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资讯> 舆情监测软件 > 我为什么不写热点 >

我为什么不写热点

转载时间:2021.10.23(原文发布时间:2020.04.26)
205
转载作者:36氪企服点评小编
阅读次数:205次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L先生说”(ID:lxianshengmiao),作者:Lachel,36氪经授权发布。

原标题《慢一点,不要急

我为什么不写热点

本文共有 5400 字

如果觉得页面很长

那是因为留言很多

熟悉我的朋友可能会知道,我一向是不写热点的。

为什么不写呢?是因为我不关注热点吗?其实也不是。有些事件我还是很关注的,也确实有不少想法和观点。

但我一直奉行一个原则,就是:要做有生命力的内容。

什么意思呢?今天发生了一件事情,你去写一篇文章,可以获得大量关注。但过了一周,一个月,三个月,回过头来再去看,你还会关注它吗?基本不会了。

热点的一大特征,就是高度依赖于当下的语境。

什么是语境呢?一个事件发生了,在公众中引起广泛热议,形成几种彼此对立的舆论场,这就形成了一个明确的语境。这种语境会赋予相关信息更高的权重。

于是,在它的驱动下,新的信息流出,更新大家的认知和共识,继而完善这种语境,再引出新的信息……构成了一个循环。

在这个循环之中,个体会有一种超越了自我的「共同体」体验,会产生一种「虽然我们素不相识,但我们在这一点上立场是一致的,因此是同一类人」的归属感。这就是语境所给人的力量。

但是,一旦时过境迁,这种语境被消解了,那么所对应的信息的价值,也就不复存在。因为,这些信息本身并无甚价值 —— 它们的价值本就是语境所赋予的。

也就是说,它们的生命力,可能只有一天、两天,随后就会变得无关紧要。

这也就是今天我想和大家讨论的话题:聊一聊,信息的生命力。

1

如何理解信息的生命力呢?

如果我们从香农的信息论入手,可以这样定义信息:

信息,就是能够减少不确定性的东西。

举个例子,一个社会事件发生了,不同的利益关系方各执一词,你不知道该听信哪一方。这时,有人出来披露了一条信息,于是增加了某一方的可信度 —— 我们就说:你对这个事件的信息增加了,不确定性降低了。

那么,从这个定义出发,我们可以得到两条显而易见的结论:

1)信息只对「关心它的人」有价值。

你马上迎来高考,不知道应该报考什么专业,那么这时,关于大学专业就业前景的信息,对你来说就是有价值的。但如果你已经大学毕业工作了,这条信息对你还有价值吗?显然没有了。

2)信息只对「不知道的人」有价值。

这一条就更简单了:一个你已经知道的东西,再重复一遍,能给你任何新的收获吗?当然是没有的。

关于第二条,我自己有一个切身体会。

14年我在知乎写东西的时候,遇到一些问题,很喜欢用一个框架去分析,叫做「幸存者效应」。比如:「为什么我感觉身边的人学历都不错,收入也很高?」因为低学历和低收入的人不在你的圈子里,压根就不会被你看到。这就叫做幸存者效应。

这种角度在当时还是比较新奇的,也很反直觉,往往能得到不错的赞同。

但时过境迁,到了19年,这套分析框架已经非常常见了。随便一个关于群体和统计的问题,你都能看到「幸存者」 —— 那么这时,这种角度还能获得赞同吗?当然不能了。因为大家已经司空见惯了。它从一个新奇的事物,变成了一个常识。

那么,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什么是信息的生命力?它指的就是:一条信息,其价值的衰减过程。

也就是说:一条信息,从「许多人对它感兴趣,且都不知道」的状态,变成「很少人对它感兴趣」,或「很少人不知道」的状态,所经历的时间,就是它的生命力。时间越长,生命力就越长;时间越短,生命力就越短。

所以,为什么我不写热点呢?因为热点的生命力是极短的。一个热点信息,从「大家都不知道」到「大家都知道」,往往只有两三天的时间。这也就意味着,它的生命力也只有两三天,到期了就会成为信息垃圾。

因此,在我极少数的跟热点相关的话题里面,你会发现一种模式:我一定不会停留在「热点本身」,而是把热点作为引子,来传递给你一种思考方式,或者一种更持久、更稳定的观念。

比如:

在 对于热点议题,我们应该怎么做?中,传达「理性的冷酷」;

在 如何思考一个陌生的领域?中,传达「系统思考法」。

在我看来,这些才是更有生命力的信息。哪怕过了一年、两年,再回过头看,里面的内容依然是适用的 —— 这就是我判断「要不要写」的一个铁则。

如同我在写作课里面提到的:别人来看你写的文章,是要花费宝贵的时间的。那么,你所提供给他们的内容,是否能对得起他们所花费的时间?

你所写出来的内容,能否抵抗得了时间的扭曲,不会随着时间推移,成为无人问津的「信息垃圾」?

这一点,与所有喜欢写作的朋友共勉。

我为什么不写热点

2

可能有人会说:可是,很多短生命力的信息也是有价值的呀,至少在我看它们的时候,我觉得很开心,做人干嘛要那么累?

这是没错的。一切娱乐信息 —— 这里把段子、幽默、新闻、热点、八卦等短生命力的信息,统称为娱乐信息 —— 它们被生产出来的目的,就是要让你爽。它们并不在乎过了半年还有没有人关注,因为它们的价值就在于当下。

但这里就要提一对讲了很多次的概念了:短期反馈和长期反馈。

人永远是追逐短期反馈的生物,这是由我们的大脑和进化过程所决定的。因为短期反馈能高强度刺激我们的奖赏系统,驱动我们作出一次又一次的重复。

但正如我在 人生的幸福算法 中所说的:长时间的短期反馈,带来的后果是什么呢?你会忍受不了「落差」。从而,你再也体会不到「宁静」「平和」,体验不到细微的美好感受 —— 你会无限制地渴求新鲜刺激,无法忍受片刻的「空虚」。

所以,一种充满幸福感的生活是什么样的?一定不是「大起大落」,而是长期地、稳定地、缓慢地,徐徐抬升。

但这些是娱乐信息的生产者所关心的吗?他们并不关心。你的状态如何,跟他们有什么关系?

所以,这些娱乐信息有价值吗?不能否认。但它们有原罪吗?我认为是有的。它们的原罪,在于出于「让你爽」的目的被设计出来(用丹内特的话说,叫做「设计立场」),但完全不承担后果和责任。

有人可能会说:责任不应该在消费者身上吗?

这是不对的。举个例子:今天,当讨论到游戏成瘾时,很多人会为游戏辩解。他们会说:沉迷游戏是人的问题,一个人会沉迷游戏,哪怕没有了游戏,他也会沉迷别的东西,不要让游戏背锅。

这种说法对不对呢?其实是不对的。因为它没有看到背后的内核:游戏跟其他娱乐最大的区别,恰恰就在于其高度的成瘾性。比起任何其他娱乐,沉迷游戏的概率高得多。

当然,作为消费者,我们去苛责这些娱乐信息的生产者,是没有意义的。我们要关心的,是在这个充斥着娱乐信息的时代,如何保持大脑的洁净。

我自己的一个判断方式是:从长期的角度看,我现在所接触的东西,能否「堆高」我的高度,让我从更高的视角去看待新的问题、新的事物?

这看来可能是一个比较「功利」的观点。之前有不少读者给我留言,他们说:很多时候,我并不在乎这些东西对我「有没有用」,这样太「功利」了。我就是单纯地对它们感兴趣,就是喜欢,开心,快乐,难道不可以吗?

这其实是一个短视的心态。因为,很多时候,短期的快乐跟长期的快乐,往往并不是同一种东西,而且是截然相反的。(详见:人生的幸福算法)

哪怕你的价值观就是追求「快乐」,你也要理解:很多时候,快乐也是有不同层级的,有些快乐的确比其他快乐更高级。

举个例子:对我来说,写出一篇非常满意的文章,做出一个广受认可的产品,是一种极致的快乐。这种快乐,比我能想象到的任何消费和体验,都要强烈、持久得多。

而且,这种快乐又会进一步内化,成为我的内部资源和内在动机,推动、帮助我写出更好的文章,做出更好的产品 —— 这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说到底,这些问题其实都是文字游戏而已。「功利」看上去不是个好词,那我们不妨换一个,叫做「意义感」。人活着不要只看当下,要为了一个更高远的目标和意义去努力 —— 这么一说,是不是感觉好多了?

但其实是一个意思。

回到正题。一旦我们去正视「生命力」,一旦我们把目光放长远,从长期的视角去思考一样事物,很多东西都会变得不一样。

我为什么不写热点

3

不知道你有没有感受到:这个世界正在加速。

一切都在变得越来越快。信息的产生,信息的分发,信息的流动,信息的消解……我们没时间听长篇大论,喜欢看要点;我们没时间读完一篇文章,喜欢看图解;我们没时间看完一本书,喜欢看浓缩;我们甚至等不及短视频里两句话的间隙,需要剪掉,不留停顿。

在这个看电影都要2倍速的时代,一切都在无可置疑地加速前进。

整个世界就像一条传送带,带动我们向前奔跑,迎头撞上庞大的信息洪流。

面对这样的现状,谈「等待」「长期」「生命力」,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很少有人关注「持续」,只关注「爆发」;不关注「生命力」,而关注「注意力」。

在这种趋势下,我们很容易被塑造出一种「线性思维」。什么是线性思维呢?简单来说,就是难以在脑海中构建复杂的逻辑关系,而是把事物之间的逻辑简化成一条线:先是1,然后2,再是3,最后4。

因为,信息在加速构建和传播的过程中,为了适应外界的速度,务必把自己简化、再简化,让你能够用最小的成本,去接收、理解、记住 —— 甚至,已经无需诉诸「记住」,你看了就行了。

所以,一切逻辑就被简化成一条线 —— 你只需要知道「因为1,所以2」就可以了,无需思考假设、例外、约束、局限性、简单归因、权重、系统性、动态、逻辑谬误……因为,再复杂,就不方便传播了。

但是,知识的内部联系,永远不是线性的,而是网状的。事物的内部逻辑,永远不是线性的,而是立体的。任何一个外部事物,也不是线性的,而是系统的。

所以,不妨试着多摄入一些复杂的、深度的,「长生命力」的信息。不要急着「即学即用」,多去关注「构建」,从底层去真正理解这个世界。

或许在当下,它无法带给你足够的短期反馈和愉悦感,但是,它能够慢慢地、潜移默化地改变你的思维方式,让你能够从更细微、更全面的角度,去看待事物,思考问题。

4

具体到如何做的层面,就是一个非常大的工程了。如果大家感兴趣,后面会再试着写一写。

这里简单提几个我践行了很多年的习惯。希望对你有用。

1. 筛选信息

我会对所有接触到的信息,用对我的价值大小排序,大致是:

  • 系统的方法或思维方式;

  • 我关注的前沿知识点;

  • 备用的资料或素材;

  • 噪音。

除了噪音之外,其他的信息会进入我的信息库里面,按照一整套流程流动,最终沉淀到「输出」。

举个例子:比如读一篇关于某公司财务情况分析的文章,我可能会从中提炼出两个信息。一是这家公司的财务数据,记入3;2是研究财务情况的一套方法,记入1。

那么以后,我就可以参考这套方法,去大致分析其他公司的财务数据;抑或是参考这套数据,去推算这个行业的总体情况。这些就是「输出」,亦即前文所述,能「堆高」自己看待问题视角的事物。

除了这三类,其他大部分信息,都会被我归入「噪音」。对待噪音最好的方式是什么?就是完全不去理睬。不管它们如何耸人听闻,如何吸引你的注意力,不要看,不要想,不要讨论,不要产生情绪。

你理它们,你就输了,亏掉的是你自己的时间和精力。

不要觉得「失去了它们」,你只是失去了本就没有价值的事物而已。

2. 主动探索

在这个基础上,如果有一些事情,你确实很有兴趣去了解,怎么办呢?

这时,不妨试着去主动探索和挖掘,而不是等待别人咀嚼之后再传播给你。

比如:治疗新冠的药物现在进展到哪儿了?都有哪些备选项?临床试验结果如何?等等。

如果你对这些事件感兴趣,那就试着自己动手去理清它们的来龙去脉,让自己对它们的整体脉络,有一个连续的认知。再基于这个连续认知,去理解这个世界。

而不是停留在别人传达给你的「震惊!」「刚刚!」「痛心!」上面。

如何做到这一点呢?这就需要:

1)有一套自己的信息管理渠道。对内,可以关注一些深度媒体,比如:财新,三联,界面,澎湃。对外,可以关注一些国家级的媒体。诸如此类。

(可能需要培养一定的动手能力)

2)养成主动检索信息的习惯,而不是被动接收信息的轰炸。你需要什么,关注什么,就去寻找什么,不要等着别人来喂饱自己。

我后面考虑整理出一套信息渠道,分享给大家。也欢迎大家留言,共同分享自己的信息渠道。如果足够多,我会汇总起来。

3. 整理消化

许多人容易犯的一个毛病,就是把大量时间精力花费在「囤积」上面,但却永远不去整理和消化。

想一想:你下载的资源,有多少从来没有动过?买的书,有多少一页都没翻过?存下来的文章,有多少只看了一个开头?

我自己做过一个小小的统计:同样的时间里面,我可以收集到10条有价值的信息,但要彻底把它们吃透、理解,达到「能用」的程度,可能只有1/10。

这就导致了,日积月累,我们囤积的资源必然越来越多。而这些囤积的资源,又会给我们一种虚假的充实感,让我们继续忙碌于无用的「囤积」。

分享一个我自己的做法。我会把阅读时间大致分为两块,一块用来闲逛、收集,一块用来消化。

如何消化呢?举个例子:昨天读到一篇关于阿兹海默症最新研究的文章,我就会提炼出文章的核心信息,然后打开笔记,找出「阿兹海默症」这个大的主题,把它放到里面,去思考:这个最新的研究可以如何跟其他信息整合起来?可以如何丰富和完善这个主题?

再比如:我读到一个软件的用法实例,就会打开对应的笔记,把这个实例记录到里面,并拆分成任务,安排到任务清单里面,找时间自己动手试一试,再把尝试的结果写成记录。

诸如此类。

静态的信息是无用的。只有让信息流动起来,它才能发挥出价值。

4. 探寻底层

这一点,与其说是方法,不如说是一个思维习惯。

我们生活中,大多数接触到的信息,其实都是表象,是跟语境高度绑定的。这个时候,不妨去想一想:这条信息,如果脱离开语境,所留下的还有什么?

它里面有哪些东西,是可以抽象出来,迁移到其他场景、语境里面的?

这些东西,可能是一种规律,一个理论,一种现象,也可能是一套方法(参考第一点),等等。

这就是在「流变」的事物里面,去寻找「不变」的东西。

也是让信息的生命力,得到最大发挥的方式。

闲聊时刻

1)文中所述的「深度媒体」,是指它们拥有自己的调查记者。它们当然不是必然正确的,比如财新最近就犯了一个原则性错误(鲍某某事件)。

所以,要批判性地看待喔。

2)之前和做手游的朋友闲聊,说:现在大家连玩手游都非常急。一款游戏,哪怕知道满级就没事干了,也要熬夜肝满级;一个活动出来,哪怕时间还长的很,也要挤时间把它做完。甚至还有人一边肝一边吐槽:你们太肝了。

3)虽然我不喜欢「延迟满足」这个概念,但有时候,有意识地做一些长期的事情,或者把愉悦感拉长、摊开,也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比如,不急着读完一部小说,把它拉长一点,慢慢读,慢慢想。

4)微信据说要改订阅号的呈现方式了,要打乱时间流了,不知道具体的效果如何。

[免责声明]

资讯标题: 我为什么不写热点

资讯来源: 36氪官网

36氪企服点评

舆情监测软件相关的软件

查看更多软件

大厂都在用的舆情监测软件软件

限时免费的舆情监测软件软件

新锐产品推荐

消息通知
咨询入驻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