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暖石网”(ID:nuanshi100),作者暖石干货组,36氪经授权发布。
我们在求职过程中,免不了要参加大大小小的各种面试。
而在面试过程中,针对各式各样的提问,如果不能正确理解面试官问题背后的逻辑和用意,则非常容易掉入面试“陷阱”中,从而失去工作机会。
所以今天干货组就给大家讲讲,如何巧妙的避开面试中的“问题陷阱”。按 HR 惯用的结构化面试流程为时间线,本文将拆分出了7个提问模块:
1、 面试开始提问
2、 教育背景提问
3、 工作经历提问
4、 能力经验提问
5、 最后一份工作提问
6、 进攻性问题
7、结束时提问
下面我们就把每个问题模块中经常容易出现的“问题陷阱”,逐一来全面地剖析与解读。
面试开始时,大部分情况下面试官会提出让你做一个「自我介绍」。
很多人对这个环节有排斥,认为对方既然已经看了简历,自我介绍属于多此一举,所以通常就会抱着不屑的态度敷衍了事。
那么很抱歉,你很可能在这个环节已经被打上了多个扣分的标签。因为这里就是第一个陷阱。
在这个环节,面试官的目的是想通过你的自我介绍,对你的综合能力进行一个试探性的摸底。
考察的范围包括但不限于:沟通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自我认知,知识边界,思维格局,以及描述与简历的匹配度等。
也就是说,你的自我介绍就相当于你给面试官的第一印象,不管你在简历上写了什么。
所以,面试时请务必认真的做一个有诚意的自我介绍,介绍的核心请围绕: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我想干什么,我能干什么】这几点展开,时间控制在5分钟以内为佳。
教育背景一定是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因为「教育背景」代表着你的底层思维、知识结构,以及你原来的选择。
而面试官也会期望通过「教育背景」了解你的原认知能力,通过教育期间的社交活动了解你的个性和潜能。
但这些了解似乎都规避不开这样一个常见问题:
当时为什么选择这个专业?
注意,这个问题也不是那么轻松的,同样包含一个陷阱。
这部分提问的陷阱在于,面试官可以通过回答了解你:是否有清晰的目标,是否有主见 /容易受他人影响 /与父母家庭的关系 / 你的成长路径等。
而往往大家在谈及学校和专业时,容易放松警惕,不经意间就会把自己的弱点暴露出来。
比如:我的专业是家长帮我选的 /当时的分数恰巧够这个学科所以就报了这个/因为这个学科比较简单……
虽然报考志愿时大家都相对年轻,但还是会暴露自己在做选择时容易缺乏主见。
其实这个问题大家可以回答的巧妙一点,从个人爱好及专业前景去介入。
毕竟当时年纪尚轻,出于各种原因放弃原专业也都可以理解。如果如此,你也无需回避遮掩,有理有据地说明,HR还是更看中你选择过后的表现。
尤其,如果你拿出证据,证明在自己不喜欢的课程中也能拿到高分,尽自己的努力去把它完成好,这说明你有「明确的目标」和很好的「执行力」,很可能会是一个加分项。
所以,这个问题的回答核心应该围绕:【我出于哪些对自身的考虑选择了这个专业、我在这个专业中学习到了哪些内容(品质)】,以让面试官可以了解你的思维和个人特质。
「工作经历」和「自我介绍」一样,会让很多同学觉得有所排斥。要知道,面试进行到这一步,面试官一定已经看过你的简历了,这个问题一定不是为了了解你的工作经历。
如果你报账似的回答一遍,抱歉,那你可能又主动、自愿地跳入了面试官挖的坑里。
其实,面试官提这个问题,是因为想要考察:你是否具有通过梳理、复盘,从而发现、捕捉矛盾的能力。
通过你能否给出一个,对过去1年、3年、5年工作经历的总体概括,面试官可以判断你是否是一个有规划的人。
通过你能否找到「原来的行业和现在工作的关联点」,面试官能判断你是否具有发现、捕捉矛盾的逻辑能力。
如果此时,你无法合理的完成以上两点,很可能让面试官觉得你对自己和自己的工作缺乏合理的反思,也缺乏深层的逻辑能力。
此时面试官尤其可能借由你的经历,进一步深挖“你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这时候很多同学都是懵的,那就要gg了。
其实回答这个问题,你需要:把自己以往的经验技能,同面前工作的要求联系起来,并且能够简明、扼要地突出在以往工作中得到的、与目前工作相关的特质。
这个过程中,你可以自然地突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比如:
你现在要去一个留学类的APP,而你曾经可能是个翻译,那么你就可以突出:我有专八证书、GMAT曾经考到700+。这即体现你曾经的业务能力,也围绕这个岗位,突出了自己的优势。
这个有理有据的、曾经的「核心竞争力」,仍然可以迁移到你的新工作中,对你会非常有利。
所以,在介绍「工作经历」的过程中,你应该:提供给面试官建立进一步询问的参照物,让面试官了解你的经验和技能,在多大程度上符合目前这份工作的要求。
「工作经历」是从时间的维度上衡量你经历过的事情,而「能力经验」是针对事情本身,从业务水平的角度去衡量你的能力。
常见陷阱:
“能谈谈最近一次你的工作失误/ 项目成果/xx案例/没能按时完成工作 ……的情况吗?”
碰到这种问题,很多同学都觉到自己展示成果的时候到了。
非常容易出现的问题是,为了顺利入职,夸大自己的项目成果。这其实犯了面试的大忌。
“诚实”在任何时候都被视作一个优良品质,许多问题可以巧妙地回答,但一定不能造假。
尤其在具体的业务问题上,比如你此时说出“我曾经带来xx的转化”,那么对方很可能会就你的答案进一步追问下去:
转化路径是什么怎么设置的?转化过程中遇到了怎样的问题?怎样去解决的?有什么样的相关数据支持?在不同量级的情况下,具体实施了什么样不同的措施?
面试官会非常期望在这个环节中,验证你的思路和具体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往往会对具体案例进行深入的追问,如果没有相关的经历,很可能在比你经验丰富的面试官面前露怯。
这样浮夸、缺乏反思、不诚实的求职者,对整个公司氛围都是不利的;另外,这样的行为也会破坏面试者自己的个人信誉,所以要万般注意这一点。
反过来讲,面对这样的问题,作为面试者,坦诚地承认自己的失误不失为一件好事。
因为面试官更看重的是,你是否已经认识到症结所在,他很可能会通过一个虚拟的、或者他们正在面临的问题来测试你,希望看你有没有能力把曾经的失败转化为成功。
所以,弄虚作假不如诚实作答,思路清晰地给出自己失误/成功案例的分析,突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显示出自己持续进步的趋势。
面试官关于最后一份工作的提问,很大程度是想通过应聘者工作状态、离职原因等方面,去了解应聘者对待工作的态度,去挖掘应聘者更看中一份工作的哪些条件。
为什么这个问题也是陷阱呢?
因为无论你是从大厂跳小厂、从外行跨入互联网,降薪转行、或者每份工作时间都不长,面试官几乎都会心有怀疑,预设很多情况。
如果你没有准备、梳理出合理理由,很可能掉入「很难合作」、「稳定性差」、「缺乏驱动力」等等不同的减分坑中。
这个时候,怎么回答才好呢?
其实想要换工作的理由无非是「薪资不满」、「前景没发展」、「个人和公司预期不符」。
只要能够有理有据、客观的分析自己不再继续前一份工作的原因,这些理由都是可以被接受的。
但过度强调上级/老板的坏处,就不是什么合理之举了。因为无论你说得是否客观,面试官都会担心,应聘者在被解雇后也会同样diss现在的公司。
正确的做法是: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理性分析具体的瓶颈,强调「面试的公司有哪些元素吸引了你」,或者「面试公司工作可以在哪方面让你发挥更大的价值,为公司带来更大的利益」。
让面试官知道你有做功课,并愿意接下新职务挑战。
进攻性问题的常见陷阱,如:
“你如何看待咪蒙/刘强东/xxx社会热点事件?”
听到这个问题,你很可能已经松下了紧绷的神经。千万不要!不要以为面试官和你进入了闲聊模式,事实上,他正在向你发起进攻。
记住,只要还在面试,无论面试官多么nice,都不要放松自己的神经。
到了这一步,面试官对你的硬实力、软实力都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些看似闲聊的问题,其实是想知道你一些横向、可扩展的东西。
可以说,此时的问题个个都是「灵魂拷问」。
这里即可能包括一些宏观层面的,人生的、行业的一些探索问题。想以此了解你的格局有多大,天花板有多高,你的认知和潜能,还有哪些潜质。
也可能会问一些微观的问题,探测你的观察能力,是否具备一种看穿本质的能力等等。
当然也会有一些具体事情的、价值观的看法。这些可以验证你的三观和产品的调性是否符合,可以避免工作中你和公司双方发生的价值上的分歧,以致影响工作。
但关于这种「进攻性问题」,其实并没有什么标准的答案,毕竟人人的看法、三观不尽相同,而我们也没有必要为了入职强扭个人价值观。
因为互联网公司,尤其创业公司特别看中三观「合&不合」,这即会影响你工作的投入程度,也会影响团队合作中的流畅程度。
假意附和价值观只会让双方在今后的工作中有更多的摩擦,对双方都将是一件很难受的事。
前面说了这么多,终于到了结束曲响起的欢乐大结局了。可是小心,这里还有最后一坑。
典型陷阱:
“我的问题就到这里,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这似乎是结束会谈前的客套一问,但其实并非看起来那么简单。
这个时候回答“没问题”,绝对不是个好答案。
因为对面试官来说,这一问是对面试者反应能力和思维方式最直接的了解方式。
「没问题」即会表现出你对这个工作机会缺乏重视,也会显示出你对这个职位缺乏诚意。
针对这个问题,你可以反问:
1、它的工作范围是什么,工作内容有哪些?
因为岗位描述可能并不是很精准,或者比较复杂。这个时候,你可以问清楚,“xxx是我需要负责的么?负责的结果是什么?……“
这些都是和你的工作息息相关的,都比问薪资有价值的多。因为即便你得到了薪资范畴,如果它和kpi或者okr挂钩,你获得的也不会这个准确的数字。
所以相较于薪资,不如更多地去了解这个工作有哪些具体内容。
到底是什么工作内容?权限有多大,直接汇报上级是谁?如果面试岗位,已经有了所属部门,那该部门的工作分配情况是怎样的?每个人和我的关系是什么样的?公司/部门对我的预期是什么样的?
这些都能让你对接下来要接手的工作,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也能让你对接下来面对的是怎样的一群人,对自己的工作环境有所了解。
2、问清楚公司的工作方式是什么?
「工作模式」很大程度上会和「工作时间」相关,试探性地问一下工作模式是什么样的,很大程度可以了解到这个公司的加班情况,也可以借此表达下对加班的看法。
创业公司都喜欢all-in的人,直接表达不想加班可能不是明智之举,但我们一定要表达出自己的态度。比如”我不排斥加班,但排斥无效加班“。
3、问清楚我们的汇报对象,也就是直接上级。
通过询问,了解上级在公司的角色是什么,他的风格、要求是什么样的,对下属的预期,甚至直接问出公司希望你带来什么样的价值。这些直接的答案都可以加深你对公司的了解程度。
相较于回答”没问题“,以上三个问题既可以让你进一步了解公司,也可以让面试官通过这些问题逐一地去了解你。
我们参加面试也是为了让自己找到更合适的公司,与其对许多问题欲言又止,不如直接问出你期待的点,让彼此对对方的情况了解,然后充分评估,争取让彼此都找到最合适的对象。
以上就是面试的整个过程中,我们可能面临的一些“陷阱式”提问,希望同学看完以上7个问题,可以做到合理避坑。
当然,如果你巧妙地躲开了所有陷阱还是没有面上心仪的工作,也不要灰心,因为有些公司虽然挂着招人的广告,却未必真实地在招人。
如果公司真的在招人,那么也可能是你确实和公司有不合适、不匹配的地方。
此外,面试只是进入理想工作的最后一击,在此之前,我们肯定先要用知识和技能武装好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