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理财是个诱人的领域,包括铜板街和盈盈理财在内都拿到了比较大额的估值。但这两款产品的短板都是过分关注于“理财产品”和“交易”,这样从概念上来讲,就很容易被“钱生钱”这类产品抢占用户决策上游。
上次我们报道“钱生钱”时,它还只是一个推荐投资组合的决策工具,彼时最大的问题是没有打通交易。但在“钱生钱”最新迭代的1.5版本中,我们看到交易环节已经被打通,用户可以在App内实现理财产品购买和赎回。而且更重要的是,“钱生钱”的产品思路已经由做工具转向了做平台,尝试为用户与金融机构的连接提供更丰富的基础设施·。
与之前版本相比,新版“钱生钱”有这么几点明显变化:
1、上线公众号模块。现在“钱生钱”登陆后的第一屏变成了一个类似微信公众号的模块,用户可以在里面订阅官方和第三方提供的内容和服务,包括高端理财顾问服务、每周资产账单推送、交易机会和风险提醒等等。服务号的意义,是让金融机构能够更主动地触达和服务用户,同时赋予用户更灵活定制的信息个性化体验。
2、打通交易。用户目前可以在App内交易货币基金和股票基金,“组合宝”模块也会对这两者的组合做出个性化推荐。但在投资组合推荐中,暂时下架了P2P网贷产品。不过钱生钱团队透露,这次下架也只是临时调整,待新版交易系统的稳定性得到验证后,将陆续推出P2P、票据理财等产品。
3、由用户主动设置风险偏好,变成被动接受平台给出的风险承受能力评估。在最初版本中,用户可以主动设置自己的风险偏好并据此获得相应的投资组合推荐。但在运营中,钱生钱团队发现用户不能很好的识别自身风险承受能力,所以干脆由平台通过一套标准化问卷,对用户做出评估,评估结果将纳入组合推荐算法。
梳理“钱生钱”现在的产品架构,作为平台的各项基本要素已经接近完整。面对用户和金融机构,已经能提供从营销、交易、客服、增值服务(比如理财顾问、理财诊断等)到资产组合管理的完整设施。
结合过去一段时间看的项目,个人对移动理财有两个判断:
1、多数移动理财应用会经历由“交易”到“决策”的过度,最终的关注核心会落实在“用户”,而不是“理财产品”。站在用户角度,其理财需求是多层次的,个人信息是庞杂的,这要求理财应用对用户信息有足够沉淀,同时供应多层次的理财产品。目前只卖单一产品、不涉及决策问题、单纯作为销售渠道的产品,慢慢会经历沙汰和转型。
2、信息过载仍是移动理财时代的创新主线。随着监管部门对资产证券化的逐渐放开,未来会有海量交易资源注入互联网,届时的最大问题将是产品过度丰富。谁能帮用户解决信息过载,解决大量理财产品的一站式筛选、购买和管理,谁才能真正站稳移动理财的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