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年增8000家,规模达167亿的付费自习室,可以成功“上岸”吗? >

年增8000家,规模达167亿的付费自习室,可以成功“上岸”吗?

转载时间:2021.10.23(原文发布时间:2021.09.02)
129
转载作者:36氪企服点评小编
阅读次数:129次

2019年被称作中国付费自习室“元年”,2020年全年新增数量超8000家,市场规模达167.47亿元,2022年预计将近400亿元。这种新的文化与商业模式源于日韩,近年来却在我国迅速发展,背后是年轻一代对于内卷与知识焦虑的恐慌,更暴露出城市公共文化场所稀缺,难以满足市民文化需求的弊端。无论从供给与需求,年轻人心理因素抑或社会背景,其涌现都有着浓厚的社会土壤。我们在欣喜看到“全民学习”热情高涨的同时,也应对城市公共文化场所建设葆有多一分思考。

晚上11点,背着黑色单肩包,手捧一沓司考资料的贝贝走出广州一家付费自习室。今年是贝贝参加工作的第二年,本硕学新闻的她因为2019年的一档综艺《令人心动的offer》萌生了备战司法考试的念头,对工作的迷茫及社会内卷化,让她义无反顾走上了白天上班晚上复习的法考之路。

“8月20日司法部刚出的消息,今年司考延期至第四季度。等了好几天,延期消息才尘埃落定,终于可以多点时间备考。”贝贝说。

付费自习室前台小曾也是今年考研大军的一员。211本科毕业三年后,专业为资产评估的她因为自觉专业前景不好,及对广告领域的喜爱走上了考研之路,选择在付费自习室边工作,边复习。

都市丽人的表面靓丽仿佛都是相似的,背后的无奈却各有各的不同。

自我升级,工作需要,提升学历……各种各样的内卷、知识焦虑让一群素不相识的人相聚在这里,也让一个新的行业——付费自习室迅猛成长。

据华经产业研究院数据,2020年上半年,全国付费自习室数量已突破千家,其中,沈阳以137家位居全国首位,北京、上海、西安超过80家,广州则为37家。一年过去了,广州一地的付费自习室就从37家增长至约120家,可谓风头正盛。

年增8000家,规模达167亿的付费自习室,可以成功“上岸”吗?

△来源:华经情报网

作为城市居民学习、文化的公共场所之一,公共图书馆似乎已不再能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需求,内卷的焦虑与全民学习的狂热正在让更多备考一族把目光聚焦在付费自习室上。

付费自习室,火得绝非偶然

韩剧《请回答1988》里,女主人公德善就经常来到“不要睡读书室”学习。在韩国,自习室已有30多年的历史,因为升学压力大,学生是付费自习室的主要群体。与韩国不同的是,我国付费自习室主体多为成年备考一族。

年增8000家,规模达167亿的付费自习室,可以成功“上岸”吗?

从需求层面看,付费自习室的火爆绝非偶然。中国注册会计师2021年第八期会刊显示,截至6月30日,2021年注册会计师考试共有141.9万余人报名。由下图可见,注会报名人数在2019年出现峰值,达173.1万,尽管2020年报考人数有所回落,但依旧保持在较高水平。

年增8000家,规模达167亿的付费自习室,可以成功“上岸”吗?

在司考方面,2020年报名人数创历史新高,第一、二批次应考人员分别为36.3万余人和32.7万余人,同比去年增长16.8%,报名考试人数最多的是广东省,为56364人,报名人数超4万的4个省份分别为北京、江苏、山东、广东。

《2021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则显示,2021年考研报名人数也继续呈递增趋势,2017年首破200万人大关,达201万,2021年达377万,5年间报名人数翻了近一番,照此增幅,预计2022年将超400万。再来看看考公情况,据华图教育统计,2021全国公务员报名人数超537万,较2020年增长了4.6%。

考证、考研、考公等已悄然成为当代青年自我提升的重要选择,对现有工作的不满意,提升自我的渴求,同龄人压力,本领恐慌的心理,都催生了一股狂热的学习需求,也为付费自习室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年增8000家,规模达167亿的付费自习室,可以成功“上岸”吗?

△来源:华经情报网

从供给来看,我国众多城市的公共图书馆等文化、学习场所数量并不足以满足群众需求。疫情期间,众多图书馆更开启了限流、隔座措施。交通不便、闭馆时间早、禁止占座、借阅空间大而自习空间小等因素再度加剧了文化场所的供需矛盾。在此情况下,付费自习室的火爆则更显顺利成章。

年增8000家,规模达167亿的付费自习室,可以成功“上岸”吗?

△疫情期间,上海图书馆内,读者有序排队等候进入

从付费自习室本身来看,优势也较为明显。沉浸式的学习氛围是受年轻人青睐的主要原因,目前市面上的付费自习室通常由小黑屋和小白屋组成,氛围安静,“非黑即白”的单一光线有助提升专注力。此外,身边都是认真学习的小伙伴,形成了巨大的学习磁场和无形的互相监督。

同时,付费自习室也为备考一族提供了交流的平台,这也是其社群运营的体现,在用餐、休息等线下时间及微信群等线上渠道,考友们互相交流,找到资源共享的福利与携手并进的勇气。

年增8000家,规模达167亿的付费自习室,可以成功“上岸”吗?

为更好地了解付费自习室,笔者来到所在城市广州最大的付费自习室——去K书。去K书广州总店位于人流量大的客村一带,交通便捷,写字楼24层的位置也为其提供了闹市中相对安静的环境。出电梯口,就会看到专门放学员外卖的架子,避免外卖小哥出入打扰到学员,里面除前台、餐饮区外,就是自习区。

年增8000家,规模达167亿的付费自习室,可以成功“上岸”吗?

△付费自习室门口的外卖架子

总的来说,付费自习室几乎均包含小白屋和小黑屋两种,部分高档些的还会有情侣区、小单间等。去K书的小黑屋里分为经济座和舒适座,前者为联排座位,利于互相监督,后者则为单独的卡座,私密性更强,面积也宽松些许。

年增8000家,规模达167亿的付费自习室,可以成功“上岸”吗?

卡座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桌椅板凳,独立书柜,可调节的光线就是一个卡座的全部“行当”,如学员有需要,还可扫码呼唤前台工作人员。此外,自习室每天提供紫外线消毒、定时通风等措施,以保证舒适的环境。

价格上,则主要分为冲刺卡、通关卡和储时卡,涵盖月度、季度、半年度、年度卡,及注会、法考、公考、考研等考垂直领域,价格在1000到上万元不等。此外还推出了“X课程+自习室年卡”等捆绑式套餐,价格在1万到2.5万之间。

年增8000家,规模达167亿的付费自习室,可以成功“上岸”吗?

△“逢考必过!”位于自习室休憩区的墙上,写满备考一族的心愿

运营成本上,付费自习室看似建设简单,其实并不然。便捷的地理位置往往伴随着更高的成本。作为一种新的经济业态,越来越多的入局者也让行业竞争愈加激烈。

据《信息时报》报道,广州某付费自习室经营者表示,开办自习室第一步是找到合适地段的房子,视计划规模100—300平方米不等即可,随后是装修、订做卡位、购买设备如打印机、台灯等,投资少则几万元,多可达几十万元,上限高下限低。店铺间竞争激烈,一个地区有四五家就会迎来价格战,一不小心就是几个月亏损,想要盈利并不容易。

年增8000家,规模达167亿的付费自习室,可以成功“上岸”吗?

杭州首家付费自习室“育学空间”的创始人李冀南也表示,“刚开始创办的前两个月,房租、水电物业、装修就花了50多万元。“付费自习室不是暴利行业,做好准备,不要盲目进入”,是他给出的忠告。由此看来,付费自习室的经营远不如我们想象般简单。

从图书馆到咖啡厅,城市公共文化场所下的文化新需求

付费自习室的崛起,一方面预示着新的文化需求,另一方面则揭露着城市公共文化场所建设的稀缺。在我们所生活的城市文化空间中,有哪些形态的文化学习场所?和付费自习室相比,各自有何利弊?

以公共图书馆为代表的民生类学习场所

这类文化场所作为政府工程,一般由政府税收支持,所具有的非排他性与非竞争性也决定了人人都能免费享受,随着使用人群的增长,不可避免地导致图书馆资源的稀缺。

据文化和旅游部、智研咨询数据,2020年我国共有公共图书馆3212个,比2019年的3196个增加了16个,每40余万人才有一家;2018年末,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3176个,阅览室座席数111.68万个,全国平均每万人公共图书馆建筑面积为114.4平方米,换句话说,平均一万人才拥有一个“三居室”,这显然未能满足民众的文化与学习需求。

年增8000家,规模达167亿的付费自习室,可以成功“上岸”吗?

相较而言,美国有约16500家公共图书馆,每2万人就有一家;瑞士则每3千人拥有一个公共图书馆。另外,高校图书馆同样面临座位稀缺、禁止占座等窘境,这些都为付费自习室在市场的快速扩张提供了空间。

年增8000家,规模达167亿的付费自习室,可以成功“上岸”吗?

△美国波斯顿图书馆

以咖啡馆、独立书店为代表的商业性、非传统学习场所

星巴克等连锁咖啡馆及一批文艺范独立书店,成为越来越多人周末学习充电的首选。一杯咖啡、一本书、一部电脑,就能撑起一整天的学习光阴。但这部分商业性的非传统学习场所往往位于闹市,在交通便利、可选择性强的同时,周围也伴随着来来往往的人流及全天候的音乐,环境嘈杂,并非备考一族长期进驻的稳定选择。

年增8000家,规模达167亿的付费自习室,可以成功“上岸”吗?

△长沙“几何书店”,洞穴式设计是特色所在

以新兴的付费自习室为代表的专业化、商业化学习场所

这里环境静谧,有学习氛围和仪式感,容易让人迅速进入状态,提升学习效率。相比公共图书馆与咖啡馆,自习的目的更纯粹,同时,不少付费自习室还选择与机构合作,联合推出“X科目课程+自习室年卡”套餐,达到营销目的并同步为学员提供课程与学习环境的配套。

另一方面,价格昂贵却是付费自习室的一大问题,若在自习室学习一整天约6-8小时,折算下来在40-80元不等,这对于学生考研党和每天打卡自习室学习的学员来讲仍是不少的支出。

年增8000家,规模达167亿的付费自习室,可以成功“上岸”吗?

△北京某付费自习室。来源:央视网新闻

“全民学习”下的文化与经济新业态

毫无疑问,付费自习室的崛起某种程度上预示着学习型、书香型社会的建设成效。另一方面,本该具有公共特质的自习场所,现在却只能依靠付费来实现,且此需求有愈演愈烈趋势,则透露出城市公共文化空间供给不足的弊端,这也是付费自习室流行起来的重要背景。

据2017年3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其中所称的公共文化设施,是指用于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建筑物、场地和设备。

年增8000家,规模达167亿的付费自习室,可以成功“上岸”吗?

主要包括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站)、美术馆、科技馆、纪念馆、体育场馆、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妇女儿童活动中心、老年人活动中心、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农家(职工)书屋、公共阅报栏(屏)、广播电视播出传输覆盖设施、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点等。其中多为指向性明确的文化内容主题场所,并未包含与自习相关的文化场所。年增8000家,规模达167亿的付费自习室,可以成功“上岸”吗?对于政府的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而言,目标之一就是维护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公民的基本文化需求,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具有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

那么在付费自习室盛行的背景及学习需求狂热的形势下,政府是否可考虑把付费自习室纳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实施与图书馆、博物馆等重点文化场所相应的管理,实现不同文化场所间的差异经营,功能互补,是值得思考的方向。通过资源整合,因地制宜,合适选址,数字化建设,及部分利用率低的原有公共文化场所的利用与转化,达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上的升级。

虽然政府的介入一定程度上将挤占付费自习室的市场空间,但同时也将促使其在服务、环境、体验上整体提升,实现付费与公共自习室的差异化经营。

年增8000家,规模达167亿的付费自习室,可以成功“上岸”吗?

对于付费自习室本身而言,在并不低廉的价格体系及愈加激烈的竞争下,自身也应结合公共文化场所建造的优势与弊端,探索更灵活的经营,如弥补公共图书馆闭馆早,逢周一闭馆等时间劣势,及插座少、座位少等空间劣势,实现更灵活的管理;学习独立书店的多元化经营,探索与餐饮、文创、图书、付费课程、培训等跨界合作的“自习室+” 模式,实现多元增值服务,并摒弃部分独立书店定位不清晰的弊端——对文创、餐饮等辅助业务的关注超过书籍本身。自习室也应在配套上首先回归学习的本质,真正成为文化惠民的城市工程,才是这一新文化经济业态走得更稳、更远的武器。

此外,付费自习室具有的先付费后体验,使用周期长的属性,也易导致如健身房般开卡后卷钱跑路的风险。因此,对于这样一个还在野蛮生长中的尚未成熟的市场,政府须加强监管,提升制度保障,为这种新业态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结语

付费自习室的涌现总是值得欣喜的。所有伟大的商业模式都是基于人性的需求来设计。经济层面,付费自习室代表了社会文化需求下一种新的实体经济商业模式,满足了部分人的文化与学习需求,开辟了一条新需求下的创业路径。在文化层面,则是建设书香型、学习型社会,丰富城市文化服务及提高公众素养的表现,可以从中窥见全社会日益提升的学习氛围及热情。对于这一商业模式,更需要我们用发展、宽容的眼光去看待,让城市公共文化场所更高质量地发展,也为城市营造更多有文化气息的人文空间。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文化产业评论”(ID:whcypl),作者:刘舜欣,编辑:彭晓仪,36氪经授权发布。

[免责声明]

资讯标题: 年增8000家,规模达167亿的付费自习室,可以成功“上岸”吗?

资讯来源: 36氪官网

36氪企服点评

新锐产品推荐

消息通知
咨询入驻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