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生活在那个圈子和阶层,你会感觉世界都是那样的,其实你是被“折叠”了。
文丨懂懂 编辑 | 秦言
来源丨懂懂笔记(ID:dongdong_note)
《北京折叠》中设定了三个互相折叠的世界,隐喻上流、中产和底层三个阶层。身处不同的阶层,看到的世界就是完全不同的。社会是割裂的,一个人的感觉也是不完整的,只有大数据不会说谎,完整且真实。
这几年消费升级说得最多,所以在一些人的观念中,中产阶层的人数在增加,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为品质买单。但是在TalkingData的调查中发现:结论是与假设相左的,绝大部分人对价格还是非常敏感的。
“你会发现很多这种事情以前是没有数据做依据的,但现在其实都有数据能够支撑企业做商业决策。所以把人研究透,它不止可以影响到城市和人类的生活,也可以影响到上层的商业。”TalkingData首席执行官崔晓波七年前创业的时候,只是隐隐约约觉得数据非常重要,但到底怎么用并不清晰。用七年时间,他们不仅找清了方向,还建立了一定的行业壁垒,在大数据领域成为头部企业。
2018年,世纪宝宝走进了高考的考场。这一年发生在大学里最大的变化是,很多大学都新增了大数据和AI专业,虽然是新开设的专业,但是却吸引了无数世纪宝宝的注意力。
不明觉厉,即使大数据和AI已经成为日常我们听到、看到最多的词汇,但是仍然会让人感到有一种神秘的力量,而且是改变未来的力量。
时间倒推回七年前,2011年从传统IT企业出来创业的崔晓波等几人,对大数据的感知更是朦朦胧胧。
TalkingData是一家成立于2011年的公司,几位创始人都具有传统IT企业中从事数据挖掘、数据分析工作的经验。现在回头看,2012年小米手机引爆了中国智能手机的普及,可以说是移动互联网的一个起点。崔晓波他们意识到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必然会带来数据体量的爆发,一直从事数据挖掘工作的他们意识这些数据对企业和个人都会有潜在的价值。“当时还是很模糊的,但觉得是个方向。”
就在这个朦朦胧胧的认知中,几位创始人胸怀着“数据改变企业决策,数据改善人类生活”的愿景,TalkingData成立了。
“那时候我们就有一个信念:做一家纯粹的数据公司,把数据这件事做到极致,看它到底能产生什么作用。”
2012年TalkingData推出的第一个产品是给APP开发者使用的统计分析工具,APP通过这个工具可以知道每天有多少用户在使用、有多少是活跃用户、留存率怎么样,在不同的渠道里转化率有多高。这个工具对于早期的APP开发者有很大的价值,也无形中帮助TalkingData完成了最早期的数据积累。
从0到1000万个用户,只用了4个月时间。如此强烈的需求和后台看到的海量数据,崔晓波他们意识到:我们要做的是数据公司,不是工具公司。TalkingData决定开始尝试进入垂直领域,包括游戏分析、电商分析、金融分析的产品,将数据与场景做深度结合。唯品会、聚美优品、植物大战僵尸等这些APP的成长背后都有着TalkingData数据的支撑。
在此后,TalkingData又进入了TO B的市场,帮助金融、零售、地产、航旅、汽车等企业做数据分析和运营。到2017年、2018年的时候,TalkingData发现客户已经对大数据有所认知,并且开始要求用大数据解决实际问题,也就是说要看到效果。所以在2017年的时候,TalkingData提出要做客户的“成效合作伙伴”。
七年时间,TalkingData一直在大数据智能化方向上做着不同的业务尝试,崔晓波认为每一次业务调整都是探索,不是转型:“转型是对未来看得很清楚,从一个状态改变进入下一个发展阶段。而身处在数据领域,前途都是相对模糊的。每一次调整很难说有百分之百的把握。”
移动互联网时代,智能手机带来了数据量的指数级爆发,尤其是由移动设备收集的人本数据。这些除了可以帮助企业做商业决策,还可以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现状。崔晓波认为,人本数据才能成为构建智慧城市、促进城市改造升级的驱动力,提供新的规划思路与方法,帮助城市变得更有活力——显然,这是很多企业还没有看到的价值和新的方向。
老北京最著名的杨梅竹斜街被前门大街分成两半:右边是市政府规划的商业项目,拆掉了全部的老胡同,而把老北京有名的老字号都放到了这里;左边没有动,全部保留老四合院和老胡同。
按照这样的规划,你觉得哪边人流会多?
TalkingData的人流热力图显示:在节假日和周末期间,人流更多地是流向胡同这边,而非商业区。结果与城市规划的初衷出现了偏差。
TalkingData又做了一个实验,让老百姓来设计杨梅竹斜街,发现老百姓把写字楼、商业区摆到了一边,而中间放置了很多便民设施。你会发现老百姓的设计与政府的规划有很大的不同。
这个现象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
“治理城市,强调的不是管理,不是管控,而应该是人本。也就是说城市规划、城市管理需要市民参与。”TalkingData崔晓波认为,未来城市规划一定会是所有人共建,而不再是仅仅来自于规划部门的方案。
去年TalkingData与北京市政府合作了一个“时空折叠”的项目,通过机器学习的方法在时空上的模拟发现,高收入人群和中低收入人群在北京的交互很少。时空折叠在理论上已经被证明,但这对城市发展来说是非常不利的,一个真正有活力的城市需要各种阶层的人有充分的交流交互。
我们都不希望“阶层凝固”现象真正发生,那样整个社会将失去活力。所以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来看,要给两类人群创造更多能够碰到的机会,这样的城市才是真正有活力的城市。
TalkingData与北京市合作,换了一种思路去看社会阶层:以前大多是从收入来将人群分类,而新的城市研究方法更多需要根据人的生活习惯来分类,所以TalkingData通过对人本数据分析,将北京分为8大类人群:比如居家幸福奶爸,基本上在家里待的时间多;比如富裕的女性,她主要的活动区域在度假购物,她的出行方式是开车;其他类型还有职场精英男等等。
从新的角度对城市人群进行分类,这种分类方法考虑人群在区域里边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模式,对城市未来规划带来不一样依据,类似于国外社区中心的方式,在时空范围之内总有一个社区中心可以覆盖这类人群,根据不同的需要满足配套设施的需求,建设医院、学校等,只有这样居民才能感到生活便利而舒适。
崔晓波认为:“数据的核心不是拥有,而是连接,这也是TalkingData的核心战略。对人的研究会从物理化的研究走向数字化的研究,从关注人类行为走向关注行为背后的心智。”
七年前,大数据公司让人感觉不明觉厉。TalkingData到底是做什么的呢?
七年的探索,几次调整方向,手中积累的数据量越来越大,算法也越来越强大,崔晓波觉得未来更加清晰:第一,未来TalkingData是一家基于数据的智能公司,把数据形成智能,帮助企业去改善决策的质量和效率。第二,用数据改善人类生活方式的时间点也到了,类似“时空折叠”的项目,通过人本数据洞察人的行为,帮助政府或者城市优化运行效率,从而帮助提高人的生活质量。
“这一次我们的战略非常清楚了,又回到了我们创业的初心:TalkingData就是一家数据智能服务商。”崔晓波认为,TalkingData最大的核心能力就是通过过去几年服务不同的企业,聚合了很多数据源,形成了一个更加全面的、多维度的数据库,这样的数据产生的价值才是立体的。
大数据是人工智能的基础,但在这里有一个悖论:每一个人产生的数据是属于个人的,每个公司拥有的数据是公司的。如果这些数据不打破归属权,就无法汇集在一起,形成真正的大数据。如果打破归属权,数据的安全又如何保障?
“数据应用依赖于多源数据,而不仅依赖某一家公司的数据,即使是最大的互联网公司,它的数据某种程度上看起来也是有限的,并且是有偏差的。所以未来,我们们认为数据肯定是走向开放、连接、融合的。”
李开复在去年的一本关于人工智能的新书中写到,全球正在形成七个大数据的黑洞:谷歌、脸书、亚马逊、微软、阿里巴巴、腾讯、百度。这七大互联网公司拥有海量数据,并且正在利用这种大数据推进人工智能,从而拉大与后来者的差距。但这在崔晓波看来,单一企业再大,它的数据也是有限的,所以TalkingData选择了大数据开放的战略。
TalkingData的平台上已经连接了很多合作伙伴的数据,如何保证这些数据的安全呢?这就是TalkingData的另一大核心竞争力:数据不流动,靠算法流动来解决数据的安全共享问题。
去年爆发的顺丰与菜鸟、腾讯与华为的数据之争,其实都是数据连通中出现的争端。TalkingData跟MIT(麻省理工学院)合作,做底层数据安全框架的研发,思路就是数据不流动、算法流动。比如,未来顺丰与菜鸟不用再争数据放在我这里还是放在你那里,数据还是放在双方那里,在中间搭建一个开放的算法库,数据都在这个算法库去计算,变成商业智能的决策。这样就解决了数据的安全性和所有权的问题。
总结来说,崔晓波觉得过去TalkingData一直都在探索,这使得TalkingData想清楚了未来的战略:第一就是回到纯粹的数据公司,做一个汇集数据和算法的平台,并把不同来源的数据最终形成智能。第二,就是全面开放。黑洞,一定不是未来大数据的发展方向,而数据开放是必然的。
“谁先迈出这一步,谁就会在未来竞争里面取得先机。”崔晓波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