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赢了冯小刚,输了华谊 >

赢了冯小刚,输了华谊

转载时间:2021.11.07(原文发布时间:2021.05.25)
66
转载作者:36氪企服点评小编
阅读次数:66次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锐公司”(ID:shangjiezz),作者:编辑部上线营业,36氪经授权发布。

“1997年过去了,我很怀念它。”这是冯小刚的电影《甲方乙方》中的结片语。 

这部影片开启了“冯氏幽默”的风格定位,24年过去了,现在用它来结束冯小刚的电影时代也恰如其分:“冯氏幽默过去了,我很怀念它。”

一代人的记忆随风飘零,好不凄凉。冯小刚以及那个和他紧紧捆绑的华谊兄弟的黄金时代也已然过去。 

已经18个月没有作品而沉寂的冯小刚,被好兄弟华谊2020年的年报带上了热搜:“冯小刚对赌失败赔偿华谊2.3亿元”。华谊相信好兄弟的为人:“冯小刚会严格按照协议约定向公司支付业绩补偿。” 

两个20多年来互相合作、互相成就,共同推动中国电影商业化进程的好兄弟,因一纸对赌协议双双再次进入大众视野。

“对赌协议”要追溯到2015年。 

这一年,冯小刚在浙江花500万元注册了浙江东阳美拉传媒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阳美拉),资产总额仅有1.36万元,负债总额1.91万元,所有者权益为-0.55万元,可以说,东阳美拉就是一个“皮包公司”。 

但就是这样一个仅成立两个月的“皮包公司”,华谊兄弟给出15亿的估值,并 以10.5亿元的高溢价收购其70%的股权。 这似乎有点不可思议。 

双方就此达成一个五年期的对赌协议,以期拥抱属于他们的又一个黄金时代。2016年——2020年,东阳美拉承诺每年税后净利润不低于1亿元,且每年增长15%,若无法完成目标,冯小刚将以现金补足差额。 

“冯小刚最大的聪明就是善于利用更聪明的人。”导演叶京这样评价冯小刚。 

按照对赌协议,东阳美拉就算五年完全不盈利,冯小刚也只需赔偿6.74亿元,而华谊兄弟出价10.5亿元收购东阳美拉。换句话说, 就算冯小刚什么也不干也能白赚3.76亿元,对于冯小刚来说,这怎么都是一门稳赚不赔的好生意。

但其实华谊兄弟可不傻,王氏兄弟看中的是这家公司背后的名导冯小刚,以冯小刚的实力与名气,怎么可能五年就只净赚6.74亿元?这是华谊兄弟的如意算盘。 

除了捆绑冯小刚,华谊兄弟也收购了李晨、张国立、杨颖等注册的空壳公司,以实现资源互通、利益捆绑。 

这不是华谊兄弟与冯小刚的第一次捆绑了。早在20世纪90年代,他们就开始珠联璧合打天下了。 

“华谊兄弟”最开始是做广告业务的,而且做得很不错,一年挣个几十万不在话下。后来,了解到拍电视剧很赚钱,就投身电视剧,又大赚一笔,再后来结识了姜文,并投资了姜文的电影《鬼子来了》,但不幸被禁,华谊兄弟赔了个精光。姜文心中有愧,给华谊兄弟介绍了投资人董平,又经其介绍,华谊兄弟与冯小刚结识。 

冯小刚当时和京圈大佬王朔合开了一家“好梦想电影公司”,但不久之后就破产了。失意的冯小刚在这时遇见了“金主”华谊兄弟,为翻身鞍前马后,最终取得“金主芳心”。 

正如导演叶京评价:“我认识的冯小刚渴望成功,做梦都想出名,为了成功,什么架子都能放下来。” 

1998年华谊兄弟投资冯小刚的《没完没了》,获利近5000万元。华谊兄弟自此认定了冯小刚这匹“千里马”,开始投资冯小刚的所有电影,与其长期合作,先后推出《夜宴》《手机》《非诚勿扰》等高口碑电影。 

彼时,华谊兄弟与冯小刚俨然成为影视圈的一对黄金搭档。 

凭借冯小刚的吸金能力,华谊兄弟很快“出圈”了,成为行业领头羊。 

“我小富即安,挣俩小钱就特别高兴,我就是服务王中军就行。”冯小刚对于华谊兄弟的合作心满意足。当时他持有华谊兄弟2.88%的股份。 

正是凭借这2.88%的原始股,在2009年华谊兄弟登陆创业板后,冯小刚成为国内首位身价超两亿的电影导演。 

对此,他难掩激动:“我会在这个公司干到底,我会跟着王中军干到底。”两人的关系早已被利益捆得死死的。 一个在台前卖力演出,一个在台后鼎力支持。

按照华谊兄弟的算盘,捆绑兼具实力与名气的名导演、名演员,华谊兄弟定能再上新台阶。但捆绑名导演、当红明星着实也是险棋一招,毕竟一旦捆绑,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更何况对东阳美拉的估值,也只是依据股市常识,而现实中的股市风云诡谲,难以捉摸,能否达到预期靠的可不是信心。 

2015年可以说是华谊兄弟的高光时刻,股价、公司利润“比翼齐飞”至顶峰,再加上冯小刚这棵摇钱树,华谊兄弟似乎可以坐着数钱了。 

但人生无常,却也是人生之常。生活有时候就是这样,世事难料,本以为一切会按预想的轨道运行,却意外发生偏转。 

华谊兄弟未能如愿。 市场口味、消费主力已变,新生导演迎头赶上,那个曾为华谊打下一半天下的冯小刚似乎宝刀已老,逐渐“不受待见”。

虽然冯小刚几乎以每年一部影片的速度“交作业”,但其“作业”质量并不稳定。 

2016年《我不是潘金莲》票房4.83亿元,对赌协议第一年业绩还可以。 

2017年《芳华》定档时,冯小刚似乎对自己信心不足,在微博中写到:“久违了贺岁档,物是人非了。”票房最终14.23亿元,这只是冯小刚这一时期的“芳华乍现”。 

2018年因“阴阳合同”事件,《手机2》胎死腹中。这本是冯小刚的一张回忆牌。他不甘心,他要重唤观众心底深处那份“冯氏幽默”的记忆,重温旧日辉煌,夺回电影票房宝座。 

一番血雨腥风的“大地震”之后,《手机2》变“二手手机”,“冰冰”凉了,“裤子”烂了,“兄弟”完了,东阳美拉当然也未能完成业绩承诺,按对赌协议,冯小刚需自掏腰包支付业绩赔偿款0.68亿元。不过拿到业绩赔偿款的华谊兄弟肯定不高兴,毕竟目的不是赔偿款。 

小刚咳嗽,华谊感冒。这一年,华谊兄弟也因为《手机2》被查账审计,股价直线下降,迎来上市首亏。

2019年,冯小刚想以温情脉脉的《只有芸知道》制造“真情催泪弹”。很遗憾,催泪弹未起效,票房仅有1.56亿元,创下冯小刚贺岁电影档票房新低,今昔对比,天上地下。但冯小刚还是完成了当年的业绩承诺。 

“英雄老矣。”《只有芸知道》上映四天后,冯小刚在凌晨发了这样一条微博。仅仅四字,尽显无奈:沧海桑田,时代已变。也难怪冯小刚发问:“搞不懂《煎饼侠》《大圣归来》这些乱七八糟的电影怎么会有那么高的票房?” 

2020年疫情暴发,全球影视行业受重创,冯小刚也没有“上交作业”,导致又一次对赌失败,没有完成1.749亿元的业绩承诺。 

“幸福不一定在一起,倒霉一定在一起。”这句冯氏电影台词用在此处最贴切不过了。 

两年业绩未达标,冯小刚需赔偿2.35亿元。那个所向披靡的冯导,竟有一天会完不成业绩,不禁令人唏嘘。

因东阳美拉等公司标的业绩未达标,华谊兄弟商誉减值金额已超8亿元。甚至在电影市场也连年失利,2018年迎来上市首亏,2019年再亏40亿,2020年亏损超10亿,今年五一档,投资5亿的《阳光劫匪》最终票房不到4000万元。 2018年——2020年三年分别亏损12亿元、40亿元和10亿元,总计62亿元。

“为了公司的安全,我什么都可以做。”生死存亡之际,华谊兄弟的王中军甚至卖画、卖房、卖设备求生。 

截至2021年第一季度,华谊兄弟负债已达到68.57亿元。伴随近三年近净利润的亏损,华谊兄弟股价从2018年到今年5月下跌了59%,而同行业的光线传媒同期三年盈利。 

唇亡齿寒,双赢最终没有实现。 

深交所在对华谊兄弟年报问询中,连连追问“公司持续经营能力是否存在重大不确定性”以及“公司是否存在短期或长期偿债风险”。 

事实上,“对赌协议”捆绑冯小刚失败,并不是华谊兄弟败走麦城的唯一原因。 “不务正业”或是其由胜转衰的又一关键。

“我觉得一个电影公司,不可能成为一个伟大的公司”,说完这句话,华谊兄弟开始“做加法”,提出“去电影单一化”的战略,走多元化发展之路,逐渐偏离影视主赛道。 

华谊兄弟首先将游戏行业揽入怀中,曾以1.48亿元入股游戏厂商掌趣科技,随后又加码银汉科技,两次共获利39亿元,远超电影带来的回报。 

尝到了甜头之后,野心勃勃的华谊兄弟誓要实现心中的“中国迪士尼梦”,开始向“实景娱乐”业务进军。2014年,华谊兄弟斥资55亿元在海口打造首个实景娱乐项目——冯小刚电影公社。随后,不断大手笔投资打造了苏州电影世界、南京电影小镇、长沙电影文化城等实景娱乐项目。 

但实景娱乐属于投资高、回报期长的项目,如冯小刚电影公社斥资55亿元,但预计20年后才能回本盈利。这样下去身患“重疾”的华谊兄弟还能活到那一天吗? 

“不务正业”使得曾经辉煌的电影板块也开始不断走下坡路,终成陪葬品。2014年华谊兄弟失去电影票房冠军的宝座,近几年,更是步履维艰,从疯狂套现到变卖私产“救急”。

华谊兄弟曾表示不忘初心,会全面强化对电影业务的管控,重回电影主赛道。但为时已晚,新兴传媒公司、互联网公司等在其不务正业的这几年,奋起直追,不断瓜分影视这块大蛋糕,并站稳脚跟,留给华谊兄弟的份额已然不多了。 

在华谊兄弟与冯小刚的对赌中,冯小刚“赢了”,虽补交赔款却净赚8亿,华谊兄弟“输了”,股价跌跌不休探新低,股民也因此“哭了”,亏得捶胸顿足。所谓“对赌协议”从头至尾都是一场资本的狂欢游戏,游戏结束,一片狼藉。

[免责声明]

资讯标题: 赢了冯小刚,输了华谊

资讯来源: 36氪官网

36氪企服点评

新锐产品推荐

消息通知
咨询入驻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