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进入2017年以来,新零售迅速成为创投行业关注热点,新型便利店,无人便利店,智能零售终端,盒马模式等不断涌出,而其中最有可能继共享单车后成为大风口的领域,则非办公室无人值守货架不可。
通过半个月来对新零售的行业研究和核心参与者的调研,我们形成了一份简单粗浅的行业分析报告,供大家参考(行业日新月异,再不分享其实也要做废了),感谢各位赛道参与者的不吝赐教和分享,文中也引用了部分行业人士的观点,如对各位参与者的业务有理解不妥之处还请大家多多指教。
注:因为涉及到调研企业的核心机密和数据,公开发表的内容进行了一定的阉割,还望见谅!
以上四个领域的共同特征是:
前端竞争:同一批用户。
后端竞争:避不开的供应链,系统和运营能力。
过程竞争:面临同样的资源、人员、资本竞争。
策略、速度和管理的综合能力决定成败。
按全国5000万个办公空间点位,初步估算未来市场空间在300-500亿,且会替代部分便利店、零售电商、外卖的需求。
1)新场景:封闭场景、高流量、刚需高频、固定人群(白领消费主力)、用户价值高。
2)强制扫码收集用户数据、抢占并陪伴用户8小时、无限接近消费者(最后10米)。
3)0租金成本、0售货员人工成本、货架成本低生产快、推广速度快、易推广自有品牌。
4)鲜食难度大、损耗率高、用户对货架品牌无忠诚度。
简易便利货架、魔方组合、立式冰柜、智能货柜、冰激凌柜。
上架货品:目前基本为代餐类食品、零食、水、饮料等,部分涉及水果生鲜、冷餐等,基本未涉及热食和正餐。
1)BD能力:快速拓展企业。
2)供应链能力:货源、仓储物流、配送补货。
3)IT体系建设能力:一体化的数据打通与IT系统。
4)运营能力:商品运营能力、用户运营能力、数据运营能力。
5)团队背景、能力基因和强执行能力:
6)快速融资能力:
7)背后资本和资源的组团与组局能力:
主要分析零售三大核心要素“成本、效率、体验”。
1)饿了么无人值守货架:E点便利。
2)京东:京东到家迷你超市。
3)每日优鲜:2017年3月完成2.3亿美元C+轮融资,由Tiger Global和元生资本领投,时代资本参与联合投资。本轮融资资金主要用于1-3线城市前置仓扩张,品牌建设与市场开拓。
2017年第二季度启动“云冰箱”战略,并且计划在办公室无人货架项目“便利购”投入3亿元,实现快速铺设10万个点位。
在高频次高客单价的生鲜品类,供应链上有着先天优势,加上原本就拥有30%的用户是在办公室场景和已经在一线城市布局的高密度的前置仓(两小时送达),因此每日优鲜在做无人货架时,无论是供应链、基础设施、还是运营方面都具备了较强的竞争力。
4)便利蜂:入局办公室无人货架,除了简易货架、冰柜,新增了热柜,染指难度最大但毛利高的热食和正餐品类。
2017年9月21日,“蚂蚁鲜生”上线40天获天使湾领投,多牛资本、汇光资本跟投的的千万级融资,已投放200个点位。
国内首家办公室鲜食柜运营服务商,在选品上主打“鲜食”,提供酸奶、便当、三明治、饭团、寿司等产品,为办公室白领提供早餐、中餐、下午茶,夜宵等全天多时段场景的食物需求。
CEO胡忠,阿里巴巴背景,先后创办电商女装品牌和“吃几顿”企业团餐平台,积累2000家企业客户,累计销售1000万份盒饭。
COO胡晓丽,阿里巴巴第一批P8,8年阿里中供背景。
2017年7月先有猩便利司江华和吕广瑜晓村团队合并后融资案例,后有2017年9月28日最新火热出炉的果小美(阎利珉)和番茄便利(殷志华和干嘉伟)合并案例,其背后共同投资人为蓝驰创投和IDG。
从以上融资表格有看到两个有意思的现象:
1)做办公室货架模式最早的项目(甚至投最早做这个模式的早期投资机构)基本不在目前风头最劲的企业名单中。
2)同时投资两个项目的机构有:IDG(果小美、番茄便利)、云启资本(哈米魔方、魔盒citybox)、真格基金(哈米魔方、魔盒citybox)、蓝驰创投(果小美、番茄便利)、千帆资本(零食E家、友盒)。
同时布局两种不同模式项目的机构,最初一定坚定看好赛道,且有布局甚至做局的战略意图,未来肯定会着手合并发展,但没过几天,他们真的合并了,而且合并的阶段没想到会这么早这么快。
后面的项目还有可能出现合并么?比如哈米魔方和魔盒citybox,都带魔,呵呵!甚至当未来战局发展到行业突显两大巨头(如:猩便利和果小美,吕广瑜和干嘉伟两老冤家先打再合一定有很多人期待)时,不排除他们也可以合并,毕竟朱啸虎都在喊话摩拜和OFO了。
以下仅简单分析四个玩家,核心商业模式和数据因保密要求不便说太多,好郁闷,每日优鲜是大家一致认为非常重要的对手,他的核心能力上文已经阐述,不再赘述。
定位:无人值守便利货架(办公室) + 新型便利店(门店,兼前置仓)。
团队基因:团购系(新美大、大众点评COO)+传统便利店(日本罗森)。
企业优劣势:团队背景强,互联网+零售组合基因,是两家公司合并而成,行业格局大,想象空间大;重资产,摊子铺得太大,两线并行做战,对团队执行力要求高,存在一定的风险,且估值存在泡沫。
定位:无人值守便利货架开放平台 + 办公室白领人群的线上聚划算or拼多多or严选。
团队基因:团购系(聚划算CEO),擅长线上运营,低成本获取高价值用户的入口。
企业优劣势:团队背景强,强线上运营基因,轻资产复制扩张,行业格局大,想象空间大;地处成都无竞争对手,北上市场已经白热化,能否杀出有待考验,轻资产运作和扩张对团队整合力要求高,存在一定的风险,且估值存在泡沫。
定位:无人值守便利货架(办公室) + 零售新品触达客户的新渠道。
团队基因:CEO复合背景(ERP+快销品+团购+O2O)+团购系(点评),多年磨合。
企业优劣势:团队综合能力较强,比较务实稳健(反过来说,做得时间更长,但点位数并未领先),属于能打仗类型,各核心岗位人员相对齐备,系统相对完善,运营时间长,很明显已经踩过一些坑,形成了相对清晰的运营逻辑,具备一定的城市复制扩张能力;团队激情和投入度足够,成本控制意识强,后两轮融资的钱未动。
定位:无人值守便利货架(办公室) + 零售新品触达客户的新渠道。
团队基因:回家吃饭核心团队(CTO+BD+运营),多年磨合。
企业优劣势:团队学习能力强,强BD,市场拓展效率高,有较好的线上运营基因;相对短板是供应链,市场拓展速度快,后端支撑能力需要加强。
对不住了,没数据,只有对比方法。
这次的结论不想下得冠冕堂皇,不痛不痒,来个粗俗一点的建议。
1)先看机构阶段:
如果是早期投资机构,观战一下算了,毕竟跑在前列的项目基本都了A轮和B轮;
如果是中后期机构,行业风口不关注不行吧,先了解战局和参赛者,再选择好阵容吧(优秀创业者抱团、核心的产业资源抱团、优秀投资机构抱团、BAT有可能选择谁等)。
2)再看机构风格:
如果是偏稳健风格的机构,研究再看是否参战(主观下结论这事行或不行不可取),怕是不容易出手。
如果是风险偏好型机构,估计不用我吆喝,已经入场或者正要入场了,做好选择,注意风险吧,毕竟高风险高回报。
办公室货架比我们想象更受投资人和创业者认可,比我们想象的发展速度更快,各路神仙和巨头都在排队入场,比我们更优秀的创业者会杀进来,比我们想象的更快划分出第一梯队和第二梯队。
如果你还没有动手,或者准备动手,甚至刚出手,如果你没有几把刷子(团队背景、核心资源、优秀投资机构支持等),还是洗洗睡吧,不然一定会在百架大战中变分母。
如果你已然是场内选手,地位和资源都相对落后的边做边思考未来出路,地位相对领先的就找准口子撒开腿奔跑吧,执行力很关键,但未来各种抱团和联盟站队更是关键中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