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让一部分人先看清“做空机构” >

让一部分人先看清“做空机构”

转载时间:2021.11.15(原文发布时间:2020.04.15)
79
转载作者:36氪企服点评小编
阅读次数:79次

本文来自 微信公众号“长桥LongBridge” (ID:LB-Global),作者 长桥LongBridge,36氪经授权发布。

近日空头猖獗,中概股如履薄冰。前有瑞幸自曝捏造22亿虚假交易额,后有爱奇艺被指虚增营收和夸大用户数量。

常以“啄木鸟”自居的做空机构,为何最近动作如此频繁,难道真的是中概股的整体健康状况堪忧,急需他们跳出来告诉大家背后的真相,为投资者打抱不平?亦或是,想通过一篇篇的沽空报告,加剧市场对中概股的信任危机,通过舆论来做空股票,从而谋取暴利?

做空时机很微妙

在本次成功狙击瑞幸咖啡之前,其实做空机构许久都没有在资本市场掀起太大的浪花了。上一个代表作,还要追溯到4年前的辉山乳业。当天公司受做空报告影响,股价暴跌90%,一小时内市值蒸发320亿港元,最后不得不摘牌退市。

近几年,由于阿里巴巴、京东等优质中概股的陆续上市,颇受美国投资者的追捧,提升了中概股的整体形象,即使市场上出现针对性的做空报告,对中概股公司股价的影响也很小。

可是,瑞幸被实锤后,如同推倒了中概股信誉的多米诺骨牌,一时间中概股成了华尔街的“过街老鼠”。在4月2日瑞幸自曝次日,蛋壳公寓、蔚来、趣店、网易有道等超 50 家中概股跌幅明显。

这种欺诈行为容易在短时间内形成一种群体性标签,如果这份信任危机最后上移到阿里巴巴、京东、百度等,市场会质疑所有中概股公司的业务真实性,整个中概股的价值甚至都有可能会被重新评估。

加之现在仍处于疫情期间,虽然美股有所复苏,但投资者情绪依旧紧绷,容易被市场上的风吹草动牵着鼻子走。

此情此景,可以说是做空机构获利的大好时机!

做空机构如何盈利

一般在沽空报告中,做空机构总是会攻击上市公司数据造假、管理层毫无信誉等等,所出具的报告也自称是为了保证市场的整体健康。

有时,做空机构确实可以通过细致缜密的研究,为市场排除一些害群之马,但本质上他们可不是慈善家,而是嗜血的鳄鱼。

顾名思义,做空机构要靠股价下跌来获利。做空的常见操作是:在发布做空报告之前,他们会从券商借入股票并高价卖出,然后发布报告对相应公司进行打压,在股价下跌后便以较低价格买入相应的股票归还给券商,买卖的价差便是做空机构的利润。

虽说做空机构是市场的一部分,但是借着中概股面临信任危机,用恶意沽空的形式,引发巨大的恐慌效益,为自身谋取暴利的时候,通常会引起极大的反感。

一位专门研究做空的商业分析师表示:“爱奇艺这波被指正并没有上次瑞幸那么实锤,除了虚增用户数可能涉及统计标准问题外,其他如置换版权的价值估计、双会员的入账方式等均是会计层面的问题,不一定是违法违规。此外报告存在调研样本不足、数据多样性不够以及自相矛盾的逻辑推理,从低专业度和明显讽刺的标题可以推断,这波操作并不是真的想指正什么,而是要借瑞幸营造恐慌情绪,借机做空市场。”

所以,凡事有利有弊,一方面做空机构似乎可以起到类似第三方监督机构的作用,但另一方面做空机构可能为了牟利,会制造、传播优质企业的虚假信息,误导投资者,以达到操控股价的作用。

沽空报告由何而来

制作沽空报告的流程和券商的研究报告类似,只是研究报告需要评估公司优缺点的利弊,从而得出交易评级和目标价位。而沽空报告只需要“找茬”,然后通过报告的形式让投资者信服。相较于严谨、全面的研报,沽空报告显得较为简单和粗暴。

制作沽空报告的流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步:

1、查阅资料初步了解公司。通过对上市公司的公开资料仔细品读,发现可疑点。因为对于一个存在造假的公司来说,如果想要瞒天过海,编制一个天衣无缝的谎言,造假成本会非常高,所以一定会有漏洞。

或许有些漏洞,乍一眼看起来没什么问题,但随着信息搜索范围的扩大,未来会在不同的信息中发现关联,从而漏洞百出。

2、实地调研取证。要真正了解一家公司的经营情况,肯定缺不了当面交流和实地观察,“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也说明了这个道理,当然一些投资型企业除外。

审计流程中必不可少的盘点程序,也告诉了我们实地调研的重要性,最后将调研所得信息与公司发布的信息相比较,找到其中的逻辑矛盾点,就是上市公司的软肋。

在浑水对瑞幸的做空报告中,通过实地探访4409家门店,得出平均一家线下门店每日销售263件商品,而在瑞幸的3Q19和4Q19中显示,平均一家线下门店每日销量400多件商品。这么大体量的差异,绝对不可能是因为选取的样本量太少所致,所以浑水得出了瑞幸虚增商品销量的结论。

3、调查关联方和供应链上下游。关联方的调查通常会发现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兄弟公司,毕竟往往兄弟有难,自身也脱不了干系。

调查供应链上下游是为了更真实的了解公司经营情况,因为上市公司为了吸引投资者,才有造假的必要,而对于非上市的供应商来说,产能和销量造假的可能性偏低,能以此作为与上市公司公开信息进行比较。当然,如果供应商与上市公司相互包庇,那需要扩大调查维度和深度,从而去评判他们贸易往来的真实性。

样的研究方法和对于数据的处理方式是通用的,也适用于我们个人投资者,毕竟“美化”财务报表的上市公司肯定没有办法去避免,我们唯有多听多看多问,为自身减少一点投资风险,少踩一些坑。

结语

做空机构通常会提供给我们一个新颖的角度去看一家公司,但千万不要神化他们,轻信他们的沽空报告。因为他们终究是盈利机构,被背后巨大的利益驱使着。

他们配不上“啄木鸟”的称号,反而更像是“嗜血的鳄鱼”。

[免责声明]

资讯标题: 让一部分人先看清“做空机构”

资讯来源: 36氪官网

36氪企服点评

新锐产品推荐

消息通知
咨询入驻
商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