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当大数据还没像现在成为“街头巷尾”的话题之前,友盟成立;2013年,大数据产业爆发前期,友盟被阿里收购。2016年,友盟、中文网站统计分析平台cnzz及互联网数据服务平台缔元信布合并,成立新公司“友盟+”,合并后的“友盟+”定位于独立的第三方全域数据服务提供商,为企业客户和创业者提供全域大数据服务。近日,36氪接触了“友盟+”CEO朋新宇,在他看来,大数据必须与产业结合在一起才能发挥价值,而与产业结合的意义在于“定制化”,在于企业能够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对于投资人来说,投资大数据公司不只看现在,更要看未来。
朋新宇谈了对大数据产业的理解,36氪整理成文,希望创业者可以从中得到启发。
大数据产业从数据源、数据的加工处理到数据商业应用有三个层次;大数据本身应该和业务衔接
整个行业大数据产业链从数据源到数据的加工处理、到数据商业应用有三个层次,举一个形象的例子,大数据产业相当于采煤矿流程,从探矿、运输到加工提纯,再到加油站,基本分为三块,采矿、提纯到应用。
从专业的角度来讲,第一个环节是数据采集,数据采集是每个行业、每个业务都会做的事,但同时要注意三点,第一联系业务,第二效率高,可以理解为快速响应,第三是稳定和安全。那么在采集很多数据后如何同步?如何传输?这是很重要的环节。也就涉及到了第二个环节数据加工处理,传输过程中如何能够把一些实时的数据和离线的数据进行冷处理,以及如何进行传输过程中的混合处理和混合加工。
数据处理环节对于每一个公司或每一个做数据的公司都是核心能力,真正的大数据公司要有在数据的标准化、数据的建模、数据的模型化以及数据的安全、数据的稳定等方面的能力,再就是数据的本身基于模型上智能的匹配和智能的适配性,同样有很多的挑战和很多的难点。
基于这些环节之上,如何把数据变成一种服务和应用?大家能看到的个性化推荐、信用贷各种P2P都是应用的体现,此外还有很多看不见的,真正支撑这些业务背后的是,如何能够及时准确根据业务场景服务,比如制造业,制造业有B端制造端的能力但没有C端的能力。未来没有个性化,企业必定越来越没落,个性化背后需要有数据,需要企业有非常强个性化数据服务的功能。
从数据产业链上来讲,从采集、传输、整个数据建模加工、数据服务再到数据产品化,单纯从数据角度来讲是一个链条,而不是一个产业链,最终还是需要和业务建立起来才能形成产业链。比如和零售、制造、汽车,这样才会发挥大数据的价值,如果不去和业务或和市场产生化学反应,数据是没价值的,是孤立的东西。
大数据必然是融通的,未来是全域并且有深度的
数据范围、业务的成长以及数据在行业的落地与行业深度和行业成长密切相关。未来大数据公司的局限不是数据上的局限,而是在行业里本身的成长模式。任何事情会有成长期、平台期、衰退期,企业要学会在上升过程中找到第二个拐点,为什么很多企业说升级转型,原因就在这,保持原有的好东西,找新的机会和突破点。
很多初创公司在各自深度上做得不错,但未来一定是全域和深耕两种模式两结合。对今天很多做深度的公司,未来的发展必须连接更多全域的数据和全域的业务才能走得更宽,否则在某个领域到一定程度天花板就很明显。
以色列市场以技术驱动为主,美国市场以应用创新驱动为主,中国市场应该是二者的结合
国外有两个市场值得经常关注,一个是以色列,一个是美国。
以色列市场的特色在于数据技术和数据工具上。以色列国家很小,但是创业公司非常多。以色列国家没有非常多的资源,更不可能有很多人口红利,所以在数据量方面是比较弱的。但以色列的优势是数据分析工具、数据管理平台、数据智能系统。美国以硅谷为主衍生除了非常多的行业,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可应用场景。比如打车软件开设了共享功能,这些应用场景的背后是数据的积累和沉淀。
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应该是两者结合,那么要注意的点是什么呢?中国企业需要看未来,需要看整个生态,现在有很多的企业帮客户做独立数据中心、数据孤岛,这个事情是15年前、20年前需要做的。但今天是数据时代,毋庸置疑,数据是越用越值钱,越连接越值钱。当然这个前提是行业遵循共同的标准、共同的体系。在中国每天会产生大量的数据,行业需要领导者去定义行业标准,共同约束行业的安全,涉及底线的东西坚决不能触碰。
如果想有以色列或美国的数据水平,最需要的首先是人才。人才需要具备两种东西:一是能力,一是思维。能力就是快速学习,第一时间去捕捉值得学习的点。另外从思维上,今天中国很多的创业公司都是在参考国外。为什么一味地参考国外呢?国内环境有自己的特色,如何去解决?如何去优化?如何去创新?创新的思维才是要去思考的问题。而且投资人要看未来不是看过去,要看企业对行业的理解深度,而不是一味模仿别人。