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对象:敏姐
岗位头衔:某在线教育公司HR
岗位侧重:招聘渠道管理及招聘数据统计分析
在职时间:1年
使用产品:MOKA
我在一家在线教育公司做HR,因为前几年在线教育的火爆,我们人员扩张的很快,目前已经近800多人。在我的业务工作中,使用Moka的情况比较多,我主要负责我们公司的招聘渠道对接及管理,关于外部渠道采买,我会结合每年公司的离职率和入职率,预估当年整体的招聘需求量,进行针对性采购。次年再根据前一年的使用率等情况进行新一年的评估和报价,如此推进。
关于数据分析方面,我每个月会进行招聘数据分析,其中一个维度就是候选人对面试满意度的调研,比如面试官或HR专业度、公司氛围等等,我们会根据反馈及时且针对性的去解决一下,问一下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等等。不过Moka的数据筛选功能相对来说比较少,也较弱一点,但也有可能是我们的数据体量较小,因为数据时效性越高,就越能触发它的计算逻辑和筛选逻辑的完善度。
另外,我们其实更加看重面试官专业度这个部分,因为对很多候选人的直观反馈就是面试官的专业度,这个部分我们会重点关注。如果需要的话可能还会给他们进行一个专业的面试官培训。因为面试官的专业度会关乎企业形象,也就是所谓的雇主品牌的一部分,面试过程就是企业树立品牌形象的重要时刻。
MOKA
Moka 致力于通过一流的产品和技术来赋能企业人才战略,帮助企业实现科学化的人才管理。 其产品包括 Moka 智能化招聘管理系统和 Moka People。
Moka 智能化招聘管理系统致力于为人力资源从业者提供更高效、更便捷、更精准的招聘管理服务,为使用者聚合招聘渠道, 统一管理招聘流程,提升各节点转化率,促进各模块间的有效协同,帮助企业积累人才库,并为各招聘节点提供全方位数据统计,输出行业洞见。
Moka People 覆盖企业所需的组织人事管理、假勤管理、审批管理、薪酬管理等高频业务场景,打通从招聘到人事管理全流程,并通过大数据分析, 提供多维度人力数据洞见,为 HR 日常繁琐的工作提效赋能,助力管理者决策参考。(编辑注:来自Moka产品官网介绍)
这个系统对于面试官的体验感而言比较两极分化,有接触过的这个软件的,也有没接触过的。如果没有接触过,他会认为前期的一些绑定流程相对会比较麻烦,有的人不习惯上系统和邮箱查看招聘或者审批进展,但这些都需要前期跟他的岗位信息有所绑定的,才能精准推送。如果是新的面试官,他可能就说你直接下载微信或者打印给我就可以了,但是我们毕竟对接的候选人比较多,我们只能线上给他推荐简历,他直接点击通过、待定或者淘汰就好了,其实很方便。我们会根据这些反馈到后台进行处理。
但用过几次的面试官就会觉得用这种软件很方便且高效,所以说对这个产品的面试官喜爱度可能会存在两极分化,喜欢的人很喜欢,不喜欢的人就不喜欢。
但我们对于实在用不惯这种方式的面试官,也没有说让他强制使用,因为其实一个企服软件作为工具是服务职能和业务部门的,我们也是为了让面试官和业务部门有更好的体验感,因为这个毕竟不是人家的重点工作,咱们的最终目的是给他招到合适的人,而不是说一定要通过某个工具达到目的。
其实我们购买的企服产品比较多,而且都各自分管不同的环节,之前也考虑,为什么招聘、薪酬、入转调离、审批都不用同一个软件?但其实在使用过程中就知道,这其实涉及企业信息安全性的问题。如果使用同一个第三方企服产品,就相当于一家企业最机密的人事信息都掌握在别人手里,除非像一些规模非常大的企业,他会自己开发EHR系统,但对于像我们这种规模的企业只能采买第三方服务,分散使用负责不同环节的企服产品,其实也能起到一个保障信息安全和员工隐私的作用。
所以就算很多人事企服产品一再强调它的功能全面,安全性等问题,在我们使用的过程中还是会有安全性的担忧,就算使用技术手段可以打通各项功能,我们出于安全性考虑不会那样做。
更何况,其实有些企服产品它们属于竞品关系,在功能接口上并没法打通,所以也的确实现不了全部功能都只用一个平台或软件的情况,除非自己开发或是规模很小的创业团队会使用单独一个功能全面的软件。
所以综上,考虑到信息安全问题,我们不希望同一家公司掌握我们人事的全流程数据。
www.36dianping.com
[免责声明]
原文标题:《对话真实HR二:“再安全我也不会用!”》
作者:张诗雨
本文来源于36氪企服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