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资讯> 全渠道零售电商系统 > 从亿万工厂到可再生能源产业生态圈 >

从亿万工厂到可再生能源产业生态圈

转载时间:2021.12.20(原文发布时间:2014.04.01)
175
转载作者:36氪企服点评小编
阅读次数:175次

p3

上周特斯拉 Tesla终于正式宣布了将筹资50亿美元建设“亿万工厂” Gigafactory 的计划,证实了流传了近半年的传闻。该工厂将于明年开工建设,用来研发和实现电动车用锂电池的大规模生产,2017年投产并在在2020年实现35亿瓦小时的电池年产量(大于等于2013年全球锂电池产量总和),为其大规模型号GEN III电动车2017年扩产助力。

作为 Elon Musk长久以来的脑残粉,我着实佩服这个决定够霸气有远见且不失他的个人色彩:

1)短线来看,通过大规模吸收的外来资本所带来的杠杆效应将锂电池核心技术纳入自己旗下(由之前的依赖松下Panasonic供货转型为之后的控股联合研发),使其EV产业技术结构更为完整,同时规避上游锂电池供应链波动的潜在风险(参考A123 Systems 2012年破产先例);

2)中期,控制供应链和增产所带来的规模效应,而大幅降低电池价格(预计投产第一年就能实现每千瓦小时电池容量至少30%的价格降低),从而实现GEN III大众型号大众价格的承诺;

3)长期,控制电池的开发和生产填补了Elon预想构建(部分我自己YY的成分)可再生能源产业链重要的一环:能量存储和运输。若计划得以顺利实现,效用将远不止给Tesla节省成本这么简单,且看下文分解。

生态圈(ecosystem)

这个当下高科技行业最火热的概念之一,于90年代初期最早由James. R. Moore在哈佛商业综述(Harvard Business Review)提出,核心的观点是一个产业能够繁荣,表面上貌似得益于产业本身的活力,实际上主要是其所处的“生态环境”的功劳。

就像地球的生态圈一样,一个产业的繁荣可以说完全依赖于众多复杂交错的环境因素,比如政策法规,资本环境,上下游产业链成熟度,市场大小及活跃程度,和竞争对手等等。之后商业生态圈(Business Ecosystem)的概念被众多公司推广延伸成对公司个体更为实用的版本,暨产品生态圈(Product & Service Ecosystem),并作为重要的商业策略广泛应用:对一个公司而言,围绕核心产品(包括核心服务)构建一系列的产品和服务,为用户从多个相关领域全方位提供价值。其周边服务或者产品的质量将作为生态环境直接影响核心产品的兴衰成败。

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从微软围绕Windows OS的软件系列,到 IBM围绕服务器硬件提供的IT架构和商业咨询等增值业务;从 Apple全方位搭建的个人软硬件产品体系,到 Google重兵布局 Android和 Chrome为广告输送流量;从腾讯围绕社交平台的众多游戏娱乐服务,到阿里纵向延伸覆盖从原料到消费者的电商平台。越来越多的创新公司也明确地把构建生态系统作为中长期发展地重要一环:Nest 的智能家居网络,Fitbit 的个人健康监控系列产品和软件等等。不夸张的说,在软硬结合的创业圈,你要是还没开始考虑构建自己核心产品的生态圈,见面了都不太好意思跟别人打招呼。

简单总结起来,构建产品或者服务生态圈的效益可以分成下面五类:

1)为核心产品增值:在核心产品的基础上纵向/横向扩展增加附加值的相关业务,反过来带动核心产品的销售;

2)开发其他收入来源:与核心产品互补,辅助提升核心产品质量和用户体验(1+1>2的效益),从而全面塑造品牌;

3)全面打造用户体验,塑造品牌效应:纵向拓展控制上下游产业链,降低核心产品成本或者扩展核心科技竞争力;

4)间接提高用户忠诚度: 更换到其他竞争对手的成本,从而增加对品牌的忠诚度;

5)为公司拓展进入新的市场或者商业转型做铺垫:到新的市场或者尝试不同的商业模型作准备。

从亿万工厂到可再生能源产业生态圈

可再生能源生态圈

能源产业作为工业链的最上游,担负着为其他所有产业提供稳定动力的重大使命,造就了其对资本集中,受政策导向明显和相对保守的特征。换句话讲,颠覆性创新在这个行业很难实现,因为:

其一,想挑战已有的垄断巨头需要的资本庞大而且涉及到实业架构的建设时间很长;

其二,为避免产业的波动,通常政府在能源行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和国有银行理论上不会破产一样,使得逆流而上的创新变得很困难;

其三,能源产业本身很复杂,想要推行新的模式,即使有政府的政策支持,缺乏其他生存条件,比如,成熟的上下游产业链(能源供应,分配到销售),一般的公司很难长期立足。然而 Elon Musk的公司必然不是一般的公司。

从2003年和2006年他先后创办 Tesla和 SolarCity,就能看出他对能源产业的深刻洞察。如果说政府大力推行清洁能源算是天时,对汽车最为依赖的美国和对新事物相对开放的加州算作地利,那么他从一开始就打算一手造就可再生能源生态圈,作为人和。

SolarCity 解决了可再生能源的分布式采集问题,取得了能源生产的独立控制权,使得Tesla电动车的销售不会受到潜在的来自传统油气行业的阻力(具体参看06年的一部纪录片《谁杀死了电动汽车》(Who killed the Electric Cars)),并且利用融到的资本顺便完成了充电网络的布局。免费提供的超级充电站(supercharger)如今已经覆盖了大半个美国,并将在2015年覆盖全境(密度之后会逐渐增加)。

同样作为直接面向客户的业务,SolarCity与 Telsa结合对客户提供的增值是无与伦比的:通过一次性的投入安装太阳能电池板,作为长期回报不但省去了家用电费的烦恼,更大大减少了电动车的实际实用成本(极大缩短了与油气车辆的长期价格差);将多余的电低价卖回电网,用户还可以有些额外的收益来偿还初期的投入,而 Tesla则通过买 Solarcity用户便宜又清洁的余电来低成本支持 Supecharger的运转,以最小的成本保持为电动车用户免费充电的承诺,更重要的是不依赖于传统油气能源的发电从而同时获得最大的环境效益。

从亿万工厂到可再生能源产业生态圈

说到这里,花重金构建亿万工厂的意图就不言而喻了。无论从 Solarcity产电,到 Tesla电动车用电,如何最优调配以上清洁能源网络成为了最大的挑战,原因很简单电能不像油气能源,采多了可以装在罐子里存着,多余的电能如果不能即时消耗就等于没产,而且纯依赖太阳能对不同时段根据用电量的调峰也非常棘手。因此,掌握能源存储的核心技能,将多余的电装进”锂电罐子“里就变得尤为重要。拥有了亿万工厂,Elon Musk就能更有机地整合 Solarcity和 Tesla的优势,将整个可再生能源的收集,分配,存储和实用,无缝链接成为一个产业闭环,可谓前途不可限量。

除此之外,中长期来讲,随着亿万工厂的产量扩张,多年来通过开发电动车所积累的关于锂电池的第一手科研和技术沉淀可以轻松被资产化用来生产大型家用电能存储产品服务 Solarcity用户或者拓展为移动电子产品提供解决方案。这也是之前苹果收购 Tesla的传闻的一个重要依据。当然, 介于 Elon大神完全不输于乔帮主的气场和远见,我还是不信他会为了点现金就把自己精心设计的 Tesla未来拱手让给苹果的。毕竟,亿万工厂消息一出,20%的股价增长使Telsa仅仅用10年就达到了通用汽车(GM)的一半市值,用事实再次证明了现金对钢铁侠来说不是问题。

作者简介:本文作者为 36氪特约作者徐宁,研究可再生能源相关材料出身,参与多个创业项目,目前供职于一家致力于音乐和传感器技术革新的硬件创业公司,对科技趋势和创业生态有着第一线的理解,期待和国内外志同道合的朋友合作交流。

[免责声明]

资讯标题: 从亿万工厂到可再生能源产业生态圈

资讯来源: 36氪官网

36氪企服点评

全渠道零售电商系统相关的软件

查看更多软件

大厂都在用的全渠道零售电商系统软件

限时免费的全渠道零售电商系统软件

新锐产品推荐

消息通知
咨询入驻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