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音乐产业观察”(ID:takoff),作者刘不二,36氪经授权发布。
王菲天价演唱会已经尘埃落定,无论顶级体验还是“车祸现场”,好坏都已经搅动了整个娱乐圈。但其中音乐人龚琳娜、老锣批评王菲的相关观点却值得警醒,“明星会过气,艺术会永存”,中国乐坛“皇帝的新衣”问题终究不能幸免。
今天就戳一戳,2016年中国乐坛“皇帝的新衣”到底有几层。
前些时候,新观需要做一个小盘点,便发现能代表2016的歌曲真的有点少。拿薛之谦的《丑八怪》《演员》为例,两首歌2016年一直霸占着QQ音乐巅峰榜,但很遗憾,前一首最早收录于2014年的专辑,后一首是15年的。
这是一个很吊诡的现象,身处互联网时代的人们可用的传播工具越来越多,但一首优质的歌曲想火需要的的周期却越来越长。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当前社会已进入众媒时代,信息爆炸的缘故,另一方面这也是音乐贬值,不受重视的一个具象化表现。
《丑八怪》是被薛之谦一路带火的,一直在音乐圈默默耕耘的唱作歌手,今年靠做段子手、卖耿直人设,围魏救赵成功翻身,顺带着他的歌曲《丑八怪》也火得一塌糊涂。
然而,当看到这首歌首发于2014年时,我们不得不注意到另一个问题,首发于2014年的《丑八怪》为什么到两年后才有人注意到?难道一首质量上乘的好歌真沦落到要靠在微博上写段子才能火?当音乐受众不是因为音乐人的音乐作品,而是因为人设、段子才注意到歌手的音乐作品,这对音乐圈真是一个莫大的讽刺!
从“人凭歌火”变成“歌凭人火”,逻辑上的本末倒置令人啼笑皆非!这充分显示了一个危险的倾向,人们对于音乐形成了一个潜移默化的意识——音乐=附赠品=不值钱!
想要重振音乐的高价值,需要靠业内很多人士的努力。创作者们撸起袖子加油干,少些浮躁。媒体人多注重音乐本身,少些炫示,少些哗众取宠的幺蛾子。毕竟,我们都希望中国音乐产业能够朝着更好的方向,一直走下去,而不是消费、消耗着这个行业。
当行业常青树们凭着刷脸各种音乐节目串场赚得盆满钵满的时候,一个行业新人如何才能出头?不能靠脸的,只能靠才华。
当你依靠自己才华被创作出来一首歌曲时,把它变现有两条路:
第一条,选择交由别人去定价,直接变现。你可以把版权卖给其他唱片公司、非原创歌手,一竿子买卖,直接拿钱省事。这里面的的套路就多了,市场是买方市场,收歌的老板自然都想捡类似《求佛》那样的漏,(据传这首歌被两千块钱买断了版权)使劲压价,没有名气的你甚至连讨价还价的底气都没有。
第二条,就是交由市场去定价。从前期制作到后面的营销、宣传,获得粉丝,靠自己或自己搭团队来全盘运作。但是这条路金钱、精力成本太大,周期太长,风险太高,真正冒出头来的,李志、众乐纪、好妹妹乐队...太过稀少。
音乐内容相比影视内容有很多显著的缺点,门槛低导致内容单薄匮乏 、IP化难度大导致商业操作空间小、含金量低导致成为其他内容的附庸品。再加上传统音乐行业链条的崩溃,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音乐内容在当代的贬值。比如,国内电影电视剧成本动辄上亿起,而配给OST(影视配乐)的经费通常占不足1%,殊不知这部分成本投入在美国电影行业的配额在8%以上。
从泛娱乐行业这个范围来看,无论是游戏、小说、电影、动漫,都有可能作为一个IP来运作,只要一个范围内火起来,很容易就能改编成其他形式的内容,进行裂变、辐射,商业操作空间非常大。而音乐迫于其内容表达形式的限制,想要靠一首歌撑起一个IP困难不言而喻。前不久的《同桌的你》《栀子花开》票房虽然可以,但是口碑透支严重,观众能否再买账都难说。
当然音乐也有音乐的玩法,你可以玩直播,可以去选秀,可以做演出,你也可以做病毒式的神曲营销。路子不少,只是有些窄。
音乐越来越需要依附于其他内容载体才能实现商业价值变现,图片来自于2016年腾讯娱乐白皮书
目前,国内各大音乐平台都开始号召扶持音乐人,纷纷开始布局上游内容领域。比如,太合音乐集团旗下的合音量T榜,QQ音乐发布的“乐人”计划,阿里音乐的“寻光计划”,网易云音乐发布的石头计划,摩登天空也成立了扶持基金,这些资金及配套的系列扶持政策对音乐人来说无疑是好事。然而,现实却未必能如愿,出钱出资源的平台方也不那么好过。
以2016年号称给音乐创作者分一亿二千万元的合音量为例。尽管合音量在圈内获得了好口碑,但也有需要进一步加强的层面。要在音乐圈乃至整个音乐消费者的圈层砸起更大的水花,还要思考如何将普通用户纳入到合音量的消费链条中,拉近用户和合音量的距离。可以是平台在运营思路上向普通用户的倾斜,也可以是合音量与太合音乐集团生态中的百度音乐、秀动网等平台的进一步打通,为合音量导入更多的流量。
纵观2016年的音乐行业大势,基本是“合纵连横”的一个状态。QQ音乐与CMC合并了,但也把版权转授分享给了网易云音乐,太合音乐集团并购了百度音乐,酷狗酷我也能“双酷交融”等。尽管音乐产业链下游的音乐分销、粉丝经济离钱最近,但是想要玩转音乐全产业链,做好泛娱乐生态圈的布局,涉足上游乃是趋势,阵痛过后便是晴天。
很多业内人士认为,由于众媒时代信息分散、音乐小众圈隔离,中国乐坛或许再也出不了第二个类似周杰伦的全民音乐偶像。这种自丧士气的论调,个人认为是个伪命题。
音乐首先是一种艺术的表达方式,和美术、写作类似,方式不同,却殊途同归。虽说写者无心,听者有意,“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优秀的艺术作品总归是能引起大众心理的共鸣。出不了第二个周杰伦,大概仅仅是因为他们不够优秀而已,并非时势不行。如果只能靠歌词、情怀来糊弄,说明你的音乐真的不够牛逼。
真的出不了第二个周杰伦了吗?
音乐本质是音乐,歌词归歌词,情怀永远供过于求。不管是音乐人、唱片公司还是平台方,营销宣传拿情怀当做的噱头,听众听听就好。不管是李宗盛针对音乐人提出的“猪食论”批评,还是听众因为音乐素养不足导致的“神曲”盛行,在某种程度上都是助长音乐贬值潜意识的“帮凶”。所以,这也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需要创作者、消费者、平台方共同营造一个好的音乐消费生态,这对于中国音乐的整体复苏都是有益的。
在刚过去的2016年,各大平台重组、撕扯后,终于尘埃落定。既然平台都已搭建好,音乐价值也在回归,希望2017年中国乐坛“皇帝的新衣”少几件。
下一个周杰伦,你,准备好了吗?
文 | 刘不二 编辑|无鞋踩
投稿邮箱:vision_fan@foxmail.com
商业合作微信:vision_2753
加入新音乐产业观察群 可加运营微信:suiba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