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边码故事”(ID:tech-kk),作者:白莉莉,编辑:JUMP,策划:徐浪、JUMP,排版:林晓芳,36氪经授权发布。
《纽约时报》引述过17岁美国女孩埃琳娜的一段话来形容互联网浪潮下的一代年轻人。
“今天的年轻人在这样一种氛围中长大:气候变化、全球恐怖主义、经济危机、大规模枪击……日益严重的问题让我们看见了生活的现实,解决这些问题的重担落在了我们肩上。但我们也成长在这样的一个世界里:打开搜索引擎,我们可以输入任何想了解的信息;我们可以和各行各业的数百万人接触,从各个角度学到技能、了解观点;知识在今天无比强大,我们可以通过指尖,得到我们想要的一切。”
无关年龄、国籍、性别和教育背景,每个人通过指尖触碰,便可得到想要的一切,数字化已经在无形中潜入普通人的生活甚至下沉世界,在这一浪潮下,每个人都是一朵浪花,虽然个体渺如一粟,但却无法被遗忘,也不能被忽略。
当我们把目光移向身边那些浪花,我们发现正是这些浪花们构筑了一个流动的世界,他们打破了人们在就业选择上的刻板印象,在互联网的缝隙中找到了新的生活之路,他们用非凡的勇气,做出了改变,找到了那束光,推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边码故事》纪录片讲述的便是浪花翻滚跳跃的整个过程。
“当今不是线性发展的时代,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断层跃迁式发展的新阶段。”
————克莱·舍基,《人人时代》
17岁的埃琳娜毕业于马里兰大学,她的毕业论文《一个Z世代人,如何看待社交媒体时代》中提到了一句话:
“我们的航行方向不仅是向前,还要向上。”
这并不是“拍在沙滩上”般的权利平行让渡,也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式的三观二元对立,而是新世代青年跳出二维视域,企图在空间上打破疆域——于是,我们看见了一批批“新上楼青年”。
不再做“螺丝钉”,温雪贵选择做一个“比较有用的零件”。决定离开塑料厂流水线后,他没有像很多同行一样,“平行跳槽”到一个待遇更好、节奏更慢的生产车间,而是直接“向上”,从流水线走进写字楼,成了一名不折不扣的“新上楼青年”。
温雪贵(右)在工作中。图源边码故事
尽管只有23岁,但广东揭阳人温雪贵拥有和许多小镇青年类似的人生履历:家境一般,中专毕业,塑料厂里揾食,流水线上打工。在“打工人”这个词还没火遍全国时,他这样评价那段打工岁月:“做的事很简单,但每天下班还是很累,每天干11小时,别人准备睡觉,我们还在上班。”
虽然工作性质枯燥,但他觉得“打工让人清醒”,“要有一门技术,总不能一直拧螺丝吧。”
于是,温雪贵开始自学编程。
随着互联网工具的发展,分享和协作的成本大大降低,人们的自由时间可以被充分利用起来,从而变成一种新资源,美国作家克莱·舍基将此称为“认知盈余”,他还专门谈过编程与认知盈余的关系:“最早,对认知盈余的成功利用是技术团体中的计算机编程。在那里,人们充分理解协作,因此参与文化的障碍少之又少。致力于类似Apache、Linux等开源项目的程序员,通常被定义为以积极眼光看待参与的人。”
不经意间,温雪贵用流水线外的“认知盈余”,叩开了编程这扇其他工友听来简直“不可思议”的大门。闲暇时间,他看遍了编程的免费教程,之后又付费在线自学了几个语言,“每天都会学,一天至少两个小时”。
靠着自学编程,他来到了广州一家科技公司,但起初自卑无比,因为自己非科班出身的“野生程序员”身份。不过他觉得从流水线到写字楼,“视野更广,舞台更大”。
年少气盛的那股劲终于让他成功转型并“出圈”,在告别了模具、流水线和计件工资后,走向被代码、KPI和Teamwork决定的新征程。
如今,他负责多个微信小程序的前端程序员。每年过年回家,面对家中亲友那句“你到底每天在做些什么”的灵魂拷问时,他都会微微一笑,默默掏出手机,点开微信,下拉至“最近常用的小程序”页面,逐一向亲友解释,这款小程序是做什么的,那款小程序又是为哪些群体服务。这时,亲友总是面面相觑。
他后来明白,自己千万番解释,都不如爹妈在视频那头的一句“过年回家带什么?带上你,带上钱就行”来得朴素和踏实。
温雪贵的身份也在这些年悄然发生转变:从曾经的流水线打工仔,到如今渐渐独当一面的“野生码农”。
后来他发现,和自己一样的“新上楼青年”阵容越来越庞大:比自己小一岁的戚颖聪也是中专毕业,广东湛江人,搬过钢筋,糊过水泥,如今在公司担任前端开发工程师,可以带队开发项目;比自己大两岁的金伟杰,湖北江汉人,曾在金融公司做客服,现在是一名后端工程师。初到公司时,两人和温雪贵一样,面对程序和代码时心里会略“虚”,但不甘于只做一颗“螺丝钉”的要强心理,敦促他们不断试错,不停奔跑,最终成了一线城市里的“新上楼青年”。
温雪贵(左一)与戚颖聪都有工厂经历,下班后逛市场。图源边码故事
互联网的各类数字化工具不仅消弭了学历、家境、工作履历的边界,还让“英雄从此不问出身”,让表面上看起来和数字经济“八杆子打不着”的普通人,实现物质和精神层面的向前跃起,但跟重要的是,彻底打破和击碎了上下阶层之间的流动桎梏。
慢慢地,写字楼容得下不服输的肉身,格子间也渐渐安放下那些有趣的灵魂——“螺丝钉”少了,“有用的零件”开始在云端多了起来。
“我是一个平凡的人,但一个平凡的人,也可以过得不平凡。”
——路遥,《平凡的世界》
“我的开锁业务遍及澳洲。”开锁师傅白云的这句感慨,“触网”系数三颗星,骄傲指数两颗星,“凡尔赛”浓度一颗星。
对全国的不少开锁师傅来说,湖南衡山是线上开锁界的“宇宙中心”。来自衡山锁匠白云,就是那个把全国开锁师傅聚拢在一起的那个人。早年他在发廊做过理发师,但经营不善致使“摸下口袋,一分钱都没了”。
离开发廊后,他开始学开锁,白天给人上门,半夜趁着“夜黑风高”偷偷贴小广告。早年贴小广告的经历让他意识到,能否成功地推销自己,这件事甚至比开锁手艺更重要,后来回想起来,他笑称这是自己日后“互联网运营思维”形成的一个雏形。
白云开发小程序之前,喷刷的街边开锁广告已经残缺。图源边码故事
那时的衡山街头,天一黑,就能看见一个疯狂“扫马路”、糊广告的小伙子,而“被保安掐脖子”的事情,白云自己也没少经历。他开始觉得这样不是长久之计,于是受一个同学影响,他开始接触不用“人肉贴广告”的微信小程序。
《人人时代》一书中还提到了需求的存在,让人们在线“抱团取暖”的现象。“因为互联网的各种社交媒体的蓬勃兴起,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更加润滑,更具有‘黏性’,即便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也会因为某种看似不起眼的需要和需求,而迅猛地聚合在一起,从而发挥更巨大的力量。”
其时,一股巨大的力量就在白云体内酝酿。自诩“平凡人”的他,还真就做起了一件让开锁业内人士刮目相看的不平凡的事:他通过小程序,编织了一张汇聚全国各地开锁师傅的巨网——从湖南长沙到浙江绍兴,从福建福州到成都重庆,只要有各地有开锁需求,白云就坐镇线上统筹安排,让最专业的师傅,在最快的时间内出现在紧急现场。
白云(右一)与他的团队。图源边码故事
这张“网”有弹力,后来拓展到汽车救人、家电维修、家政服务等多个领域,“可以说是什么服务行业都有”;这张“网”也有张力,“撒”得最远的一次到了澳洲,一次下单呼叫开启了白云的全球化服务,一个数字工具也连接起世界范围内最基本的日常需求。
在全球动辄“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价值观背景下,打造一个基于普通人基本需求的“平凡的世界”显得尤为可贵。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胡泳提过一个“数字鸿沟”的概念,他认为,社交软件的普及和兴起,会让“数字化不平等”越来越小,“我们承认数字鸿沟,但这个鸿沟会因为互联网的一些社交软件而不断缩小。”
数字鸿沟在个体与个体层面的缩小,也在白云的姐姐白丽芬身上得以体现。两年前她突然脑中风,瘫痪致使根本无法走路,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想死都死不了”。弟弟的开锁小程序遍及全国后,舍基所说的“看似不起眼的需求”,就需要后期的客服来跟进和安排。于是,白丽芬成了弟弟公司的一名在线客服,每天接听电话让她忙到“没功夫想死”。“在衡山这个三四线小城市,我能帮到全国各地的人,我觉得蛮有成就感。”
白云的姐姐白丽芬。图源边码故事
“我觉得我不再属于任何地方,而任何地方的人却又觉得我心早有所属。在这种绵密的夹缝之间,我找到了自己卑微的位置。”
——张怡微,《云物如故乡》
当庄志伟决定从合肥回阜阳老家工作时,父母高兴坏了。但老两口很快发现儿子其实在“天天打电脑”,抱怨儿子“给安排的规划局也不去”,甚至扬言“再不听话,咱们以后就拜拜了”。
这或许是所有“心中有火”青年的一个共同烦恼:面对家人在故乡安排好的“稳定工作”时,这种“一眼望见尽头”让人窝火,也让人无可奈何。而当他们用“我一直在等一个机会”这样的借口试图劝说长辈“别给我担心”时,终究难逃上一辈对自己“志大才疏,还是太年轻了”的评价。
同样的不理解还来自于合作方。当发现阜阳的公交车还无法实现微信云支付时,庄志伟拿着方案一家家找客户谈,“在三四线城市,你上来就介绍自己是干什么的,别人感觉你就是一骗子”。
在距离阜阳200公里的淮北,和庄志伟一样,从南京退伍回淮北时,李琳琳也被家里“安排得明明白白”。听从父母去一家国企做文职的几个月后,李琳琳就辞职不干了。和一部分抱怨上班摸鱼、职场生态、人情事故、晋升迟缓、提干无望……的体制内年轻人一样,李琳琳选择了一条看似更冷门的路:把曾经在大城市里看到的数字化、产业化的东西,带到家乡的小城市。
但此后,她被老家的数字业务搞得焦头烂额。她从事的是无感停车、无感支付行业,在淮北算是新鲜事物,和庄志伟谈合作时的处境和感受如出一辙,听到合作方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不跟你们合作了”,“就这么直白,受的气太多了”。
李琳琳和同事与商家谈合作。图源边码故事
如何在数字的云端和老家的泥土夹缝中寻求生存,成了庄志伟和李琳琳亟需面对的难题,这也是从一二线城市回老家工作的当代青年绕不开的话题:北上广拼实力,老家拼人情。而当这些青年选择数字工具和“云端之物”,试图为故乡的数字化空间拓荒时,伴随一腔热血而来的,不仅仅只有鲜花和掌声,他们需要更多地面对流言与非议。
无法让老家人明白云支付和“码上经济”,他们就集中在线下忙推广。“以前回家乡是不得已而为之,现在我们要变被动为主动,退路也可能变成出路。”李琳琳说。
庄志伟也在“故乡的云端”挣扎,但这个挣扎的过程,本身就代表了个体对故乡的复杂情感,就像张怡微说的那样,“在夹缝之间,寻找自己卑微的位置。”
但庄志伟不认为自己在老家做的数字化推广有多卑微。“每个人都爱自己的家乡,如果能为她做点事,自豪感是发自内心的。”
庄志伟给商家解说无感支付。图源边码故事
财经作家吴晓波认为,庄志伟所说的“自豪感”,根植于小镇青年对故乡的深刻情感,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移动互联网时代,中国城市在线上竞争力的重新洗牌。“过去需要在北上广深才能完成的事,只要有网络,只要有平台,只要有小程序、云支付这些数字工具,回老家也一样能做,十八线小县城怎么了,我在那里依然能写出造福大众的代码,照样能接下澳洲的开锁订单,不同经济体量的城市的‘云信息鸿沟’在变小,和世界的‘嫁接度’和‘勾连力’显著增强。”
“从拧螺丝到编代码,这些小镇青年的‘打工奇遇记’告诉我们,其实所谓的阶层固化,并没有社会公众想象得那么严重。”吴晓波认为,在互联网工具普惠的加持之下,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青年面前,始终有一扇等待被推开的大门。
当线上工具缓缓为“小镇江湖”注入久违激发的活力时,中国的城乡平衡被再一次推向公众视野——
“互联网以一种润物无声的工具化形态,接触并浸入到那些曾经微不足道的下沉世界,让创业、身份转变、阶层跃迁这些在传统社会极难完成的举动,在互联网的新世代得到指数级的爆发。这是专属于这代人的红利,也是我们这代人受惠于互联网的最大意义所在。”吴晓波说。
所以,温雪贵会离开城郊流水线,走向城市写字楼;白云会在衡山的街巷之间,用指尖轻触屏幕,来委派和跟进朝阳区或墨尔本的开锁“急单”;无数个庄志伟和李琳琳们正投身于返乡微创业的滚滚洪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