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租上涨、线上线下流量成本趋同,新零售大潮下,与“吃”相关的传统餐饮业急需+互联网进行解、重构。
与此前靠“交易”或“信息”切入互联网餐饮不同,近期,一笔资金投向兼具商业地产和餐饮零售属性的“联合餐饮空间”,催生出新业态下的风口。
36氪获悉,餐饮新零售创业公司「食云集」已获得千万级美金 A 轮融资,联合领投方为 BAI(贝塔斯曼亚洲投资基金)和启明创投,跟投方包括真格基金、励石创投,此外,中国烹饪协会发起的餐百联和上海通江集团旗下通江资本两家机构战略跟投。
从 2016 年进入餐饮新零售领域,食云集在红杉中国、戈壁等老股东的支持下迅速发展,目前已有 7 个线下联合餐饮空间,总面积超过 8000 平米。该公司称,此次融资将主要用于线上线下场景优化,自主系统迭代研发,门店连锁布局及团队建设。
图片来自食云集
为便于理解,食云集可看作餐饮版“WeWork”,主要面向白领快消类餐饮品牌,思路是通过承租地产板块经整体规划后做标准化改造,分出独立空间和共享空间两块,以期获得效率和体验的最优解。线下店倚重选址,食云集优先开在写字楼和园区场景(解决选址难、写字楼商业配套缺失或待升级的现状)。
食云集单个线下店面积约为 1000 平米(配约 6 个运营人员,负责堂食引导、外卖分拣、场地安全),经过标准化改造后,可同时容纳 25 到 30个餐饮品牌拎包入驻合规经营。其中各餐饮品牌拥有独立空间 15-20 平米用于后厨烧制生产,其它包括前厅(如堂食区),后场各功能区域(如物料区),独立外卖取餐区等所有空间均为共享。
对于消费者而言,一个完整的流程是:手机扫码—在线下单—网上支付—手机端随时同步订单生产状态—就餐(可支持堂食、自提或外卖)。
以堂食和自提为例,消费者经由手机和叫号屏双重引导取餐就餐;而外卖餐品经由传送系统分拣完毕后,传输到与堂食区独立的外卖出口,未及时取单产品将置入其自研的智能温控柜待配送人员自助取货。
而在后场,食云集自主研发的 SaaS 系统会将所有渠道(堂食、自提、主流第三方外卖平台等)的订单聚合汇总给各商户,便于商户实时查看和管理交易、订单信息。
食云集店内传送分拣系统
食云集 CEO 吴皓认为,餐饮业和联合办公不同,前者诸多环节重合,具有共性,可以系统性做打通。
传统餐饮店的流程,概括下来大致分为 5 步:食材采购、下单、后厨生产、堂食、结算。食云集有意思的点在于通过场地聚集、功能拆分(如设置外卖集合取餐点),加上在线点单支付,将上述流程做了不少优化:
比如场地聚集,目的是增大固定空间内的品牌密度,降低餐饮店沉没成本、无需做重资产,吸引商户入驻;同时把原本分散、长尾的餐饮店聚集起来后,往上游食材供应链整合能获得价差。
随着而设置外卖独立取货点,意在解决外卖模式的弊端,不再挤占高峰期商家堂食产能,集中取货成本下降,配送时长缩短,外卖小哥单位时间内送达单次增加。
新零售本质是要效率提升。餐饮企业目前困境主要在于“三高一低”:高房租、高劳动成本、高物料成本、低消费。吴皓表示,食云集通过靠生产场地切入来服务传统餐饮店,并对其赋能。某种程度上,食云集空间共享是为了降低租金、提高坪效,而前厅无人化则单店平均可节省 2 个人员、食材集中采购能摊减一定物料成本。该公司称,其场地内优秀商户,15平米的独立生产空间月销已超 30 万元。
这种模式本质上依赖场地内各品牌店的收入分成以及单位面积的租金收入。吴皓称,目前靠服务切入,规模化后想成为线上线下结合的餐饮销售渠道,目前食云集所有门店均实现盈利,上海在建门店也已经提前达到了满租目标,并将作为商业配套被引进张江园区。
关于投资逻辑,启明创投合伙人吴静表示看好其餐饮新零售的模式和团队经验。贝塔斯曼亚洲投资基金副总裁赵鹏岚则告诉36氪,食云集的服务模式提升了效率、可标准化,从供给侧推动了餐饮业态发展。
“食云集”的核心团队融合了外卖平台、餐饮、零售连锁、商业地产人才。该公司计划在今年下半年新增 6 到 7 个线下店面。
——————————————————
我是36氪作者宗迪,关注互联网+、人工智能、出海创投。
希望接触到更多优质的「新零售」、「物流」、「Ai」、「出海」类创业项目,欢迎加微信 lzdtju 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