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零售老板内参”
近日无人货架行业风波不断。先有七只考拉陷于裁员90%的传言,又有便利蜂、果小美等裁员信息流出,前两天,这一赛道的代表企业猩便利在回应裁员的传闻时,称“公司近期有对内外部人员、资源进行优化重组”,而给出的理由则是“为匹配精细化运营的战略规划”,同时还表示“公司业务发展正常”。
在笔者看来,对于“被优化”的人员而言,这个年关自然不大好过,但是对于无人货架这个在风口上飞了大半年,现在迎来重大节点的行业而言,如果玩家们没有痛下决心的壮士断腕之举,恐怕更不好过了。
就像最近很多媒体和业内人士做出的判断:无人货架行业走到了一个转折点上。
第一阶段,大家比拼的是快速占据点位,快速形成规模效应。这一阶段中,奔跑的速度很重要,正如猩便利联合创始人兼总裁司江华曾对媒体说过的那样:“现在在中国其实每个创业的窗口期都很短,你跑的快,可以把别人挤下这条船,你如果跑的慢,别人把你踢下去也是分分钟的事。”在这一阶段,BD团队的执行力强是重要的竞争优势,企业的人员构成和资源向BD倾斜是很自然的。
而到了第二阶段,不管是早有准备的玩家,还是撞了南墙的玩家,都开始意识到只有奔跑速度已经不行了,这一行业要可持续发展,要盈利,除了速度还有诸多要素需要综合考虑,如果在这些要素上懈怠,可能会对创业公司的成败产生巨大影响。
基于这样的判断,各个玩家都开始调整发展策略,以及调整业务上的侧重点,从快速奔跑向着精细化运营转型。业务的侧重点既然不一样了,势必要求人才结构也跟着变动。俗话说没有金刚钻,揽不了瓷器活,对于企业而言,业务的发展都需要有对应的人才来匹配,精细化运营为重的阶段,如果不对既有的人才结构做出调整,是无法支撑业务开展的。
除了人才结构的调整之外,人力资源的效率也关系到初创公司能否顺利生存发展。只有人事合一,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率。事实上,很多成功的创业项目乃至巨头,也都经历过人员优化调整的阶段。比如,传统行业,有些企业每一季度都会进行人员优化,裁员已经不是新闻;即使聚焦于新兴的新零售行业,也有企业表示过,每个季度的绩效评定后,都会有一定比例的员工被“人员优化”。
必须承认,“人员优化”在情感上是一道坎,但对于创业公司而言,效率却是一道生命线。公司需要守住这条生命线,否则公司都没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人才不仅是公司发展的基石,同时也必须是活水。人才和企业的动态双向选择之中,行业才能不断地发展,如果没有人才的流动,公司就会变成一潭死水,死水又谈何未来呢?
最近也不乏各种声音,将无人货架行业的一系列风波解读为整个行业的败退。从以往各个创业赛道的情况来看,在尘埃落定之前,唱衰的声音是不会消停的。所幸,真正决定赛道和企业兴盛与否的,从来都不是这些观点。
在笔者看来,无人货架的前景还大有可为,决定性的一点原因是,办公室这个消费场景是真实存在的,办公室白领的即时消费需求,也确实难以用其他的业态来解决。而且,经过半年多的教育,消费者已经日渐习惯于走几步就能买零食饮料水果盒饭的生活。有道是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当需求可以在10步之内被满足的时候,消费者很难退回等外卖或者走路去便利店的生活。
行业的头部玩家已经清楚地认识到大的形势,并陆续开始着力于推进精细化运营了,频繁曝出的裁员信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是一种信号。在优质点位已经被头部玩家瓜分得差不多的当下,如果还继续执着于以原有的团队构成不断扩充点位,这样的企业才是面临掉队危险的。
无人货架作为零售行业之中颗粒度最小、离消费场景最近的业态,市场价值、市场潜力和想象空间都是巨大的,它极有可能在线下重新创造出当年电商初兴时相似的巨大流量入口。前期超过30亿的资本入局,绝非盲目跟风,其中的大部分都是看到了这一机会。行业调整期之后,那些已经建立了壁垒的企业将会在精细化运营的道路上一路疾驰,前期“烧钱”的意义,在那时也将会完整地凸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