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刘言飞语”(ID:liufeinotes),作者刘言飞语,36氪经授权发布。
1
近日在读一本比较老的管理学畅销书《第五项修炼》,其中有一个章节讲的是,在组织内存在认知和学习障碍的几种情况。
20 世纪 80 年代初,美国一家大型钢铁公司倒闭,并且承诺为员工做培训、找下一份工作。看似美好,但员工不买账。培训后,员工还是成为了失业者,很多人宁愿去打零工。
心理学家去做研究发现,他们存在严重的自我认知问题——工人说:我就是个车工(车床操作工人),我还能做别的什么工作呢?
作者彼得·圣吉把这种情况,称为:我就是我的职位。
2
我发现在身边,这样的故事并不鲜见。
很多人都焦虑“产品经理五年后会怎么样”,密切关注所有产品经理的动向和舆情,仿佛只要大家说会好,自己也会好;大家说会差,自己也会差。
他们居然都并不关心“我五年后会怎么样”。
很多人会认为 title 代表着一切。我在“在行”见过的学员里,有不少是裸辞+低薪硬是挤进互联网行业的。在他们眼里,只要我背上了“产品经理”或者“互联网人”这个 title,其他人就休想轻易摘下来。
但实际情况往往是,title 不属于国家管控的范畴、是随便制定的。许多公司招一个小编说是“互联网用户运营”,招给技术梳理逻辑打杂的冠名“产品经理”。老板都还没搞清楚产品经理是做什么的,就按照“常规操作”先把职位都攒齐,在这样的团队,职位早已经变味。
太多人把“产品经理”也当成可以熬资历的“公务员”,被坑得很惨。
上面两个问题甚至可以结合杂交,变成许多人关心的类似“AI 产品经理五年后会怎么样”和“我现在成了 AI 产品经理,是不是未来就不会失业”。
这话就仿佛在说,我只注册个贸易公司、什么都不干,是不是贸易谈判顺利的话,我就能赚大钱?
荒谬之处如出一辙。
你并不是你的职位。
3
再展开点儿说。职位,最常见的属性是:行业、公司、岗位、薪资、职级。
许多人是被这五条属性框住的。
从自我介绍来看,你会发现有很多很有趣的现象。
比如之前经常调侃的,只有百度的人自我介绍会说自己是 BAT 的,腾讯会说是腾讯,阿里会说是阿里。
再比如,越是边缘部门的,越喜欢提公司而不是业务。像做阿里园区食堂管理系统的,会讲自己是阿里 的;如果是做淘宝首页的,自我介绍一定会直说是做淘宝首页的。
这些事情的本质是什么?是每个人会把自己往更出色的标签上靠。
而当超越标签了之后呢?他就不会再依赖标签了。
如果你在不需要了解对方的岗位、薪资、职级的前提下,还觉得对方是个人物,这才更说明他的出色。
之前在滴滴,有的运营部门老板会比较在意“协作的产品经理职级有多高”,据此来判断产品经理的水平和你对项目的重视程度。你要是安排了 D5 过去,他会很不高兴;如果是 D7 就喜笑颜开。
而有的时候,你不用说职级,只说这个项目我让“做过 XXX 的 XXX”去,对方也能特别满意。那这就是超越了自己的岗位限制,自己成为了自己水平能力的代言。
有人的影响力是在部门,有人在公司内,更有人在行业内。通常更愿意讲自己名字、自己做的事情、自己产出的成果,而不是讲自己的职级、薪资、岗位 title 的人,水平会高于同职级/岗位的平均水平。
反过来说,有的面试官和招聘者不太靠谱的,就只会盯着职级、薪资和岗位所代表的平均水平看。比如 A 公司的职级是 567,分别对应 B 公司职级的 678,那就是死的规定,再优秀也只能做规定范畴内的事情。看你是 6 ,来了就做 7,别管之前做了什么。
不得不说,如果出色的面试者遇到这样不靠谱的面试官,还是会很遗憾的。
说句题外话,俞军老师在《俞军产品方法论》里提到的能力弱的产品经理该怎么找工作,很有意思,其中不少就是用外在的职位成长来包装自己(实际上自己才不配位):
4
说到底,还是社会文化与过去教育带给我们的刻板概念:我就是我的职位,而我的职位就能代表全部。
职位当然是识别一个人极好的标签,主要是在人与人协作效率方面极有帮助(比如 99% 的情况 P5 是无论如何做不了 P10 的工作的)。我们也依然可以拿职位去识别定位别人。
但是在自己身上也如此认知,就有点得不偿失了。我们自己是最了解自己的,个人的价值和边界不应该由外界的标签决定。
许多人会掉入“自证预言”的陷阱。比如星座的自证就是很常见的,很多处女座知道自己是处女座之后,就越来越爱干净、培养强迫症,最后活成了处女座。
职位的自证甚至是更常见的。就像文初的例子:车工活成了车工之后,拒绝所有其它的可能性。社会对他们怎么定义的,他们就怎么活。
当然这篇文章并不是说,要劝各位都突破边界、去折腾,而是理解我们并不是自己的职位,尤其不要活在“大厂”、“高 P”、“高薪资”标签的舒适区。
对于“我”和“职位”的关系,我会这样自勉,也供你参考:
职位是我的社会标签,能够让我在组织生存、在社会上与人高效对话;
不熟悉的人由于职位误解、误判和否定我,是不知,我不愠;
职位并不能描述我全部的能力、水平;
我的全部能力、水平也未必都需要体现在职位上;
如果可能,始终让自己处于职位所代表的水平之上;
如果在水平之下,时刻警惕要成长到配得上职位代表的水平;
判断境况需要改变,那职位要配合我改变,而非我配合职位改变。
希望能帮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