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零售风口之下,依托于新技术的自助结算解决方案成为新趋势。亚马逊推出Amazon Go、沃尔玛推自助杂货亭,我们此前报道过的AIGO、快猫等公司推出无人店解决方案,24爱购、F5推出基于机械臂的自动收货亭, 亿猫、超嗨等推出自助结算购物车。
我们近期接触的YI Tunnel也是看中了机器取代人工结算的趋势,研发了一款智能结算机器人,希望能够在未来替代超市收银员。
YI Tunnel的自助结算机器人主体为立方体,主体中内置了5个摄像头采用机器视觉的技术进行商品识别,主体上方接入了Windows Surface作为显示设备。消费者只需要将货物放到结算机上,即可以显示物品及价格,使用微信或者支付宝即可以支付。
根据官方提供的信息,“目前这款机器可以识别3000中商品,除了标准品外,还可以识别蔬菜、水果、衣服、图书等,识别的准确率可以达到99.7%,在快餐领域可以同时识别一个餐盘上的
多个食物;现阶段YI Tunnel的素材库中积累了200万张,可以识别3000个SKU;团队预计接下来一年标注数据会达到3000万张,可以识别的SKU可以扩展到3万个。”
36氪也在现场进行了一些简单的测试,当时单件标准化商品的识别基本准确,但是同时放置两件商品时,机器只会显示一件商品,如果将两个不同品类的苹果放置在一起,机器会选择其中一种进行称重、计价。
团队计划,硬件设备会配合软件系统一起销售,预计客户下单后需要三个月完成部署。其中,SKU首次录入、数据采集约需要25人4-8周工时;基于CNN模型的识别训练约需要2周时间;实地测试需要约4周时间;与现有供应链系统打通约需要2周。后期每次SKU升级只需要约2周时间。
团队会提供两种定价机制供客户选择,一种为售卖机器,机器的定价在20万元左右,略高于目前物美的自助结算机定价(16万);一种为免费提供机器,后续使用付费,每次结算收取一定的费用,具体的定价规则还在测算中。一般来说,一家3000平米的超市,往往需要配备40台左右的收银机及收银人员,每年的人力支出在数百万元左右。
YI Tunnel的一个主要使用场景是超市。团队已经完成了机器的研发,正在洽谈意向客户,计划今年落地3-5家概念店,明年签订2家大型超市连锁店。目前国内的超市,结算设备采购多为总部统采。吴一黎告诉36氪,公司有超市软件服务行业的资源,可以在销售环节进行合作,帮助团队快速获得客户。
因为涉及到商品的数据采集、系统录入,超市入库的效率很可能低于二维码方案,未来商业拓展的速度很可能并不会太高。吴一黎解释,前期需要人力支持(25人一天可以录入500种商品),一旦完成录入,在任何一台YI Tunnel设备上都不需要再进行录入了,可以直接使用,而且这种录入不是录入的商品局部信息,而是外观的整体信息,包括标准和非标准商品,拓展的前景要优于二维码。
超市场景对于盗损率一直有严格的要求。目前,YI Tunnel会使用超市的摄像头监测用户行为,在诸如用户拿取两件商品只扫描一件的情况下,还无法做到实时识别,还是需要借助传统的商超防盗损方法。团队增加了人脸识别系统,在系统再次检测到该盗窃用户的人脸后会自动报警。
YI Tunnel的团队成立于2015年,团队最初是希望做一台可以自动识别果蔬等食品并自动称重的设备,在研发的过程中发现设备同样适用于自助结算。目前团队共有40人左右,核心技术团队有6人,主要是创始人吴一黎的清华校友;工程师约有30人左右,主要负责数据的采集和标记。CEO 吴一黎毕业于清华大学,曾经供职甲骨文和IBM的电子商务部门,有8年年左右的零售行业经验。团队零售顾问为前聚美优品CTO、SAP零售解决方案总监。
超市自助结算方案,并不新鲜,在国内很多地方都已有试点。不过,此前,国内智能购物结算的方案主要为二维码方案自助结算机或者RFID方案。二维码方案的自助结算机没有办法解决无人自助结算、降低人力成本的问题。RFID方案可以解决盗损率高的问题,但RFID不能印刷,每个物料成本约为0.3元,粘贴条码人力成本更高,超市采用的意愿不强。基于机器视觉的方案,如果技术成熟,能解决盗损率、成本、用户体验的问题,很可能会推广开来,也正在被不少公司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