辈在同一家公司工作,后来行业不景气,老板决定出来自己创业,第一个高薪挖走的就是这位前辈。
他也没有让老板失望,在创业之初,凭借自己的专业水平拉来了不少客户。
而且自学编程升级软件,简化了设计流程,提高了公司整体的工作效率。
现在前辈三十多岁成了公司里的管理层,摆脱了底层设计人员拼命搬砖的辛苦,也让自己的薪资实现了飞跃。
倘若前辈最开始的时候只是深耕本专业的知识,或许需要更多的十年,才能从同时入行的设计师中脱颖而出,而压在他头上的永远有比他更早入行的人。
一个人的能力圈,真的能决定他赚钱的半径。
现在不少企业在招聘的时候,都很看重专业以外的综合能力:
招聘项目经理,会注明:具有良好的演讲和谈判能力;
招聘财务时,强调:落实工作的执行能力;
招聘销售顾问,标明:需要敏锐的市场洞察力。
“一招鲜,吃遍天”时代已经过去了,企业的刚需已经升级为复合型人才。
综合能力的大小,才能决定职业天花板的高低。
恕我直言,职场的救生圈,不是大公司,也不是铁饭碗。
而是,你能力覆盖范围的大小。
很多人说,焦虑的根源,是能力的不再。
但是,焦虑解决不了一切问题。
唯一的解决方案,是一步步地扩大自己的能力圈,将主动权牢牢握在自己的手里。
扩大能力圈,你才能时刻保持空杯心态,深挖自己的潜力,同时也丰富了未来的无限可能性。
能力圈不仅是关键时刻的救生圈,更是我们手中进可攻退可守的最强底牌。
毕竟,强者变强,弱者恒弱,是历史教会我们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