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我们发了一篇《网络时代的老年人:30 后、40 后的世界,我们愿意懂吗?》的文章,介绍老年人的生活情景和消费心理。
市面上,针对老年人的创业项目并不少,养护、清洁、智能硬件、电商,种种门类可见创业者们对这块蛋糕的垂青。
从人口规模来说,“老年人市场是下一片蓝海”的说法并非夸大其词;但是老年人对智能产品依赖性弱、生活习惯改变难度大、消费意愿不强等等,又让不少该领域的创业者们喟叹,老年人市场,“只是一片看上去很美的荒漠”。
有钱又有闲的老年人,真的是互联网时代的边缘人吗?让我们听听创业者们怎么说。
数据说话:老年人蛋糕究竟有多大?
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
国务院办公厅2014年印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指出,目前,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且正在以每年3%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长,是同期人口增速的五倍多。《规划》预计到2015年,中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21亿,约占总人口的16%;2020年达到2.43亿,约占总人口的18%。
放眼全球,“老龄化”被各国政府视作洪水猛兽,庞大的老年人口之于国力无疑是沉重的负担。但是对于市场而言,有钱又有闲的老年人群体则是一块分食者不多的大蛋糕,意味着似乎唾手可得的机会。另一项研究数据表明,2010年我国老年人口消费规模超过1.4万亿,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13万亿元。
(图片来源:新华社)
再具象一些,这两年中老年群体进入大众视野最蛮横强势的形象便是:跳广场舞的大爷大妈。2015年年底,淘宝发布2015中国互联网消费趋势报告,其中特别提到中老年群体的线上的舞蹈消费数据:“2011年,中老年人舞蹈消费占比几乎为零。但在2015年前三季度中,中老年人消费超过三成,其中购买舞蹈类产品的中老年深度用户占比超过8成,且移动端占比呈爆发式增长状态。”
报告中的另一项数据是,50岁以上的中老年淘宝用户已经达到175万人,其中男性占比48.7%,女性所占比例略高于男性,有130万人成功完成过网上交易。
人群消费存在的规律是,口子一旦开了,流水便没有逆流的道理。蛋糕就摆在那里,至于怎么吃,就要看商家各自的神通了。
广场舞大妈的钱袋子
浙江90后小伙方惠就瞅准了广场舞大妈的钱袋子。创业的契机来自一次闲聊,当时同伴说起自己的妈妈是广场舞领舞,领舞的职责是,自己要先从网上学会跳舞再带领大家跳。
但是同伴的妈妈对电子设备完全不感冒,于是同伴每次回家,都要帮妈妈把舞蹈教学视频下载到电脑、再转到移动设备上,有时候还要转格式、剪辑长短等等,操作异常麻烦。
不久方惠去美国做交流,当时有个项目就是关于让父母把互联网的应用用起来,有感于彼时广场舞席卷全国、冲向世界的架势,方惠觉得很有必要通过互联网帮助妈妈辈的学习广场舞。
“一位广场舞大妈曾经告诉我们,如果她跳的足够快,她的孤独就追不上她。”
为了印证自己想法的可行性,方惠还用了几个月的时间专门做了一份详尽的中国广场舞调研报告,去年10月授权36氪发布,题为《我们的下一片蓝海,是一亿的广场舞大妈》,在方惠看来,“广场舞大妈“是我们这个时代神奇的存在,她们“上可买黄金搅局华尔街,下可做配送搞定 O2O,出可占领红场卢浮宫时代广场,入可让神曲火遍大江南北。”
而他们的神奇更在于,隐形的消费能力。去年就有银行理财业务员混进广场舞队伍,在大妈中间搞定500万元大单的新闻。
考虑到广场舞人群的特点,方惠和团队放弃了做网站和APP的想法,专做面向广场舞群体的平板电脑。
够不着的钥匙
从设计来说,方惠和同伴不断给平板做减法,专注广场舞的点,使用起来算得上便捷。定价来说,699元的价格对于买身舞蹈服动辄几百元的大爷大妈们来说,也不是承受不起。
但遗憾的是,产品从去年5月上线,并没有达到理想中的场景,在为这款名为“大福”的平板电脑开设的淘宝店中,几个月来访问者寥寥,成交记录也很惨淡。
倒是线下卖出去的一些,大爷大妈的反馈都还不错。但是对于一个年轻创业团队来说,经验不足、人脉不够,又赶上这一轮凄风扫落叶的资本寒冬。所以并没有多余的力量去铺设线下渠道。
市面上也有不少产品是指向子女的,但是按照中国人的传统经验,给父母送个电子产品,似乎远不如保健品、水果、保暖内衣来的简单直接。
大爷大妈不是没钱,但创业企业不可能像银行理财或房地产企业那样财大气粗搞地推,所以方惠最终的总结是,互联网时代老年市场的关键在于分发,不是需求的问题,也不是钱的问题,关键在于产品和老年消费者之间至今仍不存在的平台的搭建问题。
年轻人关心的产品设计是不是完美,用户服务是不是到位,在同大爷大妈们搭上线之前,似乎都是伪命题。
而这个平台的建成,需要时间、资本以及大量的人力去养成老年人的消费习惯。通过调研,方惠观察到是,现阶段针对广场舞群体来说,最有效的方法是搞定广场舞团队中的领舞,就像一首新曲子的传播一样,一旦领舞觉得这个东西好,示范效应相当明显。
像他的“大福”平板,领舞觉得好推荐给周围的舞伴,购买行为就很好促成。互联网时代的智能产品,要倒腾到老头儿老太太手里,最有效的方法仍是遵循旧的传统。
在老年人消费市场,找到准确的意见领袖,往往是那把最关键的钥匙。这让方惠看到机会的同时、也倍觉苦恼:这真的是个大工程。
不是“difficult”,是“impossible”
出生在典型“421”家庭的朱英楠David运作过一个慈祥猫的项目,主打老年电商导购平台。
David有着典型的精英光环,10岁出国,哥大毕业,23岁进入高盛。涉足老年创业完全是家人的一次生病给他的触动。
过了几年光鲜的精英生活,习惯用钱表达孝心的David发现,生命中最重要的几位老人在渐次老去,而身边飞速前进的大时代,好像把老年人群体抛下了。
他决定创业,目标定的很大,也很真诚:让老人在我们的帮助下也可以分享到互联网大时代的红利,让我们的孝心能够更简单便捷的传达给家人,改善我们这一代人和父母老人的关系。
慈祥猫试图做老人用品和服务领域的垂直电商平台,帮助年轻人快速挑选适合长辈的健康、娱乐、出行、理财等方面的产品和服务。
但几乎没怎么经历过失败的他却在这次“all-in”了全部情感和精力的创业项目中遇到了波折,历时半年,他的慈祥猫团队宣布解散。
关于原因,David给出的答案是,老年人市场看上去规模庞大,但是也“仅是看上去”。除了智能产品依赖性弱这个硬指标,在互联网热潮中迎来暮年的老人们经历了物资最为紧缺的年代,节俭与其说是习惯,不如说是本能。
David说起有次全家去台湾旅行,回家的时候发现奶奶的行李箱鼓得变了形,他打开看,发现奶奶把全程用的酒店的卫生纸都装了进去。
每年春节回家,David都包几个万元大红包给家里的老人,但没过几天,奶奶就把这笔钱换成连号人民币,以压岁钱的方式给他,希望他一年顺利平安。
“这样的老人,你让他们打开个APP,为自己消费?”
在一腔热血慢慢冷掉之后,David对老年市场有了更理智的思考,也见了许多志同道合的伙伴及投资人,关于通过互联网改善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想法,大家都认可,也期望成功。但通过互联网让老年人掏钱:
不是“difficult”,是“impossible”
功夫放在线下
如此一来,“做重”似乎成了通往蛋糕的唯一一条路。
有过多年养老领域工作经验的侯荟一开始就决定把功夫放在线下。
2015年5月,二毛照护成立,这家主打居家养老服务平台的创业企业至今没有APP,网站也基本没花心思。
侯荟和同伴在四季青社区开设了“二毛照护”线下体验中心,依托此处高端老年客户集中的优势,扎根老年人群,以此打造二毛照护的品牌。
二毛照护的主要服务人群锁定在 70 岁以上的老人,主打护老保姆服务:包括助行(出行)、助医(就医)、助餐(吃饭)、助裕(洗澡)、助急(紧急情况处理)以及助洁(居室清洁)等。
侯荟说,“互联网+”是个时髦词儿,但具体到互联网对养老产业的改造,不应该是“互联网+养老”,而应是“养老+互联网”。
比如老年人戒备心理强,通过线下活动,平台上的很多志愿者,包括侯荟和自己的合伙人,都同社区内的老年人成为了朋友。再推广他们的照护服务,就变得水到渠成。
虽然戒备心强,但信任一旦建立又往往异常坚固,用互联网的词儿说,“老年用户的黏性很强”。
老年人不会用智能手机,就组织社区老年人学习微信。老人们热衷养生保健知识,就举办相应的讲座活动吸引他们。
比如上门清洁服务,最开始的时候不少老人抵触,放陌生人进门觉得不放心。但是通过各种活动熟络起来,老人开始自己预约固定的人员上门提供服务。
类似广场舞的逻辑,社区老人间的小社群也遵循着口碑营销的法则,许多的客户是熟悉的老人介绍而来。
今年,二毛将陆续开设四家体验店,继续在线下做功夫。
老年人市场不好突破,侯荟说起有次做调研的时候,有位空巢老人一个人住一百多平的大房子,子女不在,也不知道怎么打发多余的时间。
从晚辈的视角看,侯荟和同伴想去改变这番暮年孤独场景。而从商业的角度看,这也意味着老年市场极度封闭、缺乏信任。
在这种情景下让老人去敞开心扉、接受改变,去拥抱互联网,尤显任重道远。
但也有好消息,随着渠道的铺开,许多老年人周边产品找上门来,希望寻求合作。这方面侯荟目前仍保持谨慎,不熟悉的产品不会盲目介绍给老人,但这也让她看到了这个市场未来的可能性:搭建平台,提供渠道。
“难是难,但若真是做成了,就很难被撼动了。”
PS:如果你在做关于老年人的创业项目,并乐于分享你的故事,欢迎联系我(微信:lu150403,邮箱:lufen@36k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