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鲸Media”(ID:jmedia360),文/ 乔木、琴不白,36氪经授权发布。
昨日,“2017中国互联网教育论坛—从速度到温度”在国家会议中心举行。来自互联网教育、创投、学术、媒体界的重量嘉宾分享了他们对教育行业的看法,尤其是互联网教育的速度和温度。
演讲主题:《教育的速度与温度》
演讲中,俞敏洪将互联网称之为是继语言、文字、印刷术、广播之后的第五次革命。他指出,这一次革命有四个要素:
1.无边界大面积达到所有人群。新东方去年进行了教育均衡项目,将教育资源送进了乡村。而新东方采取的方式是,在教室中加入音频和视频的互动设备,每一个教室只需要花几千块钱就可以实现让学生享受到优质的教学资源。
2.获取知识成本没有这么低过。利用互联网平台就可以享受到免费的学习,如网易公开课、Coursera等。
3.知识传播的手段没有这么丰富过。所有互联网教育体系的目的,都是为了用新的手段进行有效地传播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如语音识别技术等。由于互联网的各种技术可以让学生对学习感兴趣,调动各类学习资源,对学生做出及时的反应和评判,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4.教育领域从来没有这么热闹过。目前教育领域很少出现像腾讯那样的机构,不过,教育领域未来出现的上市公司会是任何一个产业中最多的,甚至每一家上市的教育公司都可以达到百亿市值。教育领域一定是百花齐放,不可能一家独大。
俞敏洪认为,堆砌知识的平台不再是人们追捧的对象,例如堆砌老师、题库等;而机构对智能化学习系统的探索,还没有给教育带来重大影响。他认为,未来一两年时间内,将有很多机构投入力量开发人工智能。
现在,大家逐步意识到互联网技术不等于教育,优质内容是教育的本质,而优质内容收费才会被人们接受。得到、喜马拉雅等知识平台的兴起也印证了这一点。知识分享不管多么容易,主动学习的人依然是少部分人。
在中小学教学领域,互联网的实际应用强化了应试教育,但解决不了学生全面发展的问题。“互联网是中性的,教育本身是有目的的,任何有责任的机构都应该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前提,将互联网与教育进行深度结合,探索更多的教育方式。”
“不要把新东方当作竞争对手,而是永远的合作伙伴,新东方希望利用互联网与其他教育机构一起努力。”他总结道。
演讲主题:《我们打开教育的方式,变了》
白云峰在会上指出,教育目前有两个基本性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教育资源的均衡化,教育资源的均衡化在地域势能差方面是可以实现方法性突破的,运用教育+互联网的方式可以把北上广深优秀的老师输送到偏远的山区,可以解决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解决优质教育资源的输送问题。但到目前为止,纯互联网教育企业发展速度和质量并不高。
互联网最大的价值是连接,把教育资源的供方和需方连接在一起,而经常被忽视的问题是经过互联网传递的教育资源会失真,会出现质量衰减。教育+互联网只是解决了供需双方的连接问题,但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并不在此。
在线教育用教育+互联网的方式把优秀教育资源从线下拉到线上,却并没有放大优秀教育的产能,甚至没有做到产能保持。从这个角度来讲,教育+互联网不是解决今天教育问题的最好答案。
第二个问题是教育资源的个性化。到现在为止,给每一个孩子的布置的作业内容居然是一样的。但其实,每个孩子的学习程度、喜好程度是不一样的。
针对这两方面的问题,好未来阶段性的认知是:教育+互联网的时代已经过去,在寻找下一个答案的过程中,教育+AI才是现在和未来的希望。
白云峰认为,如果想实现教育资源的个性化和均衡化,数据+AI可能是未来努力和探索的方向。目前为止,有三块数据有机会被改变:
1.商业数据。商业数据的优化是好未来努力的方向。
2.内容数据:知识图谱&题库。根据学习目标的不同,每个人需要练习的知识图谱系数是不一样的,所以数据算法有很大的挖掘性。
3.过程数据:智能系统(IPS)。如果能够把线上数据量化和结构化,也可以大幅度地提高教育产能,赋能给优质教育资源。目前,必须运用互联网手段来解决优秀教师的质量和数量问题。
学而思在做网校的时候,线上点播率只有45%,转用双师模式解决线上人工服务跟踪反馈问题后,课程的完成率及续报率达到了85%。学而思培优ICS、IPS的升级也朝着双师课堂场景下语义识别、图像识别、人脸识别、情感识别、手势识别、视频AR这六个维度做尝试性突破和探索。目前还未取得质的进展,但努力方向应该可以解决供求端优质教育资源赋能的问题。
教育企业必须要用AI数据和算法来计算教学过程的留存,包括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人脸识别来反馈对于每一个学生学习效果的留存,然后分析在学习过程当中到底有多少人真的听懂了,有多少人其实听的一知半解,有多少人其实不感兴趣。AI在成倍放大教育产能的同时,再给教师赋能,让教师可以关注大规模的学生群体表情和信息接收程度。在这种情况下,才能够在势能不降低的同时又扩大能量的关注。
“民办教育,应该和公办教育一同努力,利用各自的优势,在解决教育公平化的前提下,实现教育个性化路径的培养。”
演讲主题:《教育的AI+》
徐健在演讲中分享了互联网技术渗透教育的三阶段:一是2000年至2010年的在线化阶段;二是2010年至2016年的移动化阶段;从2016年开始进入了第三个阶段——智能化阶段,“真正的原点是从2016年阿尔法狗(AlphaGo)打败围棋大师的时候”。
徐健说,智能时代的到来,将引起教育行业在以下三个层面的变革:
1.第一个层面是通过所有大数据的积累和后台的算法,在营销的智能化上,真正让最好的产品、最好的老师能够匹配到最需要的学生
2.第二个层面是服务的自动化,机器人把很多重复性的工作替代了,不管是面向客服的作用还是面向教务的很多职能,例如“付款缴费、咨询测评等这种业务完全可以由我们的智能机器人辅助完成。”
3.第三个层面是学习的个性化,通过所有数据的积累能够让教学实现个性化,因材施教。
新东方在三四十个城市开始做双师课堂,改变教育的不公平。利用AI的人脸识别、情感分析增强了双师教学的交互感,也能了解远程双师教室孩子的注意力、疲劳度、兴趣值。
AI是否真的能替代老师?对此,徐健指出,“所有的人工智能代替了不同的种类,常规的体力劳动、数据处理、数据收集,被替代的概率是非常大的,这是高风险的职业,驾驶员或者出租车司机可能都会失业。”而专业类的技能,具有管理职能的人员是最难被替代的。
机器优势和人类优势的核心区别在于,简单环境下标准化和规模化是机器的优势,人类的优势是情感、创造力和复杂决策的能力,这是机器不能替代的。
具体而言,徐健把老师真正承载的职能分成以下三个部分来分析:
1.如果老师只做简单的知识传递,那么将有60%的工作是可以被替代的。包括文本的批改、简单的答疑、作业/测评的修改、学生缴费等等。
2.中间的层次是老师真正能够培养学生的能力,包括创新能力、批判思想能力,复杂决策能力、团队管理能力、沟通能力,这些是很难被技术代替的,所以这部分被AI替代的可能性只有30%。
3.第三层是品德培养或人格培养,还包括情感激励,AI在这方面几乎很难使上劲,被AI代替的可能性只有10%。
演讲主题:《教育新物种-人工智能如何改变课堂》
今年6月7日,学霸君推出高考机器人Aidam解答2017年高考数学试题,得分134分,用时9分47秒。对此,张凯磊在演讲中表示,“我做这个东西的核心是想告诉大家,人工智能现在到了什么水平,解题能力到了什么水平,预计明年再把这个系统送上去,应该在数学、物理多个题目里都可以同时达到甚至大幅度超过这样的水平,应该是可以期待的。”
张凯磊提出,个性化教学是解决学习负担过重,教育资源不均衡的突破口,自动解题就是教育资源核心的发动机。“AI不是目的,AI解决个性化学习才是目的。如果把这些技术做好,能让一个普通的教师掌握这些专业能力才是目的。”
张凯磊表示,批改作业、重点讲解、个性化训练、针对性辅导,是优秀教师要做的事情,也是在了解学情、分析学情、夯实基础、补足弱点。那么,有没有可能让系统做到这些事情呢?
他指出,做到个性化作业需要做到自动批改和题目推荐。自动批改中包含自动解题与手写识别。其中,自动解题只是技术战里面的一个外延形式,包括字眼推理、机器学习、形式推理、符号计算、逻辑推理等一系列的技术问题。
此外,张凯磊还梳理了一份个性化教学演进之路,分成L0-L5六个级别。他表示,“我们现在处于L0的作业阶段,采用人工统一化授课方式。”
他预计,未来3年左右,将会看到L3的出现,即同校直播互动。“今天的双师模式是未来模式的一种临时解决方案,未来分层作业体系跟人机合作的模式将完全被推出,技术可以在三年左右的时间里准备完成。”他还表示,个性化教学的真正解释方式应是L5级别,一个老师同时对10万人进行讲课。
最后他表示,“我们一直以来的使命就是干掉学区房,只有干掉学区房,才能发现中国教育体系个性化的东西可以腾出来更多的时间,去做更能启发学生价值的东西。”
演讲主题:互联网趋势下的教育风口
在黄蕙雯看来,互联网的发展首先体现在工具的取代上,第一个阶段是基础工具类应用,第二个阶段是娱乐类应用,第三个阶段是实用&消费类应用。实用&消费类应用也对教育场景造成了冲击,最大的原因是移动支付的出现促进了教育消费方式的升级。
创新工场并不是只关注AI,创新工场非常关注消费升级、在线教育、B2B、互联网金融和数字娱乐等行业,特别是消费和教育领域。
“技术可以更快速并且远程地连接教育的供给方跟需求方。”技术平台已经打破了惯常单效的模型或者单课组的模型,特别是直播技术,可以以一个拟真、拟互动的方式,创造一对一、班组课、大班课的授课模型,甚至一种新的模型——双师课堂。技术可以补充线下来实现教育企业商业闭环。
黄蕙雯表示,“在国内教育方面,创新工场比较看好面向家长及面向老师的K12领域、教育+AI领域、初入职场的辅导培训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