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友盟副总裁到创建一米鲜,焦岳刚好参与了中国移动互联网产品的黄金时代,和其后O2O兴起、盛极而衰的过程。一米鲜被百果园股权并购后焦岳首次在公开场合露面,他告诉36氪:“过去精力都放在流量、销售商,明年打算花三分之一时间到水果产地学习。”
这笔交易映衬了生鲜O2O创业公司难以独立经营的尴尬,至少现阶段而言,O2O仍未找到盈利的办法,供应链积累也远比线上运营更重要。可以明显的感觉到,互联网对农业的改造始自下游,正不断向上游延伸。近年来也不乏农产品供应链公司诞生,他们意气风发地要取代中间商,然后把自己做成了后者,采购、物流、仓储、配送一样不少。
所以,当互联网人开始寻找新零售、线上线下一体化、供应链的机会时,到底应该做些什么?以下是36氪从与焦岳讨论后引发的三个思考(不代表百果园实际业务):
水果是商品和渠道耦合度很高的行业,未来三四年还将是夫妻店(低品规、成熟度高的产品,无需承担人力费用是优势)、大型超市/农贸市场、新型门店(比如阿里投资的盒马鲜生)、专营连锁等多种业态并存。但中国一线城市房租和人工成本仍在不断上升,线下门店不扩充服务半径、提升坪效,生意将越来越难。
而移动互联网、数据技术和终端倒逼供应链这两个维度,将会催生出“新物种”,达到客流、服务、会员、供应链统一。
不过目前O2O只是很初级的阶段,平台方既没垄断也没盈利,现阶段应当以商家角度出发,从微小的改变做起。比如:取消排队收银,推广到店自提,通过二维码导入商品介绍、评论、社交,散卖、差额找零,与平台方商讨不同时段的推送方式,等等……
门店精细化运营有很多值得学习的点,比如像店员问候、鞠躬、帮阿姨切水果这种可感价值,可以提升品牌价值和订单转化,从店员、店驻、副店长、坐店长,2个老店带1个新店的传帮带标准管理体系建设。
过去会员卡只当做充值卡来做,并没有让权益、层级、数据挖掘有所体现。搭建会员体系仍要靠可调用数据更多的APP介质,慢慢把数据采集到公有云,积累出属性、行为数据再加上用户在其他场景的数据,做到千人千面并反向指导订货。数据采集是难点,但不得不为之。
数据积累学习、同类型店关联分析来预测库存很关键,7-11就曾斥资500亿日元来实现系统对立地数据(周边家庭数)、设施数据(周边是否有学校、医院等)和长期数据的分析,呈现趋势和动向,辅助决策“该卖什么、卖多少、卖给谁、什么时候卖”,这同样适用于线上和线下。
同时做线上线下的库存、操作协调是O2O的一个难点,比如线上订单和顾客同时到来,先满足谁?库存如何统一管理、SKU要不要重新设计?这也是新达达CEO蒯佳琪对36氪讲述的问题,不过水果店面积小、SKU少(百果园单店200SKU已算丰富),比沃尔玛、永辉更好解决。
更难解决的似乎是O2O不赚钱的问题。不过焦岳却认为,过去O2O亏损很大原因是履约成本太高,配送费能达到20%-30%(如果客单价50元,物流就要15元),其中配送站的费用不会低于5-10%。而目前百果园60-70%的订单是店员负责配送,其余交给饿了么、美团、达达等服务商,可以做到两公里以内6元/单,物流费用率降到10%(客单价60元),关键在于门店替代了配送站(前置仓)。
焦岳告诉36氪,省去这一部分后,百果园O2O业务已经有了净利润,这部分资金可以投入品牌营销上,而非直接补贴。
线上虽是增量,比如获得了本来辐射不到的用户、提升了忠实用户的消费频次,但难免对线下业务造成一定冲突,比如线上价格敏感度更高,定价一旦调低,用户便从门店转移到线上怎么办?线上线下如何形成1+1>2,是值得长期思考的。
非标准化、高损耗、品牌意识弱等供应链难题,长期制约着2C、2B生鲜电商的发展。向供应链上游延伸已经成为近年来生鲜电商的必行之举,不过一句“向上游输出标准”并没有看起来那么简单,更不仅是冷库、冷链物流运输而已。
供应链要纵深到什么地步?百果园的答案是参与种植、成立优果联。焦岳告诉36氪,尽管百果园有78%的采购来自基地,但有50%以上的进口商品,这其实是国产水果的遗憾。尤其遗憾的是,生鲜电商发展多年,造就的知名品类品牌几乎只有橙子。如果不想等的话,唯有参与到种植。
百果园每年的水果种植技术研发费用超过千万元,其目的是将技术带给果园,另后者“OEM”。从气候、土壤、产权交易辅助选地,到通过供应链金融解决投资回报周期长问题,再到帮助套袋、着色、剪枝等细节,种植技术标准化输出即是如此。
采摘后处理有很大优化空间,其包括商品分级、气调技术、产地仓、销地仓等等。以水冷预处理举例,过去非常碎片化、非标化,且多由人工完成。上游采摘成本5元,经这一层预处理就有可能转手卖8元,为什么不能采下来直接运到销地DC里集中处理,然后生成标准包装分销给不同渠道?当然,产地直发一直是理想化的状态,基本只能在一些标准化强、高价的产品上实现,企业仍需要考虑多级供应链的设计。
不过一家渠道企业不可能在每个品类上做全产业链纵深,需要逐一击破。且种植水果要至少一年后才能等到结果反馈,远不及互联网产品试错成本低。比如,百果园过去两年一直在做国产蓝莓,最后由于土壤、气候导致的供应不稳定还是放弃了。由此可见,想做水果界的PB产品并不容易,做出来也至多有30%-40%毛利,投资回报周期很长。
过去7-11推崇的高密度选址,使得共同配送物流履约成本降低,区域经济品牌效应提升,但这仍然是连锁门店线下业务的效率提升;线上线下一体化则将扩充服务半径,令门店更上一层楼;中国连锁店未来多年都将持续面临地租、人力成本提升的问题,有没有第三种业态再做优化呢?
用最小的面积、最少的人,解决客流、销售最大化乃至售后问题,Amazon Go似乎已经描绘出一个未来图景,但显然离商业化还远。美国自动售货机(约千万台)和便利店的数量比例为30:1,平均每40人享有一台(日本是23人/台),中国则是4500人/台,将来这个至少百亿级的市场,生鲜能否以专门的方式切入?
这实际上是三五年以后的事情了,如果你有好的想法,欢迎与我讨论,微信:dusk_rain
题图2016年8月摄于瓦拉纳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