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资讯> 舆情监测软件 > 内容为本,这件事你们别忘记了 >

内容为本,这件事你们别忘记了

转载时间:2021.11.08(原文发布时间:2016.03.19)
69
转载作者:36氪企服点评小编
阅读次数:69次

编者按:本文作者魏武挥,科技专栏作者,执教于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天奇阿米巴基金(skychee.com)投资合伙人。天奇专注于互联网新媒体投融资,BP 可投至:bp@skychee.com。

一、

腾讯网总编辑王永治的一番言论,引来了大V曹林的不满,而且是强烈不满。王永治先生到底说了什么呢?

报纸除了倒闭没有别的出路,多数媒体人将在2017到2018年下岗。到2018年很可能有三分之二以上的纸媒将会关停并转。

曹林先生把这一段放在他的反击文章中的头部,作为靶子,展开了一番批驳。

其实王先生后面还有一段:

25万从业者多数将在2017到2018年下岗,原因是产业和技能的过剩和过时。有些媒体人转型做媒体公关,但并没有那么多媒体公关的岗位,也不需要那么多公关。整体来说,从业者在现有的技能下,未来是找不到工作的。

这一段火力比较猛。更猛的是再接下来一段:

报纸的人常常跟我说,“老王,我们现在日子不好过了,你那儿有没有岗位或者事情让我帮你去管一管,做点策划之类的。我现在年纪大,不想在一线做,给我点轻松的职位”。我一听这话,立马当机立断的拒绝,因为互联网现在不需要这种所谓的高级管理人才,要的是干活的人,不管年龄大小。

这一段的“猛”点在于:有些凌驾他人之上的骄傲。从情感上来说,不是一段可以让人愉快的文字。但本身并没有什么讨论的必要。

这三段,是王永治先生的对于媒体未来预测若干点中的一个点。我对第一段关于报纸命运的看法是基本同意的,对第二段关于传统媒体人的看法是基本反对的。

其实,第一段,和第二段,背后彰显的两种东西:介质,与内容。

二、

信息产品中有三类。

第一大类,介质与内容合一。比如报纸就在这一类中。介质与内容无法分离后,使得内容的传播速度等同于介质的物理位移速度。所以以前有句话:新闻的速度就是火车的速度。缘故就在承载新闻的报纸,是靠火车运输到各地的。

但这也会引发一种不恰当的联想,将介质与内容等同起来。于是,王永治先生在宣布报纸不日就要完蛋的同时,宣布了25万媒体从业者的下岗命运。——25万从业者,大概是因为中国发了25万记者证的原因。

第二大类,就是介质与内容分离了。比如电子阅读器这种东西。电子书和电子阅读器显然是可以分离的。内容传播速度加快,我们真正迎来了无纸天书的时代。

在介质和内容无法分离的时候,离开了报刊杂志电视广播这种媒体单位,媒体从业者就不再是媒体从业者。但今天显然不同。任何一个人,在任何一个时间点,只要ta愿意,ta就可以至少临时客串一把内容生产者,比如说,去知乎上回答一个问题。

想要做一个内容生产者,是分分钟的事。

第三大类的介质与应用分离,与本文关系不大,略过。

三、

我是坚定的纸媒必死论调的主张者。这没有丝毫疑问。道理很简单,我家那个00后儿子,从来不看报纸。我也不觉得他成年以后,会忽然成为纸媒这种介质的拥趸。

但纸媒必死推断出内容必死,是很荒唐的。我相信也没人会同意“内容必死”这种荒诞不经的看法。

至于说报纸啥时候关门,这件事不重要。我们谈的是趋势,不是在看谁神棍得更好一点。

有人喜欢用国情来论证报纸在短期内不死。

不过,即便我那么坚持纸媒必死,我觉得我在短期内也不太会看到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华盛顿邮报宣布停止印刷报纸。

王永治先生关于报纸关门的看法,更多意义上,我理解为一种对趋势的判断,至于到底是17年还是18年,我并不关心。

如果你同意内容不会死的话,那么问题就是:1、内容在未来是个什么样的地位;2、内容会由什么样的人继续生产。

四、

我在新榜青岛大会上引用过一段我和江南春先生关于电影的谈话。

简单来说,就是电影本身,可能还不如电影所带来的其它产业来得那么赚钱。比如说,电影前的贴片广告、电影院里卖的爆米花可乐、电影院所在的商业地产。

所以,电影是一只鸡的鸡头,其它,是鸡翅膀鸡腿。鸡翅膀鸡腿当然比鸡头更容易卖出价格,但我们都知道,鸡头如果没有了,哪里还有鸡的活路。

内容是王吗?显然不是。内容生产商市值也好估值也好,真得不能和渠道比。

但内容是本。

如果没有内容,哪里来的什么百度谷歌关键字广告,哪里来的什么电影带动各种产业,哪里来的什么今日头条一年数十亿广告收入。

渠道其实是很明白这一点的,他们老鼓吹“内容为王”,把做内容的捧到天上去,在内容生产者得到了精神上最大的满足之后,他们暗笑连连地在那里数票子。

内容为本这个地位,是无可争议的。

在今天是个人都在谈IP的情况下,IP,就是内容。

五、

王永治先生说,产业上,已经过剩了。媒体从业者,技能过时了

这两句我没有一句是同意的。

媒体已经进入百年以降从未见过的大变局,这场变局之后,没有人能回答这个问题:未来的媒体是什么样的。

只能通过试错。

试错这件事,已经是万众试错,而不是计划性的试错。

我不愿意用过剩来形容这个媒体产业,而愿意用“繁荣”。

王永治先生所谓的“过剩”,可能指的是传统媒体的数量。

那我们就来看看传统媒体的数量:2-3000份报纸、2-3000个电视台、2-3000个电台,还有近2万本杂志。

很多吗?比起数字媒体,真不多。后者是用百万、千万和亿来衡量的。350万个网站、一亿个博客、六亿个微博、2000万公众账号。至于头条号、淘宝头条还有什么自媒体平台,我还不知道有多少数字呐。

真要说过剩,谁在过剩?

但这些数字加在一起,我都觉着没什么。这是一个万众试错的过程。千万不要中了打小计划经济教育的毒。

六、

技能过时了吗?

未见的。

其实传统媒体人从来没在技术上落后过。报纸做网站,早于新浪搜狐。博客、微博、微信公号,都是第一批尝鲜者。至于最近比较火的无人机、VR为代表的4R、机器人新闻,传统媒体也不见得当没看见。

25万从业者,有落后的,我同意。但要说大多数都技能过时,我坚决不同意。

传媒的溃败,是成本结构的问题,不是传媒人的内容生产技能问题。

我这个人关心的是科技媒体,我知道几个科技媒体,都是传统媒体出来的人创业的。如果说技能过时,他们就不该做到今天这个份上。

事实上,腾讯网自己,都有着大量的来自传统媒体的人士。如果他们技能过时,腾讯难道是招了进去再培训一年半载来上岗?

今天媒体世界的大变局,对传统媒体可能是一个悲剧,但对很多传统媒体人,并不是悲剧。他们可能迎来他们人生中的一次彻底的解放。

因为

1、内容为本,虽然这货本身不怎么赚钱,但为本的东西,总是丢不掉的;

2、生产内容的人,依然需要大批的传统媒体从业者;

3、他们多年的浸淫,财富意义大于包袱意义;

4、这是一个他们获得解放的时代,不是一个下岗淘汰寞落一生的时代;

5、媒体变局的未来,谁都不敢断言,不“过剩”,怎“试错”?

七、

至于曹林先生的赌局,看看就好,没啥意思。

我的一个朋友是这么说的:

如果王赌赢了,曹作为纸媒人原本就要面对失业或者主动跳槽;而王赌输了,则是真真正正的辞职。赌注很不公平。

好像很有道理的样子,是吧?

且不说,两个人职业上的收入,可以想见的是,并不对等。

所以,这不是一个公平的赌注,即便曹林先生气势如虹。

[免责声明]

资讯标题: 内容为本,这件事你们别忘记了

资讯来源: 36氪官网

36氪企服点评

舆情监测软件相关的软件

查看更多软件

大厂都在用的舆情监测软件软件

限时免费的舆情监测软件软件

新锐产品推荐

消息通知
咨询入驻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