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十三邀》最初预计会火吗?”
“这话应该这么说,我们不知道它什么时候火?我觉得它总有一天会火,只不过幸福好像来的稍微快一点,确实比我想象的要快。”腾讯网副总编辑李伦在近日腾讯新闻的一场活动中这样说道。
《十三邀》播出后,因许知远与嘉宾直接、犀利的对话,引发外界很大的讨论。这是一档与《奇葩说》完全不同的,由60后策划、70后实施的严肃节目。甚至连马东都泼凉水,称估计只有节目组自己会看。
不过,不同于马东与外界很多人的看法。李伦认为,“我们非常相信,只要能够提供满足用户真实需求和社会需求的内容一定会火。”
他甚至不用思想访谈、思想对谈的标签来形容这个节目。“为什么它不能是一个新物种呢?”李伦反问道。
《十三邀》是腾讯新闻做原创内容的一个案例,同时也是有坚持的原创内容面临的各种争议的一个缩影。
在腾讯新闻内部,资讯新闻、财经深度报道等等要怎么做,都是经过长期的探索,有了自己的方法论。而这些,可能与网媒大环境,甚至很多人所想都不一样。
“新闻资讯App的月均、单次使用时长都增长约20%”、“专业媒体为用户提供严谨内容,而自媒体内容真假难判”、“超三分之一的用户表示更愿意看短视频形式的新闻资讯”……
这些数据,都是企鹅智库发布的《2018中国媒体消费趋势报告》所揭示的。
不过,各家平台对于原创以及机器算法是什么态度,报告里却找不到明确的答案。
腾讯公司副总裁陈菊红认为,为用户高效提供有价值的内容,不仅能带来流量,还会拉长使用时间。腾讯网媒体拓展经理王永治也表示,硬新闻是用户刚需,这不是刷算法类平台能获得的。
“你会发现好新闻带来流量,但是硬新闻带来硬流量,大家所有做综艺、娱乐营销的客户合作伙伴全都知道,多数流量是需要运营、需要购买、需要种种手段,但是硬新闻不需要,天然就带硬流量。”他说道。
数据也显示,腾讯新闻两会期间的视频流量9亿、整个PV流量16亿。
在此基础上,王永治认为,腾讯新闻相比会更加突出准确这一点。比如重大突发新闻、国际事件、名人的一些报道,都可以第一时间准确的传达出去。为此,腾讯新闻正在培养专家化的编辑。
目前,腾讯新闻依然坚持编辑强运营辅助算法的方式。
据腾讯新闻介绍,编辑的工作主要有三块:初筛,从是几万条新闻中挑出3万条分发给用户;精选,做到热点不遗漏、视角不重复、同题要优选;精编,比如梳理事件来龙去脉、做时间轴等等。
另外,腾讯新闻也会考虑到用户个性化的需求,比如首页800条文章,每个人看到的都是不一样的。而且在操作过程中,也会让机器来检查错别字、图片质量,甚至汇总新闻材料。
Dream Writer机器人出来后,确实让很多人感到一丝丝危险。不过,它所操作的更偏向程式化、格式化的报道,很难以企及深度报道和评论。
因此,腾讯新闻方面认为,现在最合理的是人机协同。
整个媒体生产关系在快速变动和整合,新闻资讯在填补不够及时、不全的空缺。那么,原创报道在其中又会扮演什么角色?
在李伦看来,主要有三方面的作用:一是梳理与鉴别;二是现场与深度,不断的解释本身就是一个深度;三是拓展视野和刺破信息茧房。
为此,他举了一个例子。5月9日,一位104岁高龄的澳大利亚生态学家来到瑞士,准备安乐死。这一事件,引起全球数十家主流媒体的关注。同时,腾讯新闻《是非之地》栏目的主持人也到了现场,进行报道。这是很多国内媒体没有做到的。
再往下说,该节目关注的都是生死、种族、领土、难民等问题。从题材上来说,比以往的报道都更为宽泛。对于打破信息茧房,是有益的。
据王永治透露,腾讯新闻内部正在孵化更多的新物种。比如面向中老年人与视力障碍的智能语音项目。再比如面向具有学习欲望的人推出的知识付费产品。
还有一个聚合性的产品,会在世界杯期间大规模应用。据他介绍,在一个聚合的话题下,可以看到与用户、热点话题相关的所有用户、专家媒体的意见等。
在节目方面,腾讯原创出品下半年,几乎每一个月都会推出新的内容、新的项目。
正如文章开头所说,坚持为用户提供他们需要的、有价值的内容,就离火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