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潘星键(@星键V;微信:akavir),他在汤森路透从事数据质量分析工作近7年,他翻译了今年3月份的一篇文章《Can the Bloomberg Terminal be “Toppled”?》,原文既谈及彭博地位不可撼动的原因,也谈及金融数据领域存在的创业机会。原文作者Matt Turck曾任Bloomberg Ventures常务董事,现为FirstMark Capital合伙人。
在一些企业家和风投眼里,彭博的金融终端机多少是一个异类, 甚至是属于上个时代的产物。 当今时代,免费信息充斥互联网, 开源的大数据分析工具也不少,然而彭博的终端机业务却可以通过销售数据和数据分析工具,每年获得数十亿美元的收入, 且很多数据是彭博从第三方获得的。偶尔,你可能会听到人们嘲讽它的操作界面让人回想起DOS时代的简陋。
如今,各个行业都在加速细分和解绑(unbundling),金融服务业也并非例外,然而,彭博的的金融终端却毫不动摇的继续推进绑定(bundling)策略:一个产品,一个价格——这就意味着全球32万彭博终端用户中,所有人都要支付每年2万美元的使用费,即便他们仅仅会用到其3万多个产品功能中的很小一部分。
创业者们,如果这听起来像是一个“破坏性创新”的完美机会,或者你觉得把彭博的终端产品“解绑”是个易如反掌的事情,那么,你不是唯一这么想的。 我在彭博资本(Bloomberg Ventures)工作了四年,工作期间和离开之后听到过无数次关于这个话题的讨论。 最近的例子:机构投资者(Institutional Investor )网站之前的一篇文章宣称,“推倒彭博金融终端的比赛开始了”,还有另外一篇文章特别提到了Estimize和Kensho这两家创业公司,称他们“在瞄准彭博做事情”。
但是,这么多年过去了,彭博的金融终端见证了一波波的挑战者们来了又去。 时不时的,一波新的金融数据创业公司冒出来,用公开或隐蔽的方式尝试抢夺彭博金融终端的业务。 但过不多久, 这些公司或是失败,或是转行,亦或是被收购,总之都慢慢消失了。
这说明什么? 金融数据创业公司的机会在哪里?
正面进攻彭博,我只能说,“祝好运!”
首先,彭博并不是一个平凡、迟钝的行业巨头。 也许我在那工作的时候喝了太多的酷爱饮料,但总体上我对那印象深刻。彭博,不久之前也只是一个创业公司,但是现在,它有着强有力的品牌,雄厚的资本,崇尚竞争的企业文化,数年间数十亿研发投入所产生的产品,基本上从不宕机甚至减慢的技术平台,以及优秀的客户服务。
其实,现实中也曾有行业巨头被新进者打垮的例子,而彭博社的金融终端机业务能够顽强的抵御住创新者的挑战,这背后或许隐藏着一些不那么显而易见的因素:
1、彭博金融终端被极强的网络效应所保护。 令人惊讶的是,很多人都没能正确理解这点:彭博的终端机,撇开数据和分析工具,其本质上是一个社交网络。 事实上,它可能是最早的社交网络,甚至早于“社交网络”这个词的出现。
虽然有人认为,彭博终端机作为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已经开始退化,但是过去数十年间,“彭博”是金融专业人士沟通的主要途径(不管是因为合法的还是不那么合法的目的)。在一些特别相关的市场,所有人都在终端上,通过它与同事,客户和合作伙伴们进行沟通。 基于互联网的沟通工具(如Facebook, Dropbox, Gmail)在金融服务公司往往被禁止使用,所以远未达到普及,至少对客户端通讯而然是这样的。
2、它本质上是一系列小众产品(niche products)的集合。 在金融数据领域,每个资产(或次级资产)都有众多的细分专业领域,而针对每个领域都需要很深的专业技能,投入大笔的精力和金钱,才能打造一款能够满足这一小群客户(有时候,全世界只有几万人)需求的产品。
彭博从固定收益类产品起家,历经数年,运用其可观的现金流逐渐的征服其他资产类别(到目前为止,这一过程还在继续)。所以挑战彭博并不是简简单单的发明一个适合所有人的产品。这需要用大笔的风险资本去建立能够在各个小众产品线上与彭博进行直接竞争的公司。
3、它并不仅仅是关于技术。 大规模的提供金融数据并不是简单的比拼技术, 所以也不是可以单纯的靠提供更好的技术来整合和显示数据就能获胜。 起码就目前而言, 这其中还有大量的流程需要人工处理(题外话:译者就职某透数据团队,深知其苦),也包括与众多第三方数据提供商经营多年的合作关系。
4、它对于用户来言是关乎决策胜败的产品。这点也是关键。 在金融领域, 人们依赖数据去下很大的赌注, 所以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是必不可少的——这就意味着,人们对于使用新的金融交易终端产品(尤其是创业公司的产品)心存戒备。
正如机构投资者网站上的文章所言(即,已经出现了一种趋势:华尔街上与终端相关的职位正在减少,以及全球范围内桌面数据(desktop data)开始向数据流(data feed)形式发生转变),彭博的金融终端业务也许会面临宏观上的发展阻碍。
但是基于上面提到的4点原因,短期之内,我不认为彭博的终端机业务会被任何创业公司全面推倒。 同时我认为,对于创业公司而言,即便它背后有VC的大笔资金支持,它想要同彭博终端机业务中的任何一个核心功能进行直接竞争(解绑),也是十分困难的。我不是说创业公司不可能在此类竞争中胜出,我只是觉得, 这样做对创业公司来说内耗太大,避开与彭博业务直接竞争或许更明智。
金融数据服务的机会在哪里?
虽然我不认为有太多的机会留给创业公司去建立一个彭博金融终端的替代品(其实也包括汤森路透、Factset的替代品), 但我认为在金融终端的“外围”和“下方”依然有肥沃的土壤——即,这些大公司不太可能涉足的区域。 确切的说, 我认为创业公司在金融数据领域里的机会包括,运用社交网络、众包等互联网时代典型的操作方式,发挥大数据在支持决策方面的影响力。具体来说就是:
1、搭建面向金融圈的社交网络和社区。 像彭博终端做的那样,把数据、分析工具和社区联系在一起。 历史上, 资本市场并不多见以分享文化为主的公司,部分原因在于投资本身的特性;但是,随着土生土长的数字一代逐渐进入管理层,分享文化如果能在某些领域生根发芽,将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先行者比如投资人、操盘手社交平台Stockwits以及投资管理公司Covestor,虽然它们针对的主要还是普通大众。更加面向专业人士的社区则有SumZero,最初是面向买方分析师,而现在则更加宽泛。更近的一个例子是Quantopian,一个算法交易社区,面向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和投资策略偏量化和算法交易的人群。处于早起创业阶段的ThinkNum认为金融模型应当共享给所有人,希望成为金融模型圈的“GitHub”。
2、采取应用商店模式。 应用商店这种模式能够利用大批有一技之长的第三方开发者(彭博几年前也发布了自己的应用商店)。 比如,OpenFin提供的技术基础框架能够支持企业部署内部应用商店,解决了合法性、安全性、数据互操作性(也就是让数据从一个工具迁移到另一个工具)的问题。
以内部应用商店为基础,结合优秀的应用(如 ChartIQ,提供HTML5金融图表和技术分析工具),将会是一种不错的针对“低端”市场的商业模式。 一些难以承受购买整个终端和相关基础设施的的公司,可以挑选他们所需的应用部署在自己的环境内。
3、众包数据。 一种全新的收集金融数据的方式已经产生了。 Estimize通过众包收集公司预估信息(estimates)。Premise通过全球手机用户众包收集宏观数据信息。Quandl, 一个金融数据搜索引擎,通过网路爬虫、众包和社区的贡献,已经积累了超过8百万条金融和宏观经济数据。
一旦建成这样的数据平台, 是否可以预测,将来第三方开发者会在这个数据平台上开发出各种分析工具和可视化工具,产生一个足够可靠的、由众包支持的“金融终端机”?起码,在处理非核心业务和非实时数据时,这样的终端是足够靠谱的?
4、利用大数据“洞察力”。显然,收集数据是为了从中获取可以做决策的信号, 一些有趣的创业公司正在挖掘其中的机会,比如Dataminr(针对华尔街的社交数据分析)和Kensho(正在努力“把智能助手革命带到金融领域”)。就市场定位而言,尚不清楚这些技术公司在多大程度上与彭博金融终端存在竞争(比如,彭博也在积极的投入社交数据的研发),也不清楚它们有多大的潜力能打败彭博。
在目前的情况下,现有的金融平台已经形成坚固的堡垒,同时占领着利润最丰厚的那部分市场, 所以对于创业者和VC而言,他们最大的问题是如何将自己专攻的业务扩大(scale)成为值十亿美元的公司。 总体而言,我认为会有越来越多针对金融数据的创业公司出现, 其中有一些可能取得重大的成功。 我很期待能够看到这个市场的进化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