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资讯> 全渠道零售电商系统 > 如何通过“效率”一词透视小米的投资价值? >

如何通过“效率”一词透视小米的投资价值?

转载时间:2021.10.30(原文发布时间:2018.05.08)
212
转载作者:36氪企服点评小编
阅读次数:212次

本文来自“夸克点评”,作者 王如晨

此刻,不去深入采访,还要写小米,有点找死的感觉。招股书公布后,小米仿佛被捧遍、虐遍的样子了。

还是写几句吧。今天就主要围绕一个词,来看看它的成长性与投资价值。而且我尽量不去看招股书哈哈。

就是“效率”。

2014年以来涉及到小米的文字里,这词我用过多次。它是我观察小米的一条路径。

“效率”很容易被视为“速度”。人们也很容易想到小米创立后到2015年一段狂飙突进之旅。那时业内几乎言必称它的名字。书店里,小米的书一度泛滥到设有专区。雷军就差没被塞到机场电视里跟马云一样整天对着五六级市场大老板谆谆教导了。

“效率”不是速度。《现代汉语》里,它指的是,电器或机械等工作时,“有用功”于“总功”中的占比。通常也指单位时间完成的工作量,也是动员各种要素达成目标的能力。它不仅体现为一种“整体观”,还有各单元、单一环节高效链接、协同、融合,最终达到“力出一孔”的效果。

所以,执着于一角看小米,很难看到它的核心竞争力。

小米最初的“效率”,看上去建立在风口之上。那是移动互联网业爆发前夜。

公众记得雷军那句“只要站在风口,猪也能飞起来”。其实原话没这么粗暴。记得是在2011年百度世界大会上,他发言时说:“创业有时靠命。”所谓“命”就是合适时间做合适的事,创业者要努力寻找猪也能飞起来的“台风口”。找到它,只要一个小翅膀,就能飞得更高。

他当时明确表示,小米选择的路径不是“做手机”,而是“用互联网的方式做消费电子”,里面机会惊人。

这确实是个风口,而且相当前瞻。小米手机的崛起,这个背景无法忽视。

但要说“风口”是唯一因素,肯定扯。毕竟那时很多人都在涉入其中。拿手机来说,除了诺基亚、摩托、三星,当时苹果正爆发崛起,HTC也是只当红炸子鸡,本地的魅族们口碑甚好。

小米在那个阶段的效率,更多还是建立在一种初步的商业模型上,就是雷军说的用互联网的方式做,可简单描述为“软件(MIUI)+硬件+互联网(电商及服务)”。

再具体拆解开来,它的效率体现为:

1、粉丝、用户驱动的社群机制;

2、快速迭代的系统;

3、简洁、发烧的设计;

4、高速运转的供应链;

5、超强的性价比;

6、高效的线上通路。

从1到6其实是个循环,不是一维模型。当然有前后关联。你能看到,小米自诞生起,就绝非执着于单一环节。其实,缺少哪一个,在那个周期,都不太可能真正崛起。

这模型摧枯拉朽,很快荡涤了山寨机群体。山寨机强在价格、高速的供应链,背后是极速的资金运作。但这个链条始终缺少一种关键要素,那就是“品质”。我们看到过太多粗制滥造的山寨机。

小米则不但拥有山寨速度、山寨价格,更有后者没有的超强体验与品质。它很快就重塑出一条新的价值链。当然,这里的小米“体验与品质”也只是相对而言,并非说那时多完美。

我是较早明确说出山寨群体消失源于小米重塑价值链的媒体人,也是较早明确定义小米是全球手机产业链中一个典型“效率+品质”符号的媒体人。那时,写到小米,我还说过,没有效率的品质是“自嗨”,没有品质的效率是“自杀”。

这里面,当然更有人、组织管理、执行面的因素,以及价值观的因素。本质上它们才是最核心的东西。只是说,一个偌大风口之上,小米人与小米整个组织还带有许多激情创业的印记,你很难细化、定量分析,所以,我们更多还是依靠上述几个指标看它。

一直到2015年开年,小米这种势能,都有些无与伦比的样子。记得那时它完成一轮新的融资,整个公司感觉特别兴奋,青春无限。

你看看小米创业前几年的流水就能感受到:126亿、314亿、743亿……超过100%的增幅。2017年更是超过1000亿。

在投资人眼中,这样稳健、大幅增长的现金流,确实值得强烈关注。面对它,投资人恐怕没有多少真正的议价能力。

一个细节足以感受到:即便到了F轮,小米融资总额也不过是15.8亿美元,而估值却已达450亿美元。它释放的股权其实非常有限,能说明它的整体议价能力。

你会说,小米那会不赚钱啊。那你得琢磨投资人的心理。对他们来说,一家现金流如此强劲增长的互联网公司,它的投资价值,远比一家刻意追求小幅赢利而现金流增长有限的公司更让人踏实。风口越大,后者就越会牺牲未来。

一句话,这周期的小米,“现金流”比“现金”更重要。这里面有成长性与长期愿景。它没有为盈利而牺牲未来。

这就是截至到2015年第一个阶段的小米“效率”优势。能看出,这家公司不是靠单一环节拓展边界,而是靠整个体系的高效运营:C端能获得消费者高度认同,出货疯狂;B供应链稳定;渠道体系有效。本质上,它像是一家高效的流通平台。

我认为,再没有比“效率”一词更能反映小米第一个阶段的成长性了。它也是整个互联网力量的关键表征。过去,我们常说“唯快不破”,其实只是其中“速度”一面,并不真正合理,小米是兼有速度与品质的效率。

很多人轻视小米的“性价比”,以为这种定位导致品牌无法“高端化”、价格也上不来。这是很荒谬的认知。老实说,只要你不担心价值观、不怕牺牲出货规模,不怕打乱节奏,做一款纯粹高价牛逼的产品,比做一款质优价廉的的产品要更容易。

小米的“效率”里面,有一种为用户与产业牺牲的精神。它并没有刻意标榜自己的技术,也很少追求那种昂贵而富足的硬件,它的产品观,就在于做出让消费者满意的东西。它的牺牲精神,既体现在利润的节制,也体现在以消费者体验为中心追求超高的性价比上。

小米产品观里的可贵一面,就像一个普通人唱歌,虽没有刀郎那种奢侈的高音,却全力调动自己的嗓子,用灵魂歌唱。它的工匠精神不在于追求高端,而在于用最经济、最有限、最合适、最简洁的材料做出体验最高的产品。

两相比较,哪个更好?我觉得小米这家公司身上充满了节制、环保、内省的精神,它有一种饱含世俗风韵的人格之美,而不是高大上的所谓贵族气质。

我多次说过,小米大幅推动了中国移动互联网行业的进程、信息消费进程,就像它的名字一样,它的路径与服务充满了平等与民主的精神。因为有了小米,无数普通民众提前享受到了基础的互联网服务。它比更多企业都更能代表一个时代。

有点远了,赶快回来。写到这里,我们主要提了小米手机。其实,2015年的小米,早已是多品类运营,从盒子、路由、电视、平板等等,已是智慧家庭雏形。

我们说的“效率”里,也包括这种品类的扩张。

因为,本质上,多品类扩张,既是小米满足用户更多体验、提供增值服务的场景化布局,也是小米手机业务强大势能变现、流量变现、品牌价值延伸的另一面。

如果视小米手机崛起为单点(单品)突破案例或者一种强大的“飞轮效应”,那么,多品类就是它关键的一跳,呈现出生态化布局色彩。

小米多品类不是普通的多元化,不同于贾跃亭当初为乐视设定的路径。这其实正是小米起步时的定位。上面我提到,早在2011年,雷军就说过,小米选择的路径不是“做手机”,而是“用互联网的方式做消费电子”,其实他定义了涉入的策略(方法论)、业务的深度(垂直布局)与广度(品类突破)、生态构建目标。

本质上,这里面,小米的服务,核心就在于“互联网”,而不是具体哪一种消费电子。后者形态、重心都有差异,但内在的服务,更多还是软件、在线、互联网服务。

到了这里,小米就像处于寒武纪一样,开始呈现出生态爆发的迹象了。它将过渡到下一个阶段的“效率”模型。

你可能很想打断我的叙述。因为,就在这个转折的周期,小米突然陷入一波低潮。2015到2016年,无论产品品质、供应链、出货、品牌都遭遇一波危机,外界以为小米要完蛋了。

雷军一年来反思过多次。我也写过许多,这里不想再重复,就想总结一段:这段波折,看上去内外矛盾重重,人事亦有动荡,其实,仍还是一个手机业步入成熟期、行业风口与人口红利弱化、消费趋势变化后的扭曲,高速成长的小米到了修正、补课、完成新一轮驱动转换的时刻。

所谓的危机,其实就是这段转换周期的种种不适应。它更多体现为人的心态失衡与价值观问题。过去被捧太多、宠太狠的小米,需要放平身段,重新启动,修正、补课再出发。

过去一段很多同行写过小米内部斗争,在我看来,不过就是上述行业情势变化带来的人心异动,并非一帮人本就有什么矛盾。只是,我们刚才强调过,小米不是靠单一环节拓展边界的组织,而是一条整体价值链,靠的是整个体系的效率优势进行博弈,如今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其他环节都会不适,2016年,小米危机显得沉重就在这里。

事实上,若你深入微观,并没那么恐惧。即便2016年,小米手机出货仍超过5000万部。全球有几家达到这一水平?它的营收也达到780亿,经营性现金流并没有真正的危机。

而且,小米的商业模式里,隐秘的一面,也即来自游戏、广告、应用分发的互联网服务赢利策略,早已相对成熟,开始步入规模化获利周期。

很多人没有看到这样的差异:小米虽然出货不是最高,但是,单部产品创造的流量却名列前茅。这里面,有它对用户的号召力,有强大的日活、时长、变现机制。

相比小米,竞品虽然也有诸多服务,但整体仍还是产品特色功能(尤其照相)驱动的营销成果。本质上,它们缺乏雷军从一开始就为小米定义的互联网服务策略。

当然,我们相信,2015年的小米,有它的转型紧迫性。它必须顺应趋势变化,在原有的效率模型基础上,完成升级与驱动力转换。后者主要体现在:

一、智能硬件:必须顺应消费升级,立足手机,挖掘出宽广的护城河,做出更为激动人心的智能硬件产品;

二、互联网:必须更加依赖互联网的链接力。否则,智能硬件布局会缺乏场景驱动力,沦为散沙。这也是场景化驱动力。

三、渠道:必须走出单一的线上渠道体系,构建全场景、全链路、线上线下一体的渠道体系,进一步提升体验,以匹配产品端、场景需求。

这就是雷军所说的“智能硬件+互联网+新零售”的“新铁人三项”。

对比此前的“软件+硬件+互联网”,你会发现,软硬件已经融为一体,互联网的要素远比过去更为强烈:小米的互联网属性不仅包括它的赢利来源,更有你看不到的“万物互联”服务,那就是强大的“物联网”概念。它不仅是一种产品方案形态,也是一种隐形的商业模式。因为,唯有它,才能将小米日益丰富的生态链产品群打通,在底层的技术、数据层面建立共享、协同,从而成就一个富足的生态。

如何通过“效率”一词透视小米的投资价值?

新铁人三项

有必要提一下它的物联网服务。其他许多企业的物联网布局,未能形成规模效应的原因在于,它们不但品类太少,在整合的过程中,开放的力度也非常有限,接口、数据、技术标准都成问题。

当然也不否定其他路径。比如底层路径上,谷歌、亚马逊以及国内的百度、阿里都有自己的特色。其中百度DuerOs已有不错的拓展。阿里最近开始密集整合底层软硬件体系,明显有打造一个新的开放平台的用心,只是大规模落地仍还要一个周期。而其他,更多都还是“孤岛模式”。

而小米之所以宣称是迄今为止消费端最大的物联网企业,正得益于这种围绕开放生态、用户体验、多品类、场景驱动,建立起来的入口优势。要看到,小米不是要一棵孤立的参天大树,而是要做一片辽阔森林。

我还想说一句,小米其实已经是中国物联网业事实上的标准方。

这种物联网入口,当然也是一个富足的“效率”入口。至少目前,有谁能比它调动更多智慧家居的服务品类呢?

很多人执着于小米一个方面,比如产品、专利等层面,没有看到它的偌大整合气象。

最近,我遇到两个朋友,其中一个以前是米黑。他说,他的女儿自从在家里用了小米智能音箱后,发誓要集齐小米所有产品线。因为,她发现“米家”有一种特别的粘性,就是想在整个居室里,形成一种整体的氛围。

这跟我的调研完全一致。这里面,确实有小米在互联网维度上的魅力。

当然,所谓互联网属性,也体现在小米新零售上。它同样也是基于互联网模式、汇聚各种ICT及种种AI技术的渠道与场景服务。

这也是我今天没大提雷军2016-2017年如何亲身执掌手机设计与供应链、如何度过难关的原因。因为,在我看来,与其说是他亲自带业务,不如说是重建信心的举动,就是通过稳定军心、重塑价值观,给外界尤其投资人展示小米不但有能力走出被动,更有能力走出一条不同于前一波的成长之路。

我从来就没怀疑过小米2017年的复苏。我眼中的它,根本就没失去真正的竞争力。所以,当雷军去年至今多次提1000多亿营收、每月出货超1000万部等等数据的时候,反而没多少感受。对于已具有生态效能的小米离开说,这类数据,未来两年必被大幅刷新。而“新铁人三项”中流畅的模型与每个环节的偌大共享与协同,其实已经让我们感受到了小米新的效率优势。

这种描述可能不直观。有几个数据值得注意,它事关小米效率与效能:

如何通过“效率”一词透视小米的投资价值?

1、存货周转天数:由截至2015年12月31日止的年度49天,增至2016年12月31日止年度的51天,到2017年12月31日止年度的45天。

这是小米新零售运营的效率。

2、贸易应收款:截至2018年3月底,小米已经结清2017年12月底贸易应收款的90.7%,并已结清同周期的应收关联方贸易款。

这体现了小米的行业号召力。

3、贸易应付款周转天数:截至2015年底,年度为76天,截至2016年底,增至95天,到2017年底,95天不变。

这意味着小米的议价能力相当强,这里面也有供应链环节的信任。

我们相信,投资人不可能只是局限它眼前的财务数据而忽视愿景号召力与未来强大的版图。

确实,这几天,很多人也在不断褒扬小米的“互联网属性”。但他们更多只是围绕小米的赢利模式判断它的价值,并且将它与估值建立关联。我也相信,小米强调“互联网企业”定位有提升估值的用心,但若说它完全代表整个互联网属性,那肯定是极为狭隘的认知。

考察小米的互联网企业属性,是要回到源头,并整体观察才好。它其实是雷军与创始团队从一开始就确立的路径:小米不是去做手机,而是通过互联网企业的方式去做消费电子服务。这个描述现在看来当然有些粗放,而今招股书里的描述则是:小米是一家基于手机、电视以及IOT平台服务的互联网企业。这里面强调的是:

一、无边的链接力;

二、强大的业务融合模式;

三、个性、丰富、多元的场景体验。

这也是我在小米首个旗舰店2017年落户深圳时的最深感受。那天我说,小米的辉煌之路始于2017,就在于我们不但看到了一个全新视野的小米,更是看到了一个重新恢复效率优势的小米。

是的,我们还是要回到雷军创业的基点,才能体会到小米的互联网企业属性。

回到创业基点,其实也就回到了初心与价值观层面。这一段,雷军之所以反复提“厚道”、“性价比”,回到母校宣布5%的硬件综合净利率红线,并且不断传递小米的责任感,我想,如果没有一以贯之的价值观驱动,所谓的商业模式、赢利模式,所谓的效率、情怀,渲染再多,也都不过沙上楼阁。

如何通过“效率”一词透视小米的投资价值?

在这个层面上,我们说,小米其实没有变。雷军身上的那种平民气质,那种一标榜就会哽咽的企业家精神,未来多年,会让小米比其他更多企业拥有触达这个时代深层的力量。

小米可能不会是一个最赚钱的企业,也不会是一个泡沫与概念泛滥的企业,但它注定会成为一家友好到让你觉得随时可以调侃的企业,一个你可能越来越难以觉察到它,而它却总是无所不在的企业。

因为,小米注定会成为中国乃至全球最具日常消费场景驱动力的企业。

当然,需要回到现实面。小米确实也到了一个急需大资金支撑的阶段。事实上,2014年以来,它虽然未曾进行多少融资,但也有一些冲刺的信号。去年它获得10亿美元银团贷款时,我们就体会到其中的微妙感:雷军们已不甘心释放更多股份,宁肯付出更多资金的成本,付出更高的利息。

而到了眼前IPO时刻。小米运营的独立性,终于体现出来。无论是港交所政策变化还是5%红线设定,其实都隐含着雷军的强力意志,他不能容忍小米因为IPO或未来可以追求暴利而失去初心与价值观。

从最初的效率落到此刻的价值观,在我们看来,它其实才是小米这家公司身上真正的脉络。有形的部分,可以复制,无形的部分,才是它的核心竞争力。

忽然想到湖畔大学教务长曾鸣教授的“点线面体”分析框架。如果说,小米从单品突破到生态链布局,算是一个“从点到线”的跨越,物联网形态算是一个“面”的扩展,而到了“体”,固然有形的业务、产品、组织体系支撑,具有强大的抗风险能力,但我更愿意将小米此刻重塑价值观的行动带来的一种新的形态,视为“体”。

另外也想到任正非的一句话:资源是会枯竭的,只有文化生生不息。此刻的小米虽然只有8年,我们却从它与雷军以及小米人身上感受到了这种力量。

最后,补一个未经证实的传闻:某国际投行下面的非投行部门,正在以750亿美元的估值来收小米员工手中的股份筹码。我知道2014年小米股权1拆4的时候,就有机构打他们的主意。

这个时候也不稀罕。2013年年底,阿里IPO前几个月,老虎基金也曾以每股60美元的价格收阿里员工手里的筹码。

[免责声明]

资讯标题: 如何通过“效率”一词透视小米的投资价值?

资讯来源: 36氪官网

36氪企服点评

全渠道零售电商系统相关的软件

查看更多软件

大厂都在用的全渠道零售电商系统软件

限时免费的全渠道零售电商系统软件

新锐产品推荐

消息通知
咨询入驻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